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張井幹礤石牆

南張井幹礤石牆

南張井幹礤石牆起始於南張井村,因為當地自然條件和生活需求,促使南張井人發明了乾礤石砌牆技藝。

乾礤石牆的工藝順序為:破料、裁料、抬料、壘牆。它的優點是穩定性強、結構好、搬運輕。

由於建築材料的更新,目前蓋石頭房的人已經不多,這種民間傳統建築手工技藝和傳統文化一樣面臨失傳的問題。

基本信息,名錄簡介,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南張井幹礤石牆
編號: 3—8—8
名錄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地區: 石家莊井陘縣

名錄簡介

南張井村位於井陘縣西南部山區於家鄉,群山環抱,交通閉塞,十年九旱,自古缺水。該村石灰石藏量豐富且層次分明,底面平整,自然條件和生活需求,促使南張井人約於明朝晚期發明了乾礤石砌牆技藝。現存最早有記載的建築物為康熙十八年建的觀音閣石橋。此後直至20世紀90年代所建石窯均為乾礤石牆。
康熙十八年建的觀音閣石橋,閣上現存碑記,是南張井幹礤石牆技藝的真實寫照。所謂乾礤石牆技藝即砌壘石牆時不加泥土、沙漿之類粘合劑料,作業難度較大,需要掌握嚴格的施工技藝。乾礤石牆有細牆和荒牆之分,南張井民居以石窯居多,石窯的建築起根到頂全是乾礤石。
乾礤石牆的工藝順序為:破料、裁料、抬料、壘牆。破料是將起出的大型石材破成能壘牆的石料。方法:在石上杵上楔窩安穩鐵楔,用大錘用力打楔。用楔之大小及多少因石而異。杵楔窩一要看結道,二要看石形,位置要稍靠石邊。楔窩要杵得大小適中,楔不能挨底;裁料是要量薄厚、看長短、齊邊、砸卸口;抬料是要拴大面,大環居中,使之平衡。抬料時前桿長後桿短(前三後二五)斜身縱膀,邁步要穩;壘牆是乾礤石牆講究上下錯縫,里外勾連,犬牙交錯,渾然一體。除牆角外,一般用三角形石。其優點有三:一是穩定性強;二是結構好;三是搬運輕。
乾礤石牆的主要價值是:就地取材,省料、省工、省錢,適宜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的民居及其他建築;不受季節限制,尤其適宜冬季施工;由於牆厚、中虛,所建房屋,冬暖夏涼,適宜居住,節省能源;堅固耐用。
由於建築材料的更新,2000年以來,村里已沒人再蓋石頭房,村里掌握乾礤石砌牆技藝的只有6人,大都是在六十歲以上,最小的一位五十七歲。如不抓緊搶救,這種民間傳統建築手工技藝很快就會失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