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朝碾村
- 外文名:Nanchaonian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下馬圈鄉
- 地理位置:下馬圈鄉西南部
- 面積:54748 畝
- 下轄地區:4個自然村
- 電話區號:0313
- 郵政區碼:076781
- 人口:636人
南朝碾村,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下馬圈鄉,地處下馬圈鄉西南部,與山西、內蒙古兩省區接壤。概況南朝碾村轄4個自然村(南朝碾、韭菜溝、榆卜溝、黃草梁)。全村總面積54748畝,其中耕地面積5295畝,退耕還林4779畝,...
截至2020年6月,下馬圈鄉下轄7個行政村:下馬圈村、南朝碾村、莊科村、正果村、陽高窯村、舊廟村、上白窯村,鄉人民政府駐下馬圈村。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下馬圈鄉地處尚義縣西南部,介於東經114°02′—114°14′,北緯40°44′—40°50′之間,東鄰小蒜溝鎮,南以長城為界與懷安縣和山西天鎮縣相鄰,西...
寺院經濟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寺院僧侶一直享受著國家的免稅政策,從而形成以寺院為中心的獨特經濟形式。南北朝時期 南朝時,寺院經濟惡性膨脹,占有了許多勞動力,白徒、養女等都是被剝削者,是寺院的依附農民,不在戶籍。封建國家和地主莊園;寺院莊園爭奪勞動力的矛盾很尖銳。據《南史·循吏列傳·郭祖琛...
始於南朝陳時,經唐、宋、元、明、清。唐代已燒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間燒造官窯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從此有景德鎮之名。以產影青瓷器著稱。元代青花、釉里紅等已燒製成功。到明代,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瓷業中心,一道釉和釉繪等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有五彩、鬥彩等彩繪瓷器的創造。到清代彩釉更有改進和創新...
南朝宋元嘉十八(441年),氐人楊難當進據白水,號稱仇池國大秦王,地跨川、陝、甘,雄據一隅。置白水郡,轄管今青川、利州、昭化,郡治位於今青川縣東北部。南朝齊建元年(449年),楊廣香襲封“陰平郡公”授沙州刺史,又號稱“陰平國”,傳自楊永安而亡(589)。其間,氐楊先後都在白水(沙州)建號稱國,...
錘好後的麻餅裹上芝麻,再碾扁成餅,放到一個扁形的燒餅鍋里烘烤。圓形的白色餅子,裹上黑芝麻,在鐵鍋里翻烤幾下,至微黃色出鍋,就是一個個傳承了上百年歷史的麻餅。 [5] 酒椒 酒椒 石南酒椒外形稍皺,有光澤,鮮亮,甜脆爽口,酸辣適宜,味道誘人。能開人胃口,增進食慾,解膩生津。酒椒的選料與製作有其獨特的...
清代茶具的多樣化還體現在茶托形狀的變化上,茶托最早出現在兩晉南北朝時,從出土的青瓷盞托可見南朝時越窯就已生產茶託了。清代的茶托品種豐富,花樣繁多,有的因製成船形,稱之為茶船,還有十字形、花瓣形、如意形等等。清粉彩折枝牡丹紋茶壺 清青花詩文茶壺 發展改進 古人飲茶之前,先要將茶葉放在火爐上煎煮。在...
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興古郡。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貞觀八年(634),置絳縣,屬劍南道姚州屬黎州;南詔,稱量水州;上元元年(760),南詔向東兼併黎州等地後,河陽郡屬下有江川縣,屬拓東節度。江川縣之名始於此。宋大理國,屬步雄部,隸善闡府。元憲宗六年(1256),改為步雄千戶所...
”的石制碾槽,並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魚藻盆殘片。其型制、裝飾風格與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魚藻盆極為相似。一直以來,在彭城的舊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規模地發現和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元代瓷器、瓷片。明代彭城磁州窯仍保持著相當大的產量,並在彭城設定了官窯,在磁州南關設立了存放官家酒罈的倉庫——“官壇廠”,...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在原巴西郡地立北巴西郡,又改南充國縣為南國縣、西充國縣為西國縣,同屬北巴西郡。 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改南國縣為南部縣,仍屬北巴西郡。天監八年(511年),於北巴西郡置北巴州。大同中(535~546年),州、郡、縣建置變革紛繁;在南部縣設定南部郡(領縣一,郡、縣治地均在今南...
始於南朝陳時,經唐、宋、元、明、清至今。 唐代已燒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間燒造官窯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從此有景德鎮之名。以產影青瓷器著稱。元代青花、釉里紅等已燒製成功。到明代,景德鎮開始成為我國瓷業中心,一道釉和釉繪等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有五彩、鬥彩等彩繪瓷器的創造。到清代彩釉更有改進和...
東晉元熙二年(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今墨江縣境成為傣族土目自治領地。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政權;...
南北朝時,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安陸縣東境設孝昌縣(以漢孝子董永行孝而定名),隸孝昌縣,屬南義陽郡。梁大寶元年(550年),置岳山郡。北周成武元年(559年),隸孝昌縣,屬安州總管安陸郡。隋初(581年)廢郡,仍隸孝昌縣,屬安州總管府,煬帝時隸安陸郡。唐貞觀年間(公元621年至625年),楊店...
三國時(220~265年),初屬蜀,後屬吳。晉太康年間(280~289年),無陽縣地置舞陽縣。晉義熙年間(405~415年),遷治於故鐔成縣,隸屬武陵郡。南朝宋因之,齊時(479~502年),改舞陽為陽。北朝梁時(502~557年),改陽為龍縣,隸南陽郡。陳永定三年(559年),改隸沅陵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廢...
鎖金村古文化遺址 安懷村古文化遺址 第四節滁河水系古文化遺址 平頂山古文化遺址 羊角山古文化遺址 薛山古文化遺址 楊山頭古文化遺址 大古堆古文化遺址 曹王媵子古文化遺址 蔣媵子古文化遺址 牛頭崗古文化遺址 營盤山古文化遺址 第五節丹陽湖(胥河)水系古文化遺址 朝墩頭古文化遺址 富家山古文化遺址 第二章...
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年),僑置高唐縣由安徽省遷至山東省梁鄒長山(即今鄒平縣東長山的高唐莊),屬僑置冀州東平原郡。北魏皇興三年(469年),冀州更名齊州,高唐縣屬齊州僑東平原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遷僑縣治所於黃巾堌,即今濟南市章丘區水寨,仍屬東平原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僑高唐縣為章丘縣。
·中屯村·麥岔村·果園村·大坪村·沙壩村·角半村·安寧村 (二)昌州街道(王所社區六組)·王所社區·六所社區 ·茶園村·昌州村·花果村·陳所村·新安村 (三)永郎鎮(永定社區永勝路110號)·永定社區 ·可郎村·羅乜村·蒲壩村·錦川村·紙房村·老碾村 (四)樂躍鎮(紅星村二組樂躍場...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荊州之江夏、竟陵、武陵3郡,湘州之巴陵郡,江州之武昌郡、豫州之西陽郡增置郢州,復置江夏郡,境域分屬郢州江夏郡汝南縣、蒲圻縣(元嘉三十年,453年前屬巴陵郡)、沙陽縣(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改屬巴陵郡。孝建元年,454年,還屬江夏郡)、鄂縣。南齊因之。梁武帝天監...
”的石制碾槽,並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魚藻盆殘片。其型制、裝飾風格與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魚藻盆極為相似。一直以來,在彭城的舊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規模地發現和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元代瓷器、瓷片。明代彭城磁州窯仍保持著相當大的產量,並在彭城設定了官窯,在磁州南關設立了存放官家酒罈的倉庫——“官壇廠”,...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於漢、晉銍縣故城,置臨渙郡,屬睢州,治所在渙北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南七十里古城鄉),屬譙州之臨渙郡、蘄城郡。 北朝東魏興和(539年—542年),廢臨渙郡,改屬譙州(今安徽省渦陽縣故城)。東魏武定五年(547年),臨渙郡析置白撣縣(今百善南)和渙北縣(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屬沛郡相縣...
三國至晉,仍屬於合浦郡地(三國期間為吳國轄地)。南朝宋、齊時,為宋壽縣地,屬交州管轄。梁、陳時,為這宋京郡安京縣地,屬安州管轄。隋、唐時,為欽州轄地。宋時,仍隸屬欽州管轄,並開始有“防城”之稱。元、明、清時,隸屬欽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劃出欽州西部設定防城縣,隸屬廣東省。
古往今來詠花的詩詞歌賦,以梅為題者最多,或詠其風韻獨勝,或詠其神形俱清,或贊其標格高雅,或頌其節操凝重。《荊州記》載,南朝梁時詩人陸凱有這樣一首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梅。”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徵,被詩化、典型化。這枝寒梅自然成了...
至晉朝,興起剪彩為人形的“人勝”習俗,南朝梁時,“人日”轉變為“人勝節”,與占卜脫離關聯,並增添了吃七種菜羹、貼人勝、登高賦詩等慶祝活動。唐代,“人勝節”盛況空前,皇帝常宴請群臣。宋代以後,“人勝節”逐漸衰落,鮮少被文學作品提及,“正月初七(人日)”也淡出公眾視野。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
春秋時期,屬蘷子國地;1984年,為官渡口鎮。截至2021年10月31日,官渡口鎮轄6個社區、3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太磯頭濱江大道021號。截至2019年末,官渡口鎮有工業企業20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5個。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屬蘷子國地。南朝,置歸鄉縣。北周時期,改...
窯址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1.5公里,有陶瓷片堆集面近20萬平方米,堆積層勻均達幾米,康王山堆積層厚達10米以上,燒造的陶瓷器品種有小罐、雙系罐、四系罐、短圓流和細長流執壺、小盞、碾槽、砂胎大缸、缽、盆以及獅子、龍頭、虎頭、小狗等小動物造型和砂胎匣缽、支柱、墊圈等窯具。非遺 九十殿廟會、葛村...
南朝宋時(約479年),擔任吳興縣(今浦城縣)令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就近遊覽武夷山,留下“碧水丹山”的讚詞。唐武德元年(618年),始在武夷山茶洞建石堂寺。唐天寶七年(748年),玄宗冊封名山大川,派遣登士郎顏行之到武夷山傳敕,於洲渚間創建天寶殿,並立碑“全山禁樵採”,是為武夷山脈最早的保護管理法規。唐末,...
西晉太康四年(283)析鍚縣復置長利縣。太康五年(284),改長利縣為鄖鄉縣,屬梁州魏興郡。東晉時,鄖鄉縣仍屬梁州魏興郡。南朝劉宋時,析鄖鄉縣置鍚縣。鄖鄉縣、鍚縣屬梁州魏興郡。梁武帝蕭衍天監二年(504),析魏興郡鄖鄉縣置廣福縣、洵陽縣。廣福縣、洵陽縣在今鄖陽區境內。梁承聖(蕭繹)元帝元年(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