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廒子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1′、北緯36°40′。東與西小灘村為鄰,西與萊陽市東羊郡村相連,南靠青石公路,北與北廒子村隔河相望。隸屬行村鎮。東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4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2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蔬菜、桑等。 2002年,全村230戶,76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人。有陳、位、趙、徐、沙、高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陳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廒子村
- 所屬地區:鰲脊村
- 面積:1.7平方公里
- 人口:765人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明朝末年,位姓來此建村。因建村處地形象鰲魚脊,故取名為鰲脊村。為區別於北鰲脊村,遂稱南鰲脊村,後演變為南廒子村。清初,趙姓來此定居,後有陳姓、徐姓、沙姓、高姓自外地遷入。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9年,成立了南廒子國小,先後有於炳祿、徐光鵬等任教,學生50多人。1976年以來,村集體出資1.5萬元,修建田村聯辦中學,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先後有5名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1984-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57人,其中2人獲得碩士學位。 1985年前,畝產花生米不足100公斤。1985年以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普及全村。地膜覆蓋花生,常年畝產生米200多公斤。僅此一項,全村增收花生米3萬餘公斤。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口糧僅11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9年,人均糧食23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410公斤,全村收入9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大、中、小型汽車17輛,20型拖拉機15台,手扶拖拉機23台,三輪車8輛,機車106輛,彩電180台,電冰櫃40台,電話155部。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時為“一把泥”房,碎石砌牆,低矮狹小,人均不足7平方米。改革開放以來,村統一規劃街道,統一建新房標準。每間新房標準3×6米,每棟5-6間,全是白牆紅瓦,院長8米,胡同5米,既寬敞又亮堂。1998年,由市勞動局支援和村集體投資3萬元,漿砌整平寬12米大街3條,全長600米。至2002年,全村新建、翻建新房182棟。80%的村民住上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積達36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也逐步提高。1971年,村集體投資4萬元,全村用上了自發電。1982年,用上了電網供電。1998年以來,村民投資3萬多元,安裝程控電話155部,成為電話普及村。1999年,投資13萬元修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自來水。2000年,投資2.9萬元,100戶安裝上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6月,趙子起由田村呂鳳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個黨員。1945年8月,成立了南廒子村黨支部,趙子起任黨支部書記。後又發展陳敬恕、陳世瑞、陳志國等8人入黨。黨支部領導成立了自衛團、職工會、青救會、婦救會、農救會等組織,開展了反日、反奸、反地主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支援前線,發動村民踴躍參軍。1946年起,曾有徐希明、陳國瑞、趙青山、陳志國、陳元增、位國卿、徐維發、位保山、陳月仁、陳其言、趙奎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員37名,預備黨員1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有陳關進、陳敬恕、陳國瑞、陳敬忠、陳元增、陳桂仁、陳志國、陳元厚、陳作曉、陳秀國、陳文國、陳月仁、陳壽國、趙奎山、陳希國、陳全國、陳先國、陳奎生、陳東生、陳勝生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5月2日,陳東生當選為首屆直選村委主任。2002年3月,陳勝生當選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