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古城垣據縣誌記載最早建於唐乾符三年(876年)建築縣城,城區東跨盱江至天井源,西至門樓嶺,周長13里,稱羅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城古城垣
- 區域類別:古城垣
- 地點:福州市
- 歷史:千餘年
歷史沿革,古城簡介,
歷史沿革
南城建縣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是江西省18個建縣歷史最早的縣治之一,有關城垣,縣誌最早記載的是,唐乾符三年(876年)建築縣城,城區東跨盱江至天井源,西至門樓嶺,周長13里,稱羅城。
南城古城垣再次發展的時期是在宋元豐八年(1085年),縣丞令修築新城,以盱江為天然護城河,以羅城為基礎向西北擴建。今天保存下來的南城古城垣的建築史便始於其時。
南城古城垣修成之後,多次遭遇戰火,元朝至正12年,陳友瓊率部攻城;元至正21年朱元璋又率部攻城,兩次攻城,城垣均受創傷。
明弘治八年[1495年],益王朱祐檳就瀋南城,古城垣又一次迎來了修復重建之時機,這便是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明代古磚石的痕跡。
進入清代後,南城古城垣多次遭遇戰亂,清順治二年,清兵攻城。康熙13年(1074年)耿精忠叛清,率十萬部隊下南城,部隊駐從姑山、二聖山,連營十里縣城。太守許貞僅率千眾守建昌府,以少敵眾,堅守孤城,結果大敗耿軍,但古城垣也因此受到重創。
鹹豐六年(1853年)以後,太平軍曾多次攻打南城,同治三年,太平軍曾攻克縣城,我們今天看見的光緒二年的青磚,便是古城垣受損後修復時加補上去的。
民國時期,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在南城地域的多個戰場多有爭鋒,古城垣上累累彈痕便是見證。
新世紀到來以後,廖坊水庫工程加快了建設步伐,這一造福撫州人民的水利工程,致使處於上游的南城縣城的防洪體系面臨一個重大的革新問題,南城古城垣的去留也成為工程技術人員、文物保護專家爭論的一個話題。為了確保人民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2003年,南城縣人大常委會經過審議,批准了拆除大部分古城垣,修建新的防洪體系的決議,至此,與南城民眾相伴1000多年的古城垣即將永遠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所幸的是,位於南城縣江西酒廠附近的一小段古城垣由於地理位置的外移,尚能夠保存下來,今後,人們還能在這裡一睹古城垣的風采。 (2004-10-29)
古城簡介
南城古城垣南城古城垣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境內,的一座千餘年歷史的古城垣,因為廖坊水庫的修建,因為新的防洪城牆的建造,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垣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
乘著拆除古城垣叮叮咚咚的錘聲剛剛響起的時候,記者來到南城,走近古城垣,試圖用照相機鏡頭凝固和留下這千年古城垣的蒼老身影。
走近古城垣,從上下左右多角度觀察它,平心而論,南城古城垣的確不美,它沒有八達嶺長城那樣雄偉壯麗,也不像山海關長城那么多的飛檐斗拱,樓台箭閣,令人賞心悅目。南城古城垣有的只是堆砌著不太高大的長滿青苔的磚石,由於飽經戰亂,南城古城垣的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均已毀滅;由於長時期失於管理,城牆上到處是人為亂搭亂建的茅棚,甚至被割據為一塊一塊的城上菜地。
但是,當你仔細品味那古城垣身上的一塊塊厚厚的磚石時,你會感到這裡面古韻雋永。古城垣最底層的,是有著宋代標識的紅石和青磚;在保護較好古城垣身上,你能看到有明顯的第二層標識,那就是有明代特徵的磚石,磚石上燒制著明代年號及磚窯主人的姓名。古城垣的第三層眾多的青磚上鐫刻著“光緒二年”的字號。這就是說,南城古城垣是一座有著宋、明、清三代磚石明顯標識的古城牆。這在我市城垣內絕無僅有的,在全省也很少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