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德內語支,或稱南阿薩巴斯卡語支(Southern Athabaskan languages)。屬阿薩巴斯卡語系的其中一支。為幾支北美洲印第安人的語言的合稱。
圖為歷史上的南德內語支分布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德內語支
- 外文名:Southern Athabaskan Languages
- 別稱:阿帕切語
- 外文別稱:Apachean
- 語言使用地區:北美洲、中美洲小部分
- 語言現今狀態:瀕臨消逝
- ISO 639-2/5:apa
- 語言編碼:apac1239
簡介,族系,發音,輔音,元音,音調,語音體系比較,語法,參考資料,著作權聲明,
簡介
阿帕切語(下稱南德內語言)幾種北美洲印第安人的語言的合稱。主要套用於北美洲的西南部(其中包括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科羅拉多、猶他、索諾拉等幾個地區)並在俄克拉荷馬、德克薩斯兩地產有分支。此些語言主要是多個部落、組群的阿帕切人、納瓦霍人使用的。
西阿帕切和納瓦霍人分別自稱 Nnee biyáti’ 或 Ndee biyáti’ 和 Diné bizaad 或 Naabeehó bizaad。
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以南德內語支中的語言為母語的著名人物,如 說奇里卡華語的 傑羅尼莫(Goyaałé),她曾是一位戰將和一個掠奪者。以及曾經領導納瓦霍族人進行長征遷徙的Manuelito 說的就是納瓦霍語。
族系
根據Harry Hoijer的分類,7門南德內語言可以分成2個組 即:(1)大平原地區(2)西南地區。
但 大平原阿帕切組只有 大平原阿帕切 一個成員,而西南組則更可細分出兩個分組,(A)西部(B)東部。
西部分組(A)包括 西阿帕切、納瓦霍、梅斯卡萊羅、奇里卡華;東部分組(B)包括 吉卡里拉語 、 利潘語.
①.大平原地區的阿帕切語
②.西南地區
A.西部語
1.奇里卡華-梅斯卡萊羅語
a.奇里卡華語
i.奇里卡華本派
ii.溫泉地區語
b.梅斯卡萊羅語
2.納瓦霍語
3.西阿帕奇語
a.湯頭語
b.白山語
c.聖卡萊羅語
d.西貝丘語
②.西南地區
A.西部語
1.奇里卡華-梅斯卡萊羅語
a.奇里卡華語
i.奇里卡華本派
ii.溫泉地區語
b.梅斯卡萊羅語
2.納瓦霍語
3.西阿帕奇語
a.湯頭語
b.白山語
c.聖卡萊羅語
d.西貝丘語
B.東部語
1. 吉卡里拉語(Apaches De La Xicarilla)
2. 利潘語
Hoijer的分類是基於對名詞詞首輔音和動詞詞幹的發音上的不同來進行的。他1938年的早期分類只有大平原阿帕奇和其他東部語言兩個分支。
即使梅斯卡萊羅語和奇里卡華語這兩門語言可以互相之間很容易地理解,但仍有說法認為梅斯卡萊羅語和奇里卡華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而Ethnologue (民族語言網) 認為這兩者是同一門語言。
即使梅斯卡萊羅語和奇里卡華語這兩門語言可以互相之間很容易地理解,但仍有說法認為梅斯卡萊羅語和奇里卡華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而Ethnologue (民族語言網) 認為這兩者是同一門語言。
比起梅斯卡萊羅語和奇里卡華語,西阿帕切語和納瓦霍語彼此間則更加接近。利潘語阿帕切語和大平原阿帕切語則幾乎滅絕了(實際上利潘語可能已經滅絕了)。奇里卡華語則嚴重瀕危。梅斯卡萊羅語,吉卡里拉語,和西阿帕奇語則同樣被認為瀕危。但幸運的是,即使這些語言的兒童使用者的數量依然在下降但一些原住民兒童依舊在學習這些語言。
發音
所有的南德內語言在語音體系上都有那么幾分相似。下面這份描述將會主要專注於西阿帕切語。你可以認為它和它的親系語言只有很小的差別。
輔音
西阿帕切語的輔音清單上大概有33個輔音。
· 只有納瓦霍語和西阿帕切語有聲門閉塞鼻音。
—正寫法(輔音)
下圖為對南德內語支發音的正寫法
國際音標拼寫 | 國際音標拼寫 | 國際音標拼寫 | 國際音標拼寫 | ||||
---|---|---|---|---|---|---|---|
[t] | d | [tʰ] | t | [tʼ] | t’ | [ j ] | y |
[k] | g | [kʰ] | k | [kʼ] | k’ | [h] | h |
[ts] | dz | [tsʰ] | ts | [tsʼ] | ts’ | [ʔ] | ’ |
[tʃ] | j | [tʃʰ] | ch | [tʃʼ] | ch’ | [l] | l |
[tɮ] | dl | [tɬʰ] | tł | [tɬʼ] | tł’ | [ɬ] | ł |
[p] | b | [pʰ] | p | [b] | b/m | [d] | d/n/nd |
[s] | s | [ʃ] | sh | [m] | m | [n] | n |
[z] | z | [ʒ] | zh | [ˀm] | ’m | [ˀn] | ’n |
[x] | h | ||||||
[ɣ] | gh |
以下是一些書寫慣例。
1.摩擦音[h]和[x]都寫成 h
2.摩擦音[x]一般寫成h,但如果它跟在o後面,就也許得寫成hw,尤其是在西阿帕切語裡(有可能讀成[xʷ])
3.摩擦音 [ɣ] 大部分時間寫成gh , 但在 i 和 e 前得寫成 y (有可能讀成 [ʝ]), 在 o 前又得寫成 w (還可能讀 [ɣʷ]).
4.所有元音開頭的詞語都帶一個聲門閉塞音’ [ʔ].但這個音從來不會在詞語的開頭寫出來。
5.有些音裡頭是讀d 還是 n 還是 nd 這還得看說話的人的口音兒,這代表著上表中的[d],在很少的詞里,b 和 m 同理。
6.在很多詞里,n可以作為一個音節[n̩].單獨存在,但在拼寫的時候不會明確表出。
元音
南德內語言有4個元音(以下依舊按標準寫法寫出)
前 | 中 | 後 | |
高 | i | ||
中 | e | o | |
低 | a |
這些元音或短或長或走嘴或走鼻子。鼻元音也用鼻音鉤(<)來代表。在西阿帕切語、納瓦霍語、梅斯卡萊羅語、奇里卡華語和吉卡里拉語語裡,如果是鼻元音就用下劃線把那個元音標上。那么結果就成了底下這張表里的16個不同的元音。
口腔音 | 短 | i | e | o | a |
長 | ii | ee | oo | aa | |
鼻音 | 短 | į | ę | ǫ | ą |
長 | įį | ęę | ǫǫ | ąą |
西阿帕切語口腔元音轉化成國際音標
i = [ɪ], ii = [iː], e = [ɛ], ee = [ɛː], o = [o], oo = [ʊː], a = [ɐ], aa = [ɑː].
在西阿帕切語裡,有一個慣例就是,正寫為 o 或者oo 的元音在一些既定的環境下得寫成u,這些環境不包括鼻元音,所以鼻音u 絕不會在正寫法里存在。這個慣例持續至今(可能有點不一致)。
然而,在Harry Hoijer和一些其他美國語言學者的研究中,元音o 從來都寫成 o. 相近地,納瓦霍語也不用正寫的 u ,一致寫作元音o
在奇里卡華語和梅斯卡萊羅語裡,這個元音在所有環境下寫成u(包括鼻音化的ų)
其他慣例也有可能套用在其他阿帕切語言裡。
在奇里卡華語和梅斯卡萊羅語裡,這個元音在所有環境下寫成u(包括鼻音化的ų)
其他慣例也有可能套用在其他阿帕切語言裡。
音調
南德內語言都是有語調的語言。Hoijer和其他語言學家分析後認為了南德內語言有4個音調(使用研美學者們的標音系統)
- 高 (標示為重音號 ´, 如: á)
- 低 (標示為沉音號 `, 如: à)
- 升調 (標示為變音號 ˇ, 如: ǎ)
- 降調 (標示為揚音號ˆ, 如: â)
升降調在這些語言裡並不常見(經常存在於詞素邊界)也經常在長元音里出現,元音可以帶音調,音節n也一樣(如ń)
實際正寫嘗試著通過讓重音符號只表示高音,同時不標地音來簡化美洲標音系統。
如
- 高音調: á
- 低音調: a
所以以前的nìzìz 現在就改寫成了niziz (注意i頭上,沒注音號了)。
另外,長元音的升調的表示方法為:第一個元音不標號,第二個用重音號標。降調反之亦然。
- 升調: aá (代替美洲標音系統: ǎ·)
- 降調: áa (代替美洲標音系統: â·)
鼻元音也帶語調。表現為高聲調的元音上的兩個注音符號 ą́ (電腦錄入時會有一些問題)最近,de Reuse (2006)發現西阿帕切語其實也有中間調,表現為長音符號¯, 如奇里卡華語中的 ō, ǭ. , 降調也存在於音節 n: n̂ 中。
這有幾個奇里卡華語中涉及鼻音化、語調、長度的元音對比。
- cha̧a̧ 'feces'渣渣
- chaa 'beaver'海狸
- shiban 'my buckskin'我的鹿皮
- shibán 'my bread'我的麵包
- bik’ai’ 'his hip'他的屁股
- bík’ai’ 'his stepmother'他的後媽
- hah’aał 'you two are going to chew it'你倆將要去咀嚼它
- hah’ał 'you two are chewing it'你倆正在嚼著呢
語音體系比較
南德內語分支由Harry Hoijer定義。主要根據其詞幹詞首中輔音的對典型德內語系的吸收。*k̯ and *c into *c,另外在很多北德內語中也廣泛地出現了*č and *čʷ into *č 這樣的吸收
典型德內語 | 納瓦霍語 | 西阿帕切語 | 奇里卡華語 | 梅斯卡萊羅語 | 吉卡里拉語 | 利潘語 | 大平原阿帕切語 | |
---|---|---|---|---|---|---|---|---|
*k̯uʔs | "柄狀物t" | -tsooz | -tsooz | -tsuuz | -tsuudz | -tsoos | -tsoos | -tsoos |
*ce· | "石頭" | tsé | tséé | tsé | tsé | tsé | tsí | tséé |
Hoijer在1938年時將阿帕切分支族系分進了由吉卡里拉語,利潘語組成的東部分支。大平原阿帕切和由納瓦霍和西阿帕切、奇里卡華、梅斯卡萊羅組成的西部分支。這基於東部分支中對典型德內語中的*t and *k to k 這一吸收。因此,在下圖中的例子可以看出,當西部語言在名詞或動詞的詞幹中以 t,開頭的,在親系的東部語中將會以k: 開頭
西部語 | 東部語 | ||||||
---|---|---|---|---|---|---|---|
"水" | tó | tū | tú | tú | kó | kó | kóó |
"火" | kǫʼ | kǫʼ | kųų | kų | ko̱ʼ | kǫǫʼ | kǫʼ |
他後來又在1971年修改了自己發表的見解,他發現大平原阿帕切語並沒有參與對 *k̯/*c的吸收。現在也叫西南阿帕切。因此,一些在典型德內語中的原始詞幹以 *k̯開頭的詞在其他語言中以 ts開頭時,在大平原阿帕切語中卻以 ch開頭。
典型德內語 | 納瓦霍語 | 奇里卡華語 | 梅斯卡萊羅語 | 吉卡里拉語 | 大平原阿帕切語 | |
---|---|---|---|---|---|---|
*k̯aʔx̣ʷ | "大的" | -tsaa | -tsaa | -tsaa | -tsaa | -cha |
莫里斯·歐普勒(Morris Opler)在1975年的時候建議Hoijer保留其原先的“吉卡里拉語和利潘語屬於東部分支,因為二者有更多的文化共同點。這是不同於其他西部阿帕切部群的”這一構想。其他的語言學家,尤其是,麥可·克魯斯(Michael Krauss)在1973年在基於當其他的音聽起來一致事,動詞或名詞的詞幹的詞首輔音是隨意的這一點 註解道,這些語言間的關係越來越複雜。另外,馬丁·胡爾德(Martin Huld)在1983年指出,既然大平原阿帕切語沒有吸收典型德內語裡的*k̯/*c 這一變化,那么他就不應該像Hoijer的定義那樣被認為是一門阿帕切語言。
其他的一些南德內語言之間的異同可從下表中查閱
我 | shí | shí | shíí | shí | shí |
你 | ni | dí | di | ni | dí |
我們 | nihí | náhí | nohwíí | nahí | nahí |
多 | łą́ | łą́ | łą́ą́ | łá | łą́ |
一 | ła’ | ła’ | ła’- | ła’ | ła’- |
二 | naaki | naaki | naaki | naaki | naaki |
大 | -tso | -tso | -tso | -tso | -tso |
長 | -neez | -neez | -neez | -dees | -diis |
小 | -yáázh | -zą́ą́yé | -zhaazh | -zhááh | -zhą́ą́yí |
女 | ’asdzání | ’isdzáń | ’isdzánhń | ’isdzání | ’isdzání |
人 | diné | ndé | nnéé | didé | didí |
魚 | łóó’ | łóí’ | łóg | łógee | łǫ́’ |
狗 | łééchą́ą́’í | kéjaa | łį́į́chaayáné | łį́’chaa’á | nii’łį́ |
虱子 | yaa’ | yaa | yaa’ | yaa’ | yaa |
樹 | tsin | tsin | ch’il | nooshchíí | chish |
葉子 | -t’ąą’ | -t’ąą | -t’ąą’ | -t’ąą’ | -t’ąą’ |
肉 | -tsį’ | -tsįį | -tsį’ | -tsį | -tsįį |
血 | dił | dił | dił | dił | dił |
骨頭 | ts’in | ts’į’ | ts’in | -ts’in | -ts’įh |
油 | -k’ah | k’ah | k’ah | xéh | xáí |
蛋 | -ghęęzhii | -gheezhe | -ghęęzh | -gheezhi | -ghaish |
角 | -dee’ | -dee’ | -dee’ | -dee’ | -dii’ |
尾巴 | -tsee’ | -tsee’ | -tsee’ | -tsee’ | -dzistsii’ |
羽毛 | -t’a’ | -t’a’ | -t’a’ | -t’a’ | -t’a’ |
毛 | -ghaa’ | -ghaa | -ghaa | -ghaa’ | -ghaa |
頭 | -tsii’ | -tsii | -tsii | -tsii | -tsii’ |
耳朵 | -zhaa’ | -zhaa | -jaa | -jaa | -jaa |
眼睛 | -náá’ | -dáa | -náá | -dáá | -dáa |
鼻子 | -´-chį́į́h | -´-chį́ | -chį́h | -chį́sh | -´-chį́sh |
嘴巴 | -zéé’ | -zé | -zé’ | -zé’ | -zí’ |
牙齒 | -ghoo’ | -ghoo | -ghoo’ | -ghoo | -ghoo |
舌頭 | -tsoo’ | -zaade | -zaad | -zaadi | -zaadi |
爪子 | -s-gaan | -s-gan | -gan | -s-gan | -s-gąą |
腳 | -kee’ | -kee | -kee’ | -kee | -kii |
膝蓋 | -god | -go’ | -god | -go’ | -goh |
手 | -´-la’ | -laa | -la’ | -la’ | -laa’ |
語法
內容過多,已達獨立詞條標準。見
參考資料
Nordhoff, Sebastian;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eds. (2013). "Southern Athabascan". Glottolog 2.2. Leipzig: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註:全詞條由編者從維基百科英文版的Southern Athabaskan languages詞條逐字逐句翻譯而來。
著作權聲明
全詞條內容原出處為英文版維基百科同名詞條,經由個人翻譯而來。
該條目遵守CC-BY-SA 3.0和GFDL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