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積翠圖(清代王時敏創作絹本設色畫)

南山積翠圖(清代王時敏創作絹本設色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山積翠圖》是清代畫家王時敏晚年創作的一副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畫面布置有序,層次井然,筆墨清雋秀潤,沉靜淡雅,毫無躁氣,具有溫厚而博大之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山積翠圖
  • 作者王時敏
  • 現收藏地:遼寧省博物館
  • 規格:縱147厘米,橫66.4厘米
  • 創作年代:清代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技法,構圖,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南山積翠圖》,該作品按遠、中、近三景均採用大量的筆墨描繪。畫作尺幅雖大,用筆卻毫不鬆懈。尤其是中景,刻畫得更為精謹。草木繁茂、山勢蜿蜒,卻絲毫沒有迫塞感。山體曲折、盤桓,觀者置身畫中,沿山間小路仿佛可以直達無人之境。
南山積翠圖南山積翠圖

創作背景

此作題“壬子長夏寫南山積翠圖,奉祝蓉翁太老親台七襄大壽並祈粲正。弟王時敏時年八十有一”。由此題款可知,這是畫家為人賀壽之作。

藝術鑑賞

主題

畫作近景刻畫了松樹,松枝翠綠,枝幹姿態各異,暗含“賀壽”這一主題。

技法

畫家刻意將松葉所用的墨色加以區分,墨色濃淡不同、虛實相生,使松樹充滿生機。而對近景山石的處理,他主要師法黃公望———用筆蒼勁,多礬頭,隨意的長披麻皴疏鬆、秀雅。不過,他並不滿足於師法一家。從對畫中山石的點苔來看,他亦受王蒙畫法的影響———用濃墨表現。可見,他在吸收古人之法時並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融會貫通,有自己的特點。

構圖

與近景相比,中景的山體更險要,重巒疊嶂。為烘托山石奇險之勢,畫家有意將瀑布、霧靄穿插於山間。瀑布順流而下,隱於山林之間;霧靄從遠處飄來,勢若蛟龍。作品雖未畫人物,但中景的房屋卻暗示了人物的存在。整幅畫面雖氣勢磅礴、山勢險峻,卻並不冷清。山中的樓閣似山林主人居住之所,又似遊人休息之處;似畫家憑欄獨賞之所,又似文人品茗、暢談之閣,具有濃郁的文人畫意味。
遠景中間,山峰如柱,是整個畫面的氣魄所在。山脈隨景之推深而愈加陡峭,以濃墨繪就的蒼松亦愈加繁茂。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畫家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受畫者大壽的美好祝願。作品構圖繁複、行筆縝密、墨色沉靜,毫無躁氣,給人一種清新、溫潤的感覺。
王時敏的《南山積翠圖》雖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前人“三段式”的構圖,但細看,不難發現其創新之處。畫面雖分為遠、中、近三景,但呈現出一層坡、二層樹、三層山的格局。而且,畫家還有意識地在構圖中加入了起伏、開合之勢,為後來王原祁“積石為山”的“龍脈”構圖理論打下了基礎。

重要展覽

2018年8月15日,該畫在遼寧博物館中國古代繪畫展中展出。

作者簡介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江蘇太倉人。祖父王錫爵在明朝萬曆時期曾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父王衡任翰林院編修,他以蔭官任太常寺璽卿,升太常寺少卿,後辭官回鄉。入清後不仕,以書畫自娛。自少年起繪畫即受到董其昌的指授,又認真觀摩和研習家藏及董其昌所藏的諸多前代名畫。他將古代名家丘壑布景、筆墨技法、意境氣韻等元素進行梳理,加以規範化和格式化。他尤其尊仰黃公望,深得黃氏筆墨渾厚蒼茫的真髓,最終形成布景平穩中寓變化,筆墨圓厚、虛和、雄渾、蘊藉的藝術風格,引領著清初摹古的藝術潮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