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順村

南和順村地處於天津市大港區小王莊鎮,在古廟原址建起菩薩廟和關帝廟,該村歷史悠久,早在唐朝時期就建有大佛殿、菩薩廟、娘娘廟、關帝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和順村
  • 外文名:South heshun village
  • 特點:早在唐朝時期就建
  • 內容:菩薩廟、娘娘廟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民族人口,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天津市大港區小王莊鎮南和順村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小王莊鎮南面,和順一詞原意為高土堆(明代蒙古語)。該村歷史悠久,早在唐朝時期就建有大佛殿、菩薩廟、娘娘廟、關帝廟。大佛殿內塑有十八羅漢銅像。菩薩廟塑有觀世音、文竹、普賢等。娘娘廟塑有碧霄、雲霄、瓊霄,那時南和順廟香火繚繞,十分興旺。
唐高祖李淵登基後,為統一天下,武德年間(公元618—62年)派四子李世民率兵東征。李世民曾率兵來到大港,在上古林、馬棚口、南和順等村莊留下了足跡。
大江尉遲敬德率兵曾在南和順村安營紮寨,並進苗上香,祈告佛祖保佑,而後在村西南和順村東北分別在下槐樹留作紀念。
明朝時期,燕王掃北,將這方百姓殺了個雞犬不留,同時把廟宇拆毀,村莊化為一片廢墟,只有南和順村那兩棵槐樹免遭劫難,成為歷史的見證。後來,山西移民來大港地區重建村落。
南和順村在古廟原址建起菩薩廟和關帝廟,1947年農村搞土地改革時廟宇被拆毀,只留下西禪堂作為國小校,1969年國小校搬遷,隨即將其徹底拆毀。村西那顆老槐樹樹身雖只剩下不到1/3的樹皮,但仍枝繁葉茂。村東北那顆老槐樹遭雷火焚燒,枯死多年,76年從樹頭又生出新樹,酷似電影“青松嶺”里的那棵老槐樹。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廠口村國土面積36平方公里,有耕地總面積4297.5畝(其中:水田1955.34畝,旱地2342.16畝),人均耕地0.85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297.5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237.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4畝;擁有林地1630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水面面積150畝,其他面積33243.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占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機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民族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農村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占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占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占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占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99.5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8.56 %。該村無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產業。擁有企業 25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73戶,共鄉村人口5179人,其中男性2569人,女性2610 人。其中農業人口 5111 人,勞動力3541人。
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 苗族 229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68人,占人口總數的 10.9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19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 14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2 公里。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10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4802.4 平方米,擁有教師 30人,在校學生1195人,距離廠口鄉中學2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85 人,其中小學生1195人,中學生290人。
全村建有文化站1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9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126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3575.2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年末集體總收入 190.5萬元,有固定資產 60.5 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14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9個,下設 2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58人,少數民族黨員9人,其中男黨員128人、女黨員30人。
村委會由村支書:李志心等組成,下設中會、小村等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 9個,共有團員 108 人。

人文地理

該村隸屬昆明市五華區廠口鄉,地處廠口鄉西邊,距鄉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區28公里。東鄰新民村委會,南鄰沙朗鄉 ,西鄰富民縣,北鄰富民縣。轄界牌、太平哨、小村等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373戶,有鄉村人口5179人,其中農業人口5111人,勞動力354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591人。
有耕地面積4297.5畝,人均耕地0.85 畝,林地15000 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3430元。該村建有黨支部9個,共有黨員158人,少數民族黨9人,其中男黨員128人、女黨員30人。
明、清時屬沙浪里,清末為廠口堡,民國時屬北新鄉,1951年為廠口鄉,1958年為廠口管理區,1962年設廠口大隊,1984年三月設廠口鄉,2001年設廠口村委會。2004年9月為五華區廠口鄉廠口村委會。

新農村建設

全村國土面積36平方公里,海拔1980米,年平均氣溫 14℃,年降水量67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烤菸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4297.5畝,人均耕地0.85 畝,林地16309 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3430元。該村建有黨支部9個,共有黨員158人,少數民族黨員9人,其中男黨員128人、女黨員30人。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為車站所在地,建有集貿市場 1個。
2009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①重點發展種植業,以蔬菜、花卉、經濟林果為依託;②繼續發展養殖業,增加科技含量;③建設生態園,促進觀賞農業、體驗農業、休閒農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