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橫崗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塘村,位於橫崗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2乾米。與上圖村、和悅村、新光村等相鄰。始建於清康照年間,何、徐、黃等姓先祖先後從今廣東興寧、梅縣、惠陽等地遷移至此而成村。因原村南面有一口水塘,名南塘,故取村名南塘村。該村坐落於梧桐山北面的丘陵地帶,有獅石山、觀音山,最高海拔108.6米;村東有梧桐河。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塘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橫崗社區
  • 地理位置:橫崗街道東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橫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橫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橫崗公社;1983年7月,屬橫崗區;1986年10月,屬橫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鎮;2004年,屬橫崗街道橫崗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何、徐、黃姓。第一大姓為何姓,清代從今廣東興寧、梅縣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徐姓,清代從廣東興寧遷移至此地。第三大姓為黃姓,清代從今廣東惠陽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86人,其中男性94人,女性92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2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50人;海外留學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8653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63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10人,主要分布在英國、法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花生、玉米、小麥為主,兼種植薯類、甘蔗,以及養殖豬、鴨等。改革開放後,生產經營方式發生重大改變。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及管理為主。村民出租自有房屋、務工,部分村民經商、創業。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商業經營。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糕粄、年糕、米花,冬至的蘿蔔粄、艾粄等。龍崗大道、惠鹽中路、富康路經過該村,深圳捷運3號線橫崗站在該村附近。50年代末通電,1957年通電話,60年代末通自來水,1996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通網際網路。該村制定有《南塘村規民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1座。代表性民居南州世居老圍,始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557平方米,由一角樓和一排屋組成;角樓位於東南面,高5層,平面呈方形,頂部東西兩角各有一結斗,四面有啞鈴形和豎條形射擊孔,已無人使用;民居九開間,斗廊齊頭三間兩庭帶閣樓;其他房屋均為硬山頂,三合土牆,外牆已重新粉刷。建築整體保存情況一般,牆體基本保存,配分房屋倒塌或改建,梁架和基礎較好,局部瓦件脫落。現用於出租,有外來人員居住。2012年被龍崗區評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現存何氏宗祠,始建於清末民初,占地面積200平方米,坐南朝北,由前後堂、天並、那房組成,正門上方匾額刻“榮義公”,刻於清代。現出租給外來人員,已多年未作宗祠使用。
每年清明節,村民自帶祭品等到祖墳祭祖,一些同宗海外華僑也會回鄉參加。
除夕在當地俗稱“年晚”,這一天從清晨到中午,村民宰豬殺雞殺鴨,喜氣洋洋;下午三四點,各家各戶都在一片熱鬧的爆竹聲中貼上春聯和鬥神;傍晚,一家人吃團圓飯,俗稱“年飯”,交杯換盞,笑逐顏開;飯前飯後,全家老少先後用由柚葉、石菖蒲、竹葉煮成的“年香水”洗浴;浴後換新衣,穿新鞋,家長給小孩壓歲錢;人夜後燈火長明,俗稱“點年光”。除夕要“守歲”,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些餅食果品,有說有笑,至子夜零時,便點燃大串爆竹,以示除舊迎新。
代表性人物:何玉生(1943一),曾任深圳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自幼喜好書法,多次獲得各級書法大賽獎項,出版多本書法作品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