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旱北澇

南旱北澇

“北澇南旱”,是與傳統的“南澇北旱”相對應的一種氣候現象,在氣象學研究中指的是中國華北地區夏季年代際降水異常與東部季風區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年代際降水異常的比較。

南旱北澇,近況,

南旱北澇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最近幾年,我國夏季主雨帶表現出較為顯著的北移趨勢,這一趨勢正在逐步得到更為普遍的認可。有關地區需要對此採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我國各地降水的時間變化,除季節分配不均外,各年降水多少也不一樣。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這叫做降水的年際變化。

近況

1.入汛以來我國降水“北多南少”分布特徵明顯,華北降水量為1978年以來最多
很多北京市民感到,今年雨季來得早、降水多,前一段時間三天兩頭就會下場雨。氣象監測數據顯示,入汛以來(6月1日至7月31日),北京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7.5%。華北降水量達276.9毫米,較常年偏多52.9%,為1978年以來最多。
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今年華北雨季7月9日開始,較常年提前了12天,華北地區大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兩成至1倍,局部偏多1倍以上;北方其他地區降水也以偏多為主,僅黃淮西部、青海西北部及新疆東部部分地區降水偏少二至八成。
在北方降水偏多的同時,今年南方地區的降水偏少。6月1日至7月31日,南方平均降水量為348.2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9.6%。
其中,華南前汛期(3月28日—6月17日)降水量較常年偏少10.0%,連續3年汛期降水量偏少。長江中下游6月23日進入梅雨期,6月29日出梅,較常年偏早11天,梅汛期較常年偏短14天,梅雨量較常年偏少62.3%。
宋連春分析說,導致今年北方雨季提前、雨水增多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大氣環流有利於冷空氣頻繁影響我國北方地區,但強度較弱,到達南方困難;副熱帶高壓位置較常年同期偏北偏西,有利於我國主雨帶位置偏北,南方高溫乾旱。
另外一個原因是夏季風偏強。東亞夏季風自5月中旬以來持續偏強,有利於熱帶水汽向我國北方地區輸送。同時,印度季風和我國華北降水有很好的對應關係,今年的印度季風異常強,導致印度發生了世紀洪水,失蹤和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東亞季風和印度季風都偏強,導致向我國北方輸送的水汽充足。
2.最近四年夏季主雨帶主要位於華北南部至黃淮一帶,南方地區夏季降水總體偏少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夏季降水格局有兩個主要空間分布形態:一個是“南澇北旱”,華南和華北降水情況完全相反,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華南降水多,華北降水少;一個是“三明治”形態,華南偏多、江淮地區(從長江中下游到淮河一帶)偏少、華北也偏多,兩頭多,中間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現在,中國夏季降水格局“三明治”形態有所加強。
最近幾年,我國降水格局發生改變,北方降水增加、南方降水減少的趨勢更為明顯。
在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自2009年以後有所增加。其中,西北2008年—2011年降水量增加,但2012年偏少;華北2010年以後降水量增加,特別是2012年顯著增加;東北2007年以來降水量增加,2010和2012年顯著偏多,但2011年偏少。
從主汛期(6月1日—8月31日)降水量來看,整個北方地區2012年降水量顯著偏多。西北2008年以來降水量有增加趨勢;華北2010年以後降水量顯著增加;東北2007年以來增加,特別是2010年和2012年顯著偏多。
宋連春介紹,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夏季主雨帶經歷了由南向北移動的年代際(十年至數十年周期)變化,從長江以南向長江黃河之間移動。尤其在最近四年(2009—2012年),我國夏季主雨帶主要位於華北南部至黃淮一帶,較2009年之前的情況又略有北移。與之對應的是南方地區夏季降水呈現出先增多後減少的年代際變化,並且最近四年南方地區夏季降水總體偏少。
“最近幾年,我國夏季主雨帶的北移已表現出較為顯著的趨勢,這一趨勢正在逐步得到更為普遍的認可。”宋連春說,影響我國夏季降水的因素非常複雜。我國夏季主雨帶的位置變化不僅受到東亞夏季風強度年代際變化的影響,還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年代際變化以及北太平洋海溫年代際振盪等有顯著關係。
3.氣候變化很複雜,“南澇北旱”的格局是否徹底改變,現在還不能下定論
在北京等北方地區,降水增加是否會成為一個趨勢性的長期現象?
段安民說,實際上,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北京等華北地區降水豐沛。他向記者展示了1951年到2012年北京氣象台站的降水數據:1959年,夏季主汛期3個月(6月—8月)平均每天降水13毫米。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降水量發生轉折,到1999年達到歷史最低,夏季3個月平均每天降水2毫米,此後一直到現在,北京降水量呈現逐步緩慢增加的趨勢,2011年、2012年夏季3個月平均每天降水量達到6—7毫米,不過,離降水充沛期的降水量還差得很遠,還沒有恢復到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降水豐沛的程度。
段安民表示,影響我國夏季降水的因素,既有氣候系統的自然變率,也有人類活動的影響。“南澇北旱”的格局是否徹底改變,是否會恢復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亞季風比較強、北方降水充沛的狀況,現在還不能下定論,未來會怎么樣很難說。
“氣候變化很複雜,不要說年代際變化,即使是年際(年與年之間)變化,我們現在的預測能力也非常有限。”段安民表示,“預測年代際的變化極為困難,科學技術還沒有到這個水平,還處於探索研究的階段。”
4.北方應警惕洪澇災害,南方出現高溫熱浪的頻次將會增加,強度會增強
宋連春認為,近幾年,北方地區降水增多對當地影響利弊共存,總體而言,利大於弊。
北方降水多了,有利於增加地表水資源總量,提高糧食產量,改善北方生態環境,減少北方地區乾旱發生頻率和範圍。
不利的影響則是,隨著降水增加,極端降水事件增多,洪澇災害發生頻率增加,洪澇範圍擴大,城市內澇頻發,災害影響加劇。另外,山洪、土石流等地質災害影響會比以往嚴重。
“北方地區由於多年降水少,生態環境脆弱,暴雨洪澇災害發生少,防禦暴雨洪澇災害的經驗有限,因此,一旦成災,損失巨大。”宋連春建議,北方地區應注意防範強降水引發的嚴重暴雨洪澇災害,防範強降水引發的次生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此外,還要採取措施減少極端強降水造成的城市內澇,降低江河流域洪水、水庫安全運行風險。
宋連春說,南方地區雨帶北抬,降雨減少,出現高溫熱浪的頻次將會增加,強度會增強,乾旱發生的幾率也會增多,尤其是夏季出現高溫伏旱的幾率增大。例如,今年進入7月以來,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出現大範圍高溫天氣,截至7月底,湖南、浙江、湖北、江蘇、河北有19個縣連續高溫日數突破歷史極值。南方地區應關注極端高溫熱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少雨乾旱對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影響。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道路交通、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更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段安民強調,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率會增多,極端降水、極端高溫乾旱事件增加。政府要加強排澇系統、水利設施等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這是別無選擇的。此外,公眾自身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技能也要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