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古城垣

清城古稱鳳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如今的清城人,對於舊時清遠城樓及城牆之建築,是一件很陌生的事。即使在旅遊區見到這類建築物,對於它的作用也多不理解。生活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城牆於作戰的防衛功能已經等於零。但在古代就不同,築了城牆、還有護城河,把城門關上,將吊橋拉起,要到城內就要克服過河、越城兩道關,如此實非易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遠古城垣
  • 古稱:鳳城
  • 始於元代
  • 包圍面積:1.5平方公里
城垣簡介,城內布局,歷史,今天城垣,

城垣簡介

城垣是古代建於城市四周的防衛性建築。清遠城垣建築始於元代。據舊志載,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清遠縣為海寇劫略,主簿白太平始築土城以防拒之。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指揮同知李膺為使城垣堅固,又將土城改築作磚城。後經多次重修,成為雄踞北江的粵北重鎮。明清時期的清遠城垣,高六至十米,底寬六米,頂寬四米多,周長四千八百多米,包圍面積約1.5平方公里。東城位於今曙光路,西城在今城中路,南城靠今上下廓街,北城達今環城一路。四城分設南、北、東、西各城門。城上建鐘樓、鼓樓,雉堞聳峙,巍然壯觀。明成化年間,為了加強防守,又於城東、北兩面築子城。子城起自今曙光路南端防洪閘處,止於今城中路北端,途經今上壕基、橋北路、松崗、高基里等地段,全長約四公里。外側還有護城河。城牆周圍建有14座戍房作屯兵用。城的東西兩隅有護城壕,寬8米,深2米,並設有吊橋和攔馬牆。到民國19年拆除,歷經589年。

城內布局

城內以南門街和北門街為主幹道,城中主要街道有24條。後來城內人口增加,向城外發展,在南沿城牆開僻了上廓街和下廓街,成為商市的貿易中心。以後又在上下廓增添了一條后街,即上廓后街和下廓后街,然後再從上廓向東發展,增添了平安街及圍仔,從下廓向西發展,增添了聰元水巷至高崗里。
城內的各街口設門閘,可關門,以保治安。上廓街分為中華閘、迎恩閘、社學閘、陽和閘。下廓街分為迎陽閘、青澤閘、高地閘、魚地閘、迎福閘、豐華閘、驛前閘。各閘有門,並設更夫巡夜報時。遇到盛大的節日,各閘組織參賽活動,到元宵夜時,花燈爭艷,好一派娛樂昇平的景象。
清城上下廓街共有17個碼頭,主要起航運裝卸貨物的作用。其次是生活用水,並供各鄉村運貨和水路到清城的船舶停泊上岸之用。

歷史

清遠城頭曾經發生過很多戰事。其中最為壯烈的,要算是明末清初嶺南三忠之一陳邦彥和邑人白常燦、朱學熙等人組織的南明義軍的抗清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義軍依託城垣多次擊退清兵的進攻。後來,清兵挖地道至城隍廟右側城垣下,用火藥炸崩城垣,才得以攻入。這場戰事,清遠軍民死傷逾四萬之多。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垣的軍事防衛功能逐漸削弱,清遠城垣在一九三一年被民國縣政府以障礙交通為由拆毀。試想,如果這座長達近五公里的雄偉古城能夠保存到今天,清遠城的歷史文化光輝將是多么惹人注目。

今天城垣

只剩下數段殘基了。對它,似乎只有考古專業工作者才會感興趣。但是,古城垣是城市發展的實物見證。清遠古城區遺址已於2001年3月由清城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