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大鼓

南口大鼓發源地為郭莊鎮漲淹村,起源於清朝鹹豐年間,由山東老藝人何來風首創,從第三代起由漲淹村楊氏家族傳承。“南口大鼓”是頂板唱,“西河大鼓”是順板唱。三弦伴奏,揉、弦、顫音多,情節分明、情緒突出,適合唱悲腔。唱腔分快板、慢板、快二六板、慢二六板。 “南口大鼓”原稱“何來風怯大鼓”,是清代鹹豐年間山東籍女藝人何來風創建,傳唱于山東、河北一帶,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楊進禎將這個曲種發揚光大,廣收門徒,傳承發展。楊進禎本人在建國後入選中國曲藝家協會,與劉蘭芳、單田芳同輩。

南口大鼓已經被列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省,市,縣,以及鄉鎮都非常重視,並投入資金積極搶救這個頻臨滅絕的民間文化遺產,可惜其傳承人已所剩無幾,人員也分散各地,難以湊到一起,並且受當今社會以利益為重的影響,國家專項資金非但沒有起到其發揚光大的作用,反而引起其內部矛盾,各級主管部門目前也是望愁莫及,如不想個萬全之策,南口大鼓很可能就永遠滅絕於世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口大鼓
  • 地理標誌:河北省
  • 非遺級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名錄簡介,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南口大鼓
編號: 4—5—2
名錄類別: 曲藝
申報地區: 滄州獻縣

名錄簡介

獻縣“南口大鼓”分布在獻縣張弇村,屬獻縣郭莊鎮。“南口大鼓”與“西河大鼓”不同的是頂板唱,西河是順板唱。三弦伴奏,揉、弦、顫音多,情節分明、情緒突出,適合唱悲腔。唱腔分快板、慢板、快二六板、慢二六板。
“南口大鼓”原稱“何來風怯大鼓”。是清代鹹豐年間山東籍女藝人何來風創建,傳唱于山東河北一帶,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楊進禎將該曲種發揚光大,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起到了重要文藝影響及深遠意義,得到同行和廣大人民民眾的稱讚和喜愛,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被譽為“掃西都督鎮京南”的稱號。並廣收門徒,傳承發展,傳承於第四代楊俊傑、楊俊祥、楊玉忠(楊進禎之孫)等。相繼在河北省、河南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等廣大地區演出,深受人民民眾喜愛和歡迎。
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充分體現了藝人們的愛國情懷。抗日戰爭年代,為躲避日軍的突然抓捕,老藝人楊進禎及時召集弟子演出,吸引了漢奸及日偽軍觀看,巧妙的引開敵人視線,解救了我抗日武裝幹部建國縣(今獻縣)第七區抗日小分隊王隊長的生命,並多次利用演出與敵人周旋掩護我小分隊的撤離。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文藝慰問團赴朝鮮前線演出,並獲得國家頒發的抗美援朝紀念章一枚。1954年河北省政府邀請,省廣播電台演出並整理出版書籍。
第三代傳人楊俊傑1954年加入中國曲藝家協會。生前歷任獻縣政協委員,擔任獻縣曲藝隊隊長三十餘年,在河北省文藝調演時受到省領導親切接見。
文革期間,受到衝擊的同時也堅持著演出,傳統的書不準上演,藍本被燒毀,為了傳承這門藝術,演出《桐柏英雄》等書。
“南口大鼓”已經瀕臨絕種,現有楊俊傑之子楊玉忠、楊俊祥之子楊玉書、女兒楊玉梅,1990年以後只有零星演出,下傳楊志遠。如不採取相應保護措施有絕種之危,此曲種為滄州市及全國範圍內獨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