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定

南大定(1871~1911)洛陽東關下園人,出身貧寒,是個菜農,後在辛亥革命志士楊勉齋的影響下,成為洛陽民間反清組織“在園”的領袖,發展“在園”會員數萬人,1911年組織參與洛陽起義,失敗後被清政府斬首於洛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男大定
  • 出生地:洛陽東關下園
  • 出生日期:1871
  • 逝世日期:1911
反清義士南大定
1911年冬的一天,在河南府衙門前(今老城青年宮)的石獅子旁,一位40歲的反清義士被斬首。這件事在當時的洛陽引起很大震動,洛陽近代史上也記下了這位勇士——他的名字叫南大定。
南大定被斬事件,洛陽老城一帶的老人們大都知道。現住老城中和巷的寇北鎖老先生說:當時河南府衙門前聚了很多人,大家親眼見證了南大定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清朝劊子手殺了南大定之後還不解氣,又把他的頭顱掛在東關魁星閣上。
清政府為什麼那么仇恨南大定?
原來,清光緒末年,田賦不斷增加,農民負擔過重,生活非常困難。當時的洛河南岸,人口稠密,村寨連片,民眾自發集中起來,紛紛上交犁耙繩索,以示不再種地耕田。農民“罷耕”,雖然不像工人“罷工”那樣,使生產線或者運輸線立即癱瘓,但對於統治階級來說,這也是一種反抗行為,形同造反,必須鎮壓。
官府看參加的農民越來越多,懾於人民的力量,答應派人調解,並邀請民眾代表坐下來“共同協商”。當時的農民,沒有什麼組織觀念,一看官府派代表來談判了,就以為已經取得勝利,於是自動解散,回家種地去了。
誰料想,民眾推舉出來的代表還沒有走到談判桌前,就被捕遇害了。這件事使農民中的一部分人開始覺醒,其中就有洛陽東關下園菜農南大定。
南大定的家,就在洛陽東關下園街。他長得魁梧高大,為人公正,敢說敢為。20多歲的時候,南大定就對大家說:“人類是應當自由和平等的,不自由不平等,還不如死了!有朝一日,我非和他們(指當時的地方官)拼了不可!”
當時在洛陽的同盟會成員楊勉齋,及時向南大定宣傳革命思想。他對南大定說:如今的清政府腐敗透頂,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南方的工人和農民,已經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舉起了“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鮮明旗幟。洛陽農民,素有革命熱情,應該更加明確地告訴大家,不要再受清朝統治了,趕緊組織起來進行鬥爭。
南大定於是組織了一個秘密抗清團體,對外稱“在園”,內部擬名“復漢軍”,明確以“推翻滿清”為目的。他規定“在園”接受新成員時,新成員必須先買一把刀,首領接見後當眾舉行“擺堂”儀式,飲血盟誓,矢志反清。成員一律對首領稱“大哥”,每組依次排行至老十。
為了掩護“在園”的反清活動,南大定還成立了“火神社”、“關公社”,使之成為“在園”的外圍組織。“在園”成員說話時,均用江湖暗語。最初,“在園”成員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東關一帶,後來發展到洛陽四關;再到後來,除了農民參加外,各行各業均有參加者,一時間聲勢浩大,連伊川、新安、孟津都建立了“在園”組織。“在園”發起者南大定看到這些,非常振奮,他利用加入“在園”的秀才、舉人,對數萬名“在園”成員進行簡單的文化教育,讓大家每月逢三、六、九日練習武功,逢廟會、節日組織文娛活動,不斷宣傳反清思想。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河南同盟會會員劉粹軒、楊勉齋發動洛陽起義,南大定領導的“在園”組織,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當年11月15日晚,南大定召集反清義士,在染坊院集中。當時明燈高照,喊殺聲震天,河南府知府文悌見情況不好,立即派人加緊防範,請求援軍。洛陽紳士韓廬雲密報了洛陽起義之事,使具體的起義方案落入敵手。河南府立即出動人馬,逮捕了南大定等人,封鎖了洛陽各個城門,同時把開封的清軍調往洛陽。南大定被捕後,“在園”組織遭到破壞,大多數成員只好逃往外地。
河南知府文悌親自審問南大定。大堂之上,南大定視死如歸,不向敵人屈服,說的還是那幾句話:”人活著,不自由,何如死了!起義,是我拿的主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我的志向!要殺要剮,隨你的便!不必再問,動手吧!”文悌聽了,好不氣惱,眼一瞪,牙一咬,從嘴裡擠出一句話:“好你個南大定,你以為我不敢殺你?告訴你,你已經犯了殺頭之罪!來人!”說完,抽籤在手,擲於地上,說:“給我拉出去,送他上西天!”知府衙役一聲呼應,拉起南大定就走,出了門就砍了南大定的頭。文悌還覺得不解恨,命人把南大定的首級先掛在東關的魁星閣上,後又掛在城東十里陳村的高竿上示眾。
40歲的反清義士南大定,拋灑了熱血,留下了英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