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將軍祠堂

天水的南將軍祠堂始建於宋代,最早建於天水市東北的“會應山”,由於山體滑坡,便遷往南面的杜家坪村,因地震等原因被毀,又遷於西坡村,依山而建,坐西向東,山門飛檐斗拱,高大雄厚,上掛“會應山”三個大字,筆法遒勁有力。 進入山門,一條十米長廊直通殿前,長廊為“丁”字型建築,前窄後寬,供遊人和兵客祭祠。正殿之間,古樸幽雅,雕樑畫棟,雄宏壯觀,殿中肅然端坐著面黑如漆的南將軍塑像,高大威猛,剛直忠烈,一身正氣,目光凝視。正殿左右有配房五間,四合院整潔而有序,院內松柏肅穆莊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將軍祠堂
  • 朝代:宋代
  • 位置:天水市東北的“會應山
  • 長廊:“丁”字型建築
建築介紹,傳說,

建築介紹

南將軍祠堂遊人不絕,香客不斷,咚咚的鼓聲和悅耳的磬聲,與裊裊上升的香菸,顯得祥和安然。
天水的南將軍祠堂建在西坡村,基本已初具規模,而且其它地方也建有。如秦城區官牆裡的“十方堂”,南山會應山對面的“四方堡”,七里墩的“閆河灣”,五里舖的“金家莊”等,成為天水城邊緣的“城隍神”,當地百姓虔誠祭祠,祈禱求雨。
天水的南將軍何許人也?據《資治通鑑》等有關資料表明為唐代大將軍。《中國古今名人大辭典》這樣介紹:南霽雲(?—757年),唐頓邱(亦稱頓丘、或敦丘)人,今河南省濬縣西;(有的資料說在今河南省清豐縣西南人)。善騎射,少為舟子,後為張巡將,安祿山反,從巡守睢陽城(今河南省睢縣,位於商丘市西),既而城中食盡,霽雲奉命突圍出,乞師於賀蘭進明;進明無出師意,又欲留他,設宴饗之,霽雲拔刀斷指,不食而去,復冒圍入,後城陷被執,賊欲迫降。巡呼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 霽雲曰:“欲將以有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與巡同被害。《歷代搜神大全》等資料曰:“南霽雲,唐魏州頓丘人(今河南濬縣),善騎射,排行第八,少時家貧,曾給人駕船,後為張巡部將,封左金吾衛,遇難後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宋淳化二年太宗帝敕封南霽雲將軍為“天水二龍王神”,昭右嘉澤為天水會應山立祠建廟祀之。”《張巡傳》中曾大篇幅描寫南將軍的忠義勇敢。張巡(709—757),唐代鄧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朝官吏,玄宗李隆基開元間進士,安史之亂時,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省杞縣),位開封市東南,以抵抗安祿山之進攻,757年(肅宗李亨至德二年),移守睢陽(今河南睢縣,位商丘市西),與太守許遠和部將南霽雲、雷萬春等將士一起守衛作戰,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仍與將士堅守數月不屈,睢陽失守後遭殺害。宋太宗皇帝敕封張巡為“孤鬼老祖”,主管冥國“孤魂野鬼”的長官神。

傳說

整個故事情節歸納為: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舉兵造反,戰爭的烽火很快燃燒了唐王朝的大片土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賊將尹子奇率大軍六十餘萬逼近了河南的睢陽,燒殺搶劫。真源縣令張巡和其部將南霽雲、雷萬春等率三千之眾與睢陽太守許遠合兵一起奮起抵抗。擒叛將六十餘人,殺叛兵十餘萬。當時叛軍人多勢眾,將小小的睢城圍了個水泄不通。叛兵一面攻打城池,一面對張巡、許遠等人勸降。張巡、許遠率南霽雲、雷萬春等城內軍民日夜奮戰,拒不降敵,時達數月。城內糧草斷絕,形勢越來越緊張,後來實在沒有辦法,便在城上插網捕雀,刨地尋鼠以充飢。守城將士眼看就要餓死,經計議,命南霽雲前往臨淮搬取救兵,在眾將掩護之下,乘夜幕將南霽雲吊下城去。霽雲奮力拚殺,衝出了重圍。及到達臨淮,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設筵待南霽雲,霽雲感慨地說:“雲離開睢陽時,睢陽的軍民已一月沒有飯吃了,我怎么能吃下呢?你們還是火速發兵去救睢陽。並拔出佩刀砍斷一指,血淋淋以示賀蘭,滿座人很吃驚,為雲壯烈行為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賀蘭因嫉張巡、許遠之功居已之上,未發一兵一卒。雲自知求救無望,便憤憤出城,在馬上拈弓搭箭射向佛寺浮圖,箭入磚數寸,以警告那些禍國殃民的奸佞,並發誓:“誓死保衛睢陽。”及飛馬趕到睢陽時,地已被賊人攻破。張巡等人被押在刑場,馬上就要開斬。張巡英勇不屈,破口大罵,亂臣賊子。賊人惱羞成怒,打掉了張巡的牙齒。張巡依然罵不絕口,又割掉了張巡的舌頭。南霽雲看到這一切,義憤填膺,衝進了刑場,大義凜然,向張巡稟報了賀蘭不發兵的情況,痛斥了賊人的野蠻行徑,和張巡一起壯烈就義,時年二十八歲。和張巡、南霽雲一起遇難的還有雷萬春等三十六員將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睢陽之難。
睢陽之戰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精神,後人讚嘆不已。天水西坡山,甘谷縣安遠鄉均有南將軍祠堂;天水北道區三陽川的毛家莊一帶有張巡將軍祠堂祭祀;秦城區中梁鄉“黑王寨”村有雷萬春將軍祠堂,據傳秦城區天水鄉廟坪祠堂亦是雷將軍祠堂(無資料可考,民間傳說較多)。
睢陽之戰的三位將軍為何在天水“落戶”?宋代太宗皇帝為何敕封於天水?這還是個謎,需有待於考證。
會應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