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姓

南史姓

南史姓,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記史大夫南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史姓
  • 讀音:nán shǐ
  • 起源:春秋時期
  • 省文簡改:單姓南氏、史氏、大氏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南史[南史,讀音作nán shǐ(ㄋㄢˊ ㄕˇ)]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記史大夫南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南史氏,是春秋時期極其著名的齊國良史,他正直剛毅,不屈服於強權高壓,對國家大事,必須明辨是非,該記載什麼就記載什麼,即便會因此招致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留下了“秉筆直書”的浩氣美名。
在春秋時期,從周王室到各諸侯國,均由專職記載歷史事件的大夫,稱史吏。史吏分職有太史、南史、北史。太史負責記載王室歷史,南史負責記載軍國大事,北史負責記載民間事務,雖司職不同,但統稱為“大史”。秉筆直書,指的春秋時期發生的一件歷史事件。
周簡王二十四年(齊莊公五年,公元前548年),齊莊公姜光與宰相崔杼(公元前?~前546年,又稱崔子、崔武子,齊惠公姜元執政時期為齊國正卿)的妻子棠姜私通,崔杼大怒之下殺了齊莊公,然後,崔杼串通了幾個大夫立齊莊公的兄弟姜杵臼為國君,是為齊景公,自己則擔當右相,獨攬齊國大權,當國秉政,驕橫異常。事後,崔杼叫太史伯在記錄這件事時不要照實記錄,而要寫成齊莊公是害病而死的。太史伯堅決不從,他嚴肅地說:“按照事實寫歷史,是我當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呢?”他照實將事件記錄在竹簡上:“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崔杼一看之下大怒,令人把太史伯殺了,然後由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接替哥哥的職位。但太史仲也是照實記錄,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這樣不怕死的人,因此便問:“難道沒看到你哥哥的下場嗎?你就不怕我把你也殺了嗎?”太史仲面不改色,正顏回答:“做太史只怕記史不真實,但決不怕死。你即便把我也殺了,難道還能把所有的人都殺了嗎?”崔杼大怒,吩咐手下把太史仲也殺了。第三個太史叔還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殺了。
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雖然十分生氣,但心裡卻愈加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寫的竹簡拿來一看,上面還是那句話——“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崔杼氣急敗壞地問太史季:“難道你不愛惜自己的性命嗎?”太史季回答:“我當然愛惜生命。但要是貪生怕死,就失去了做太史的本分。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寫真實歷史的人。您只能不許我寫,卻不能改變歷史事實。您愈是殺害史官,就愈顯出您心虛。”無奈之下,崔杼只得作罷。太史季在回衙的路上,迎面碰見南史氏走來。南史氏義正詞嚴地對太史季說:“聽說三位太史都被崔杼殺害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這就來接替你。”太史季笑了笑,拿出寫好的記史竹簡給南史氏看,南史氏仔細地檢查無誤後,才放心地回家去了。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太史季、南史氏都忠實於自己的職責,即便犧牲自己的性命,也要維護歷史的真實,在他們的心目中,歷史的真實記載太重要了——人世間就有這樣的人:寧肯被殺頭,也要說真話!這種直言記載歷史的做法被後人稱為“史筆”,而採取委婉曲折的筆法來記載歷史事件的,則叫做“曲筆”。
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官大多為世襲,多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太史的後裔子孫多稱太史氏,北史的後裔子孫多稱北史氏,而南史的後裔子孫多稱南史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南氏、北氏、史氏。現在已經沒有這個複姓了。

得姓始祖

南史氏。

遷徙分布

南史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複姓,今已不再,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史氏、大氏等,分別歸入各氏大家族,但其皆以齊郡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