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蒸碗子是柞水的特色傳統名小吃。相傳是唐朝名醫孫思邈發明。把當歸、肉桂在石臼里搗成粉末,將野豬肉、野羊肉、狗熊肉切為塊狀與黃花、木耳、乾筍、香菇、蘿蔔、豆腐等一起盛進小黑碗置入籠屜,大火猛攻,小火慢蒸。只需個把時辰,一碗碗晶瑩剔透,酥軟滑潤的條子肉擺滿小店,郁香四溢,風送十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山蒸碗子
- 屬性:柞水小吃
- 食材:野豬肉、野羊肉
- 特點:晶瑩剔透,酥軟滑潤
食物由來,功效作用,名字來源,
食物由來
隋末唐初大藥師孫思藐在秦嶺南坡懸壺濟世,採藥十八年,曾住在牛背梁獵月坪一個小飯店。這一年,長江下游洪水泛濫,瘟疫爆發,失去家園的難民沿江北上,塞滿了美麗富饒的秦嶺深山,獵月小店頓時人滿為患,飢餓與疾病籠罩了整個南坡。為了緩解缺藥少糧的困境,藥師與店主便動員健壯的難民上牛背梁打野豬、套野羊、捕狗熊以療飢。考慮災民身體虛弱,不宜直接攝入油膩與腥膻之物,藥王就把往日採集的當歸、肉桂在石臼里搗成粉末,將野豬肉、野羊肉、狗熊肉切為塊狀與黃花、木耳、乾筍、香菇、蘿蔔、豆腐等一起盛進小黑碗置入籠屜,大火猛攻,小火慢蒸。只需個把時辰,一碗碗晶瑩剔透,酥軟滑潤的條子肉擺滿小店,郁香四溢,風送十里。
功效作用
那種瘦而不柴,肥而不膩的美食,不僅滿足了貧病交加的災民口腹之慾,而且還治癒了他們在遷徙途中染下的疾患,特別是許多婦女的難言之隱也得到根除。原來,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扑損傷,癰疽瘡瘍的治療。
此後孫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就增補了當歸抗衰老、消斑、美容、健膚的功效,並將其稱為“婦人面藥”、“血家聖藥”、“抗衰老及美容之珍品”。
名字來源
時間又過了幾年,秦王李世民沿子午道視察南山防務,遠遠地聞到陣陣香味撲鼻而來,奇異無比。一路打馬尋來,竟從那座茅屋小店的木籠飄出。男女主人急忙取出香椿、豆豉、蘿蔔墊底的扣肉獻上,李世民挽起衣袖,狼吞虎咽,連下三碗,深感意猶未盡,拿起狼毫一揮而就“南山蒸碗子”五個大字,繼而想到莽林曠野竟有如此的閒適與快意,朝堂之上卻那樣的煩惱與險惡,又補了一筆“長安當歸情”。
此後不久,京城便發生了玄武門兵變,李世民由秦王變為主宰中原的唐太宗。後人認為“長安當歸情”應屬“長安當歸秦”的諧音,想必是以南山蒸碗子為題,給他的政治盟友傳遞舉事的信號罷了。不管歷史的本真怎樣,孫思邈救民於水火的蒸碗子,一直在南山世世代代的延續著,祈求健康快樂,富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