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北嶺村
- 地理位置:北宅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約5公里的山坡上
- 人口:402人
- 村民:103戶
歷史,沿革,土地經濟,
歷史
據考,明朝永樂年間董氏兄弟二人從雲南遷至山東即墨縣(青島即墨市)雲橋村,其支裔分別散居即墨牛齊埠、閻家嶺、樓山後等地。18世紀中後期,第九世董守文迫於生計,就挈婦將雛“一擔挑”(意思是全部家當裝在兩個偏簍中一肩挑)地來到大嶗村,因人地生疏,就住在大嶗村南的一天然石洞中,這裡被後人稱為董家石屋。守文有二子,成人後長子繼田搬到現今的董家庵子定居;次子繼山則遷到大嶗村。孫氏來自孫家村,王氏來自大嶗村,紀氏來自城陽大北曲村,劉氏來自王哥莊後灘村。1887年,牧師郭憲德在當地傳教,見村東有一南北走向的山嶺,建議把董家庵子改稱南北嶺,該村名沿稱至今。
南北嶺村北山,當地人稱為“臥佛山”。整個山體從遠處遙望,可以看到一尊大佛正在山巔仰臥參禪。佛頭在西、佛足伸向東方,臉部輪廓清晰、四肢分明。臥佛山以東的一處山頂上有一巨石,狀如觀音,面朝西北方向,此景謂之“觀音拜讀”。
在臥佛山的北端,高聳一座50多米高的天然石崮,稱為鱉石頂。上面巨石遮蓋,下有一天然石洞,可容人進出,內蓄清水、常年不涸,整個石崮如同向西爬行的巨鱉。天晴之日,沿羊腸小路登鱉石頂,從群山之間西眺可望膠州,據說在膠州也可看見鱉石。
沿革
建國後,南北嶺村走上了集體化道路。該村於1952年加入生產互助組,後與大嶗村、孫家村、臥龍村、我樂村、磅石村成立孫家合作社,後又加入人民公社,成立南北嶺生產大隊。當時村里以種植果樹為主,經濟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以後,村裡的人打破舊框框,審時度勢,相繼成立鉚焊隊、管道安裝隊等專業隊伍,村裡的年輕人開始走出大山,開闢新的發展空間。
土地經濟
南北嶺村有耕地面積120畝,山巒2700餘畝。1994年嶗山區劃後,村民們因地制宜,確立了以生態旅遊為主的發展思路。村集體和村民集資,建立了占地40畝的棗樹園,創建了櫻桃園、花卉苗圃基地等,林中有景、景中有村、別有情趣。每逢春暖花開時節,櫻桃花、杏花、桃花、棗花……漫山遍野,匯成一片段預告的海洋。村民們興辦了別具風味的農家宴,吸引遊客,增加收入。2004年該村經濟總收入1000餘萬元,人均收入4522元。南北嶺人正在向著小康生活邁進。
南北嶺村軼廬
十八盤路蛟螭伏,
劈石口中虹霓出。
後倚北槽錐子峰,
西望豹頭頂上樹。
清泉潺湲無涼燠,
山花爛漫雜果蔬。
村中兒女隨採擷,
《聖經》一卷教堂讀。
這是泉溪子先生於十幾年前寫的《嶗山雜詠》中一首《詠南北嶺村》詩。詩寫得不算高明,但大體上寫出了北宅街道南北嶺村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也看出了一點生活風貌和村俗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