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鯉魚燈

南康鯉魚燈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舞蹈,我國傳說中的“夏族以魚為圖騰”,西安半坡遺址中的魚盆中的魚形象。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南康鯉魚燈
  • 主題詞:民俗,鯉魚燈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唐末宋初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南康鯉魚燈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舞蹈,我國傳說中的“夏族以魚為圖騰”,西安半坡遺址中的魚盆中的魚形象。半坡母系民族社會實行以魚為象徵,仰韶文化中出土的許多原始圖騰圖案也佐證了以魚為圖騰的史實。水族魚圖騰崇拜,源於遠古先民的漁業生活來自神話的美好傳說,根植於水族的思想觀念里,保存於其民俗文化之中,其內涵極為豐富,如形容人與魚的關係:人歡魚躍以慶豐收,夫妻恩愛如魚得水,盼豐收過年有點魚(余)建築物上屋脊兩頭的鰲魚,兩側的懸魚,表現婚戀中的信物雙色,纏綿雙魚之物,如此等等,均是漁文化的遺存。

歷史淵源

贛南鯉魚燈,發源於南康,廣泛流行於江西各水鄉,有:“贛地悠悠歲月,魚龍漫漫起舞”之說。南康鯉魚燈較早由宮燈演變而成,宮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兩晉時期五胡亂華、唐代安史之亂,為躲避戰亂、饑荒,不斷入贛的中原移民把中原文化帶入贛南,融合畲、瑤等土著文化而形成客家文化,其中一些有錢的中原人或宮燈藝人也把宮燈和宮燈藝術帶入贛南與當地民間紙紮藝術相結合,使得客家人擁有自己的傳統工藝和特色傳統民俗。
據清道光三年《南康縣誌》記載:“南康為周程過化之地,陽明講學之鄉邑號設繁人多淳樸,士尚氣而重經術,農勤稼穡而務耕桑”。每年正月六日早上族長率族人擇方興時之吉日出行,插燭焚香,合拜神祗,渴先祖既而卑幼拜尊長,退而徃親鄰相賀,歸則長幼宴飲曰年酒。上元前數日各家及城市懸燈為樂,燈或剪紙及竹絲為之,元夕尤盛。當日,同里巷之人祀士神為社,因繪紙為船曰禳災,殺生聚飲盡其歡,是日擇吉,父只各以童蒙就外傳曰起學。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南康鯉魚燈更加多元、更富有內涵。最早出現了字姓燈,去學燈。字姓燈是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為家族“人丁興旺”。去學燈則是由家長為兒子去學校準備的燈,由老師點亮,稱之為“點光或開燈”寓“前途光明”。而後再由靜態燈轉化為動態燈,演變成“龍”燈,象徵“彩龍兆祥”“民富國強”,這就是最初南康鯉魚燈的雛形。
兩宋時期、受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朝廷南遷,一批批的漢民遷來贛、閩、粵三角區,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鯉魚燈也得到較大面積的推廣。到了明末清初,雖然贛南由於受滿族鐵蹄的蹂躪,加上又發生瘟疫,以致人口銳減,但鯉魚燈的發展與影響卻愈來愈大。

基本內容

表演:南康鯉魚燈,表演主要以龍頭為主(南康鯉魚燈龍頭為龍首)八隻鯉魚隨龍頭轉動起舞,蝦子燈則獨立活動或四週遊盪,在燈隊中最為自由,表演最為活潑。表演由拜龍、盤龍、過跋、上水、分水、平龍、擺字、團友、拜主、搭牌坊等花邊連綴而成。主要動作有“旁擺龍”、“鯉魚上水”、“鯉魚鑽泥”、“水波浪”、“騰龍”躍龍門等。這些動作花節,表現了水族生靈的生活習性,其舞蹈內涵真實地反映了贛地先民的勞動生活風俗民情理想與信仰。
南康鯉魚燈音樂曲牌,主要嗩吶曲調有:“一二三”、“上山虎”、“得勝門”、“水底龍”、“水底魚”等。
製作:在選材上,鯉魚燈以竹為原料,需2至3年生長的竹子,且生活在潮濕而有陽光照射的地方。要選擇冬季的時候砍伐竹子,竹節以稀疏為好。在繪圖上,色彩要重對比,重誇張,重傳統地方特色。在雕刻上,“鯉魚燈”的製作更是需要篾刀、扁刀、刻刀、剪刀一併用上,講究變化性,如刻龍頭,頭隨珠轉,身隨勢旋,令人眼花繚亂,撼人心弦,做工考究精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扎帶上,材料要削得細膩而光滑,拼起來關節有很強的靈活性和真實性。總之,“鯉魚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的綜合藝術品。

基本特徵

鯉魚燈,燈具獨特而精美,舞姿優美而樸實,發源於南康,產生於唐末宋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據縣誌記載:為龍燈之一種,由一隻龍頭,八隻鯉魚,一隻蝦公組成,流行於章江兩岸各村落,猶江沿岸屋場和山區也間有之,最盛行於潭口一帶。
鯉魚燈最有特色,製作最為精緻。戲耍時,舞蹈場面變化最多。如“上水”“下水”“分水”“園花”“天車花”“跳龍門”“鑽泥”“翻波”“擺字”“孵卵”“平花”“單打花”“雙打花”“籬笆花”“搶水”“追逐”“過灘”等,不下數十種。
鯉魚燈不但舞蹈形色最為豐富,音樂曲牌,也最為優美動聽,主要嗩吶曲調有:“一二三”“上山虎”“下山虎”“得勝門”“一枝花”“水底龍”“水底魚”等。

主要價值

傳承和豐富民俗文化:南康“鯉魚燈”的傳統表演項目有“上水”、“下水”、“分水”、“園花”、“天車花”、“跳龍門”、“鑽泥”、“翻波”、“擺字”、“孵卵”、“平花”、“單打花”、“雙打花”、“籬笆花”、“搶水”、“追逐”、“過灘”等,形象地表現了人生的曲折多樣,生動地再現了人生的艱難、迂迴、跌宕。後來為了取悅民眾,民間藝術工作者為“鯉魚燈”不斷地添加了新的內容,如在舞“鯉魚燈”曲藝上,有“一二三”、“上山虎”、“下山虎”、“得勝門”、“一枝花”、“水底龍”、“水底魚”等。“鯉魚燈”民俗體育的保護、傳承、豐富了客家民俗體育的文化內容。
促進民間工藝發展:“鯉魚燈”是融合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的綜合藝術品,它對選材、繪圖、雕刻、扎帶等工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進了地方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藝的發展。
促進了社會和諧與穩定:南康“鯉魚燈”是一種民俗事象的聚合體,它是民間的歡慶、祭祀等裝飾用具和娛樂手段。千百年來人們喜愛它,是因為它表達了民間樂觀向上、團結奮進的人生態度,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它也是融洽鄰里、親戚、宗族之間的紐帶。通過開展“鯉魚燈”民俗體育文化活動,既可以促進鄉民、宗族和鄰里、親戚相互之間的社會交往,也可以溝通彼此的人際關係,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努力營造安定、祥和的氛圍,從而促進了社會和諧與穩定。

瀕危狀況

“鯉魚燈”民俗體育活動面臨著生存的外界環境不斷惡化、政府相關部門保護力度薄弱、文化認同不斷衰退、傳承現狀的日漸式微、傳承人員的流失、活動資金缺乏、組織狀況不容樂觀等多方面的問題。面對當今時代變遷和強勢文化的衝擊,南康“鯉魚燈”客家民俗體育文化活動正面臨逐漸消逝的危機。近20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改變和現代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方式有了較大改變。加上大眾傳播媒介的普及,社會成員流動性的增強,使得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客家民俗體育“鯉魚燈”文化不能處於主導地位,長期以來維護和支撐著“鯉魚燈”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念也正發生急劇變化。鯉魚燈文化日益衰弱,加之當地工業開發等因素,使得“鯉魚燈”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有了較大改變,這一系列的變化加劇了“鯉魚燈”傳統文化活動的衰退,使得“鯉魚燈”民俗體育活動將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機。

保護措施

①將南康“鯉魚燈”民俗活動納入到社區文化建設的範疇當中,對南康“鯉魚燈”民俗項目給予更多的扶持;②利用節日和地區性活動,開展南康“鯉魚燈”民俗項目的比賽和表演活動,以活動帶動南康“鯉魚燈”民俗項目參與人員的積極性;③在硬體設施上提供保障,目前南康“鯉魚燈”民俗的活動場所,服裝、道具等都應列入基層政府支援的範圍內;④鼓勵本地區的企、事業單位參與地區性的傳統文化建設,為南康“鯉魚燈”民俗活動贏得更多的經濟支持;⑤可以嘗試成立職業、半職業性的南康“鯉魚燈”民俗表演團體,將市場經濟和文化建設相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