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子祠位於南宮舊城,其重修於明代嘉靖九年,為敬奉南宮子(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的南宮适)之祠廟;亦稱“南宮子祠”。祠址位於南宮舊城育英門內,東大街路北;祠址坐北朝南,東連府館,西靠邢公去思亭,北隔文昌街與定覺寺相望。祠前有廟門一楹,平面呈正方形,為四脊攢尖的亭式建築,檐下懸匾丹書“先賢南宮子祠”六字,門旁有聯,左曰:白圭之玷尚可磨,右曰:斯言之玷不可為。祠內有松柏映襯、甬路通聯,甬路盡頭小月台上有殿堂三楹,內奉南宮子像,像側有文,文側有畫;東西各有廡(堂下周圍的廊屋)三楹,各有題壁、楹聯及碑刻等,據說碑中有鐫刻於明朝的“躬稼碑”一方,碑陽刻“躬稼而有天下”六字,碑陰刻“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這句南宮子的治世之論。巍巍廟貌,染染賢情,那時的南宮子詞已成為了賢達游士、鄉老邑人朝會之所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宮子祠
- 出土地點:河北省南宮市
- 館藏地點:河北省南宮市
- 所屬年代:明代
人物生平,紀念遺址,祠廟,重修,詩文記載,
人物生平
在古代,“子”是對有學向、有道德人的尊稱,如孔丘稱“孔子”,老聃稱“老子”,因此南宮适也稱“南官子”。南宮适名“適kuo”字子容,又稱南容,山東兗州府人。(《書-禹貢》“濟、河維兗州。”相傳這是夏、商、周九州中的兗州地界,因當時黃河由南宮過境北去,居河之東,故我地當時也屬兗州。)魯(王室周公後裔,姬姓)孟僖子(魯公族,三桓之後)之子(仲孫閔)。
因避三桓之亂,曾隱居南宮,所以又以南宮為氏。這時候,我地已有人類聚落,或稱村或稱屯,或為小城市(邑)因無史籍可考,難究其源,但約定俗成,已有“南宮”這個名稱了。上古時期,貴族既有姓(族號),也有氏,(姓的分支,如孟孫氏、仲孫氏同屬姬姓分支)孔穎達疏:“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下及百氏,而此姓不改”。顧炎武說:“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這類例子並不鮮見,因此南宮适則是以所居住地名改氏的最好範例。(大學教材《古代漢語》在講古代漢語常識時《(十三)古代的姓氏和名號》恰恰就引用了這一例證。)孔子兄孟皮早逝,其女便由孔子收養,見南宮适平曰謹言慎行,進退禮讓,品行兼優,敬賢尚德,有君子風,便把侄女嫁給了他。
紀念遺址
祠廟
南宮有南宮子祠,為敬奉南宮子之祠廟;其始建於何時?建祠在何地?南宮子又為何人呢?
南宮子,即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的南宮适;其名韜字子容,又稱南容,東周時期的魯國人。他一生行事謹言慎行,反對逞強好勝,常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為也”(語自《詩·大雅·抑》白玉有瑕疵,可以磨掉重做;言行若有瑕疵,一但成行就無法挽回了。)自警,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污。
南宮适曾在魯國為官,後三桓亂魯,黎民塗炭,其欲濟無方,曾與孔子交流治世之道;他對孔子說:有窮氏的國君羿據說善於騎射,貪暴而淫殘;是過國的國君奡據說孔武有力,能陸地行舟;可是,他們恃強居功、好爭好鬥,其結果是都沒得到好的下場;夏代的開國之君禹,禹的農官稷,他們一生都謙恭謹慎、默默耕耘,反而得到天下。孔子聽完他的話現場並沒有回答,他則在此後不久辭官別魯而去;他走後,孔子說道:其人真君子!其人好尚德啊!(原句出自《論語·憲問》: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據考,南宮适辭別辭官別魯後,便來到了南宮隱居。賢人居處,人亦趨之,不知過了幾年幾月後,南宮适當年的隱居之處,已形成了人煙稠密、鄉風淳厚的泱泱大邑;之後,周沒秦興,秦消漢立,雖經近三百年的亂世激盪,致漢高祖劉邦建國劃治時,南宮城野依然人厚風淳,有賢氣良俗;也正因為如此,劉邦便以賢人姓氏命為縣名,以示此地“尊周禮,敬賢人”之意。
古代師聖賢達逝後,敬順真如、仰止賢聖之地統稱為廟。據說最初的南宮子祠即稱作南容廟,位於古城賢人坊內;可是,南宮的漢代古城於明代已化沉水底,城址尚無法全辨,這座南容廟與賢人坊的位置又該如何考證呢?據父老言,南宮古城地處太行山東麓平原正中,漳、絳二水之間,最晚在戰國時期即築有城池;秦始皇掃滅六國後 “墮壞城郭”,此城遂毀;西漢建國後,劉邦下詔“令天下縣邑城”,南宮先為封縣,後為候邑,在此期間,不僅對城池進行復建,還對黃土夯築的城池進行了一些改造,把原來的內城外郭並存演變為了城郭合一;形制上雖然保留了“經短緯長,六門六里”(南北長二里,東西長一里,東西各闢有城門二座,南北各闢有城門一座。)的大城形制,但卻在大城外東側南隅,與南城牆齊平,新建了周長約一里的小城一座,為縣治或或候署所在。漢代城池實行里坊制,國風民俗上則是先興道學、後尊儒術。南宮适雖為儒賢亦具道風,又是一邑之表,所以,南容廟很有可能就在此小城之中,而此小城即是城外別坊——賢人坊的所在。
此後千年,帶礪山河常承風雨,古城祠廟多有興廢;只可惜南宮在明代以前的斑竹史料不多,關與此城的記載,只是點點滴滴、實謠參半,關於南宮适祠廟之記述,更是鮮有提及;只知漢代以後,唐開元二十七年南宮适被追封為“郯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南宮适被加封為“龔丘侯”,政和六年南宮适被改封為“汝陽侯”。依常理推想,每次加封,其在賢人坊內的祠廟必然會有所修葺,至於此間祠廟是否重建或遷移?時代久遠、紙址皆稀,目前已實難再細考了!明代的成化十七年南宮縣邑城遷鳳崗,始修“城如印璽,四門八里”(新城四四方方,如同大地上安放的一方玉印;南北東西均長為二里,各闢有城門一座)的新城,此時已改稱“汝陽侯祠”的南容廟想必亦有復建。又過了四十九年,嘉靖九年南宮适被加封成為了“先賢南宮子”,汝陽侯祠也正式更名成為了“先賢南宮子祠”,亦稱“南宮子祠”。祠址位於南宮舊城育英門內,東大街路北;祠址坐北朝南,東連府館,西靠邢公去思亭,北隔文昌街與定覺寺相望。祠前有廟門一楹,平面呈正方形,為四脊攢尖的亭式建築,檐下懸匾丹書“先賢南宮子祠”六字,門旁有聯,左曰:白圭之玷尚可磨,右曰:斯言之玷不可為。祠內有松柏映襯、甬路通聯,甬路盡頭小月台上有殿堂三楹,內奉南宮子像,像側有文,文側有畫;東西各有廡(堂下周圍的廊屋)三楹,各有題壁、楹聯及碑刻等,據說碑中有鐫刻於明朝的“躬稼碑”一方,碑陽刻“躬稼而有天下”六字,碑陰刻“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這句南宮子的治世之論。巍巍廟貌,染染賢情,那時的南宮子詞已成為了賢達游士、鄉老邑人朝會之所在。由明而清,乃至民國之初,南宮子祠或官修或民修;正如孔子贊南宮适的那話——“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不論國興國亂、民富民窮,均無大的毀動。清消民立,風氣大變,之後又經軍閥爭戰、日寇侵華,以及建國以後的運動衝擊,短短百年不到,南宮子祠已成了片瓦不存、少人提問的前朝沉廢。
如今,書考賢跡,再品他那句“躬稼而有天下”時;仰念南容,於“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之後,我想說:其愛民之心,憂國之志,豈尚德與君子能概!
南宮子,即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的南宮适;其名韜字子容,又稱南容,東周時期的魯國人。他一生行事謹言慎行,反對逞強好勝,常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為也”(語自《詩·大雅·抑》白玉有瑕疵,可以磨掉重做;言行若有瑕疵,一但成行就無法挽回了。)自警,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污。
南宮适曾在魯國為官,後三桓亂魯,黎民塗炭,其欲濟無方,曾與孔子交流治世之道;他對孔子說:有窮氏的國君羿據說善於騎射,貪暴而淫殘;是過國的國君奡據說孔武有力,能陸地行舟;可是,他們恃強居功、好爭好鬥,其結果是都沒得到好的下場;夏代的開國之君禹,禹的農官稷,他們一生都謙恭謹慎、默默耕耘,反而得到天下。孔子聽完他的話現場並沒有回答,他則在此後不久辭官別魯而去;他走後,孔子說道:其人真君子!其人好尚德啊!(原句出自《論語·憲問》: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據考,南宮适辭別辭官別魯後,便來到了南宮隱居。賢人居處,人亦趨之,不知過了幾年幾月後,南宮适當年的隱居之處,已形成了人煙稠密、鄉風淳厚的泱泱大邑;之後,周沒秦興,秦消漢立,雖經近三百年的亂世激盪,致漢高祖劉邦建國劃治時,南宮城野依然人厚風淳,有賢氣良俗;也正因為如此,劉邦便以賢人姓氏命為縣名,以示此地“尊周禮,敬賢人”之意。
古代師聖賢達逝後,敬順真如、仰止賢聖之地統稱為廟。據說最初的南宮子祠即稱作南容廟,位於古城賢人坊內;可是,南宮的漢代古城於明代已化沉水底,城址尚無法全辨,這座南容廟與賢人坊的位置又該如何考證呢?據父老言,南宮古城地處太行山東麓平原正中,漳、絳二水之間,最晚在戰國時期即築有城池;秦始皇掃滅六國後 “墮壞城郭”,此城遂毀;西漢建國後,劉邦下詔“令天下縣邑城”,南宮先為封縣,後為候邑,在此期間,不僅對城池進行復建,還對黃土夯築的城池進行了一些改造,把原來的內城外郭並存演變為了城郭合一;形制上雖然保留了“經短緯長,六門六里”(南北長二里,東西長一里,東西各闢有城門二座,南北各闢有城門一座。)的大城形制,但卻在大城外東側南隅,與南城牆齊平,新建了周長約一里的小城一座,為縣治或或候署所在。漢代城池實行里坊制,國風民俗上則是先興道學、後尊儒術。南宮适雖為儒賢亦具道風,又是一邑之表,所以,南容廟很有可能就在此小城之中,而此小城即是城外別坊——賢人坊的所在。
此後千年,帶礪山河常承風雨,古城祠廟多有興廢;只可惜南宮在明代以前的斑竹史料不多,關與此城的記載,只是點點滴滴、實謠參半,關於南宮适祠廟之記述,更是鮮有提及;只知漢代以後,唐開元二十七年南宮适被追封為“郯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南宮适被加封為“龔丘侯”,政和六年南宮适被改封為“汝陽侯”。依常理推想,每次加封,其在賢人坊內的祠廟必然會有所修葺,至於此間祠廟是否重建或遷移?時代久遠、紙址皆稀,目前已實難再細考了!明代的成化十七年南宮縣邑城遷鳳崗,始修“城如印璽,四門八里”(新城四四方方,如同大地上安放的一方玉印;南北東西均長為二里,各闢有城門一座)的新城,此時已改稱“汝陽侯祠”的南容廟想必亦有復建。又過了四十九年,嘉靖九年南宮适被加封成為了“先賢南宮子”,汝陽侯祠也正式更名成為了“先賢南宮子祠”,亦稱“南宮子祠”。祠址位於南宮舊城育英門內,東大街路北;祠址坐北朝南,東連府館,西靠邢公去思亭,北隔文昌街與定覺寺相望。祠前有廟門一楹,平面呈正方形,為四脊攢尖的亭式建築,檐下懸匾丹書“先賢南宮子祠”六字,門旁有聯,左曰:白圭之玷尚可磨,右曰:斯言之玷不可為。祠內有松柏映襯、甬路通聯,甬路盡頭小月台上有殿堂三楹,內奉南宮子像,像側有文,文側有畫;東西各有廡(堂下周圍的廊屋)三楹,各有題壁、楹聯及碑刻等,據說碑中有鐫刻於明朝的“躬稼碑”一方,碑陽刻“躬稼而有天下”六字,碑陰刻“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這句南宮子的治世之論。巍巍廟貌,染染賢情,那時的南宮子詞已成為了賢達游士、鄉老邑人朝會之所在。由明而清,乃至民國之初,南宮子祠或官修或民修;正如孔子贊南宮适的那話——“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不論國興國亂、民富民窮,均無大的毀動。清消民立,風氣大變,之後又經軍閥爭戰、日寇侵華,以及建國以後的運動衝擊,短短百年不到,南宮子祠已成了片瓦不存、少人提問的前朝沉廢。
如今,書考賢跡,再品他那句“躬稼而有天下”時;仰念南容,於“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之後,我想說:其愛民之心,憂國之志,豈尚德與君子能概!
車前甲午冬
重修
南宮子祠記(譯文)溧陽宋之繩太史撰文
(本文作者:羅宗漢 部分直譯:焦宗淼)
真定府計轄五州二十七縣,都是古代并州的屬地。南宮地處齊國和趙國的衝要地帶,民俗強勁剽悍,崇尚氣節。至於振興儒家的學術、親近延展孔孟之鄉的道德禮儀和文明風尚,則在於有功名的讀書人做表率與勸勵引導了。南宮城內舊有“南宮子祠”。從傳記上考證得知:春秋時期,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孟僖子陪從昭公到楚國去,回國後一直以在楚國未能完整相贊禮儀成為心病。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僖子臨終前,囑咐他的兒子懿子和敬叔要拜孔子為師。關於敬叔的生平事跡在別的書上沒見過太多的記載,可是在《論語》上卻能看到他的三處行狀。孔子稱他是“君子”、“尚德”的人,有“謹言慎行”的高尚品格,並把侄女嫁給了他。他死後,根據國家的法典賜給他的“諡號”稱“敬”,從這裡也可以看到他賢德的概況,後人稱他為“南宮敬叔”是表示對他的尊敬。
“南宮”作為姓氏,最早見於周初,從唐虞到春秋時期,楚國、宋國也有這個姓氏。敬叔以南宮為氏,其宗祧則系出孟孫,王族“姬”姓。“南宮”作為地名,其根源就是從敬叔改“氏”開始的。因此今天的南宮縣地,就是當初敬叔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敬叔在各地從祀配享的學宮,歷代屢屢追加封爵,先為郯伯,繼為龔丘侯,又為汝陽侯。至於南宮特有此祠,是因為讀書人誦揚師法孔子的學說、追念其“敬慎於言”、“崇尚道德行為”的意旨。讀《論語》讚美敬叔的話,就象見到這個人一樣。建祠設供品,是表達讀書人對他的敬仰和思慕之情。
明朝萬曆初年,山東臨邑的邢侗任南宮知縣,督工備材,將祠堂面貌整飾一新。從那時到現在,(明萬曆年到清康熙年)八十多年過去了,祠堂歷經風雨侵蝕,面臨倒塌。孝昌村進士出身的翰林杜鎮是有名的鄉賢,人品學問名重當時。這位顯哲碩儒看到桑梓故里的先賢祠廟這樣殘破,便挺身而出,苦心經營,精細籌劃,督導重修。象檁樑柱椽等建材,都換用堅固耐久的,牆壁砌成寬厚中空的,周遭圍牆上裝有各種幾何形狀的側窗,二道門砌成弧形拱券,木結構上塗飾紅色油漆,牆壁都用白灰抹平,……凡此種種,經營建置,超越從前,沒有不合規矩的地方。杜鎮恭謹虔誠的態庋,使他不曾考慮經費用度的盈虧。不多久工竣,修葺得美奐美倫,比過去更加壯觀。杜鎮的壯舉,在振興儒術、表率後昆,激勵勸勉民眾和讀書人崇賢向善等方面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
我(原文作者)曾經感慨這種現象:此間民俗,常常迷惑於上廟燒香拜佛,求福弭災,把寺廟道觀建築得高大宏偉、金碧輝煌,而前代仁人君子的祠廟往往荒涼敗落、蓬蒿滿院。(繼原文:則以二氏顯陳報應,而儒者專責於身心之得失也。——此句不知所云)您沒聽南宮子容說過這樣的話嗎?古時候有窮國君羿和ao,悖離道德,專事凶暴,荒淫無恥,身敗名裂,徒有勇力,遺臭萬年。而禹稷順天愛民,治水泄洪,躬耕稼穡,厚德載福,功高蓋世,百代留芳。這就是“惠迪吉從逆凶”的顯陳報應!既是果報可畏,世人的一言一行都應謹慎,要三思而行,不能心存僥倖。要擇福遠災,趨吉避凶。要想成為天下吉人,除了高揚“尚德”精神,別無出路。所以說:杜鎮重修南宮子祠的善舉,體現了他有異乎常人的遠見卓識,有肯於奉獻的擔當精神,有昌明南宮文教、崇賢尚德的博大胸懷。建設南宮子祠,既可以振興儒術,又可以帥厲激勸。現在國家崇建太學,從郡國到京畿都尊孔聖先師以示範于海內,彰明天子“向學重道”之義,國家急迫地想化成天下,則有杜鎮這樣的人臣,“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的賢良成就這一浩大工程。他的義舉實在是功在當世,名垂千秋的大好事而不是小補益。
杜鎮字子靜,南宮孝昌村人,陝西澄城知縣杜國漸之孫。
前朝重修此祠的是萬曆年南宮知縣邢侗字子願,山東濟南府臨邑縣人。
【原文載自《康熙版-南宮縣誌》第四冊藝文志下第十一頁】
杜鎮字子靜,南宮孝昌村人,陝西澄城知縣杜國漸之孫。
前朝重修此祠的是萬曆年南宮知縣邢侗字子願,山東濟南府臨邑縣人。
【原文載自《康熙版-南宮縣誌》第四冊藝文志下第十一頁】
詩文記載
謁南宮子祠
清 南皮吳為哲
先賢留廟貌,展拜敬予懷;
緘口垂良訓,多言長曆階;
持公應有道,涉世永無隘;
躁妄追年少,於今悔我俳;
先賢留廟貌,展拜敬予懷;
緘口垂良訓,多言長曆階;
持公應有道,涉世永無隘;
躁妄追年少,於今悔我俳;
《南宮竹枝詞》古南容廟(南宮子祠)
南宮子祠,古稱南容廟,位於南宮漢代古城之賢人坊內,以敬奉“賢人南容”勝地得名;南容即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的南宮适,相傳,魯國三桓之亂,其曾在鳳崗築廬隱修,隔邑與築廬龍崗的扁鵲相和,並留下了扁鵲廟、南容廟、煉丹井、晾經台等古蹟。西漢開國,封山移廟,二廟隨即遷移至邑城之牛頭小城之內。因南宮的漢代邑城南北長,東西各闢有二門,合如牛之四足,南北各有一門,如牛之項與尾,牛頭小城原為城東南角的一處古荊丘,修城時,在修完大城之後,便將此古荊丘修成了大城之外的一座小城,因牛頭小城居於大城之側,狀如牛頭,形似回頭望北斗,與大城四蹄相配,整個南宮古城如同一頭臥於三山之間,回首仰望天斗的一頭青牛,而牛頭上的扁鵲廟、南容廟,如同牛之二目,故,從那時起,南宮就有“臥牛城”之稱,而牛頭小城即為當時賢人坊的所在。明朝成化年間,古城湮沒,邑遷鳳崗,賢人坊及南容廟等亦於此時消沉。據釣翁言,直至民國,每至旱年,賢人坊之遺丘如水中島嶼,仍能顯現於舊城窪中,後普濟橋北移,此丘遂連於陸路,化作河坻。時,仍有舊瓦殘磚,如同漢造。今回念古城南容廟,聊作竹枝詞二首,以記賢跡。
水底臥牛城頭坊,晚輩暫學小遊仙。南容未必居塵世,牛口峪北有洞天。
又
南亭四眺已無山,凝望層霄落碧潭;千古彤江連渤海,萬年基業可同前?靜觀宇宙原無色,唯心是境有雲煙;欲訪鵲容修煉處,野叟頑童遙指灘。
車前 甲午仲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