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北供暖線
- 釋義:指由政府補貼的冬季集中供暖
- 決定:以秦嶺、淮河為界
- 氣候:低溫天氣
關注低溫,爭議焦點,專家建議,江城供暖規劃,
關注低溫
2012年3月,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公開表態,不能把集中供熱盲目照搬到秦嶺淮河以南,不然對能源消耗是個巨大威脅。
2013年1月11日,清華大學教授江億認為,如果南方複製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將面臨巨大挑戰。2012年,江億的課題組完成了“中國建築節能的技術路線圖研究”項目,研究結果為中國建築總能耗畫了一條“紅線”:不能逾越10億噸標準煤。
南方建築特點被認為不利於保溫,將帶來更大能耗。2013年1月10日,中城科綠色建材研究院葉利榮介紹,北方牆體磚層厚度一般為37厘米,俗稱“三層磚”;南方牆體厚度一般為24厘米,俗稱“兩層磚”,保暖性能更差。同時,專家們認為,南方冬季短,投資巨大的集中供熱設施將大部分時間空閒。
能源供給的限制之外,經濟投入巨大,也是南方集中供暖被反對的焦點。
建設成本 經濟投入難以承受
國家發改委楊利民介紹,對一些經濟基礎不太好的地區,會帶來不小壓力。地方政府、用戶承受上會有問題。有業內人士認為,要適應集中供暖,南方必須進行大規模熱源、輸送管道建設,以及房屋改造。其工程量將不亞於西氣東輸、南水北調。
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羅教講指出,很多南方城市樓盤建造時並無集中供暖方面設計,如進行樓盤改造,成本極高。南方集中供暖的支持者們則認為,政府應當對該項目提供類似北方的財政補貼。張曉梅曾在提案中呼籲,由國家、省兩級投入建設資金,並將供暖補貼納入財政預算。
爭議焦點
南方低溫 冷算是一種感覺,我相信大部分南方人都會說冬天挺冷的,特別是北漂的南方人體驗了北方的暖氣之後對童年的“濕冷”更是印象深刻。從人體生理學的角度來考慮,16℃是人體對寒冷忍受程度的一個邊界值,大部分南方省市冬季平均氣溫低於16℃,只有廣東、福建、海南的平均氣溫在11月至次年3月間出現過高於16℃的數值。
南方低溫
南方與北方實際上不是是否寒冷的區別,而是寒冷時間長短的區別。南方的寒冷持續時間可能是1個月、2個月或3個月,北方的寒冷持續時間則是4個月、5個月或6個月。
能源問題 中國南方地區集中供暖的嘗試並沒有進行過嚴格論證。中國長江以南有採暖需求的城市,居民採暖以電暖器、熱泵空調等為主,而北方集中供熱地區的採暖能耗達到每平方米每年20公斤標準煤,做得好的也在15公斤標準煤左右。總額就將增加2000萬噸。
不過,這一優勢正在縮小。《中國建築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12)》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滬、皖、蘇、浙、贛、湘、鄂、川、渝、閩等不屬於集中供暖的夏熱冬冷地區的採暖電耗從1996年的不到1億度已經飆升至2010年的390億度。
供暖體制改革的首批試點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其實南方是需要暖氣的,但是否能“集中供暖”則讓人頭痛。且不說新增加的能耗問題,單是為集中供暖重新鋪設管線這一巨大工程就能讓人望而卻步。此外,諸如南方間歇性回暖,熱源難以保證等問題也讓“集中供暖”不那么可行。
供暖體制改革的首批試點
而來源於歐洲的分戶供暖方式也許值得我們去考量,2000年,當時的建設部以76號檔案頒發了《民用住宅節能管理規定》,就明確提出分戶計量的改革方向,發出了供暖改革的信號。
2003年,當時的建設部等8部委聯合發布《關於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確定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北地區的15個省份的12個城市作為實行供暖體制改革的首批試點城市。但新住宅熱計量表不好使,老小區的改造費用令人咋舌的問題拖緩了北方分戶供暖的步調,而南方很多地區則是從零開始。
無論是“供暖線”南移,還是推行分戶供暖,南方需要供暖似乎已經得到大部分的認同,而“集中供暖”則需嚴格論證,接下來怎么搞還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和努力。
專家建議
南方圖景:分散式採暖與新能源 南方得採用適合南方特點的分散式採暖。據統計,還有約6萬戶居民安裝了分戶式採暖系統。據報導,在南通一些小區,採用了污水源熱泵(以城市污水作為冷熱源的一項製冷制暖新技術),或地源熱泵(利用地球所儲藏的太陽能資源作為冷熱源進行能量轉換的能源技術)集中供暖。
南方圖景:分散式採暖與新能源
南方冬季溫度不是很低,非常適合採用各類熱泵技術供暖,這些技術適合分戶或分棟的分散供暖方式。這一方面節省能源,分散供暖,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標準煤,是大規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另外用戶經濟負擔也更節省,以100平米住宅為例,採用空調熱泵方式,每冬季約需600元;燃氣壁掛爐,每冬天1000元;集中供熱,每冬季1500元。
中國契約能源管理網總裁蕭評,看好新能源的套用。“你能想像,一棟建築的玻璃幕牆可以建築提供電力和保暖嗎?”江億說,北方集中供暖本身存在較大沉疴。根據大量實測,北方集中供暖導致的“過量供熱”造成相當於總供熱量15%—30%的熱損失。
在北方,把按面積收費改為按供熱量收。但由於技術、體制、機制諸多原因,“熱改”成了“比房改還困難的改革”。也許再過10年,南方的冬季採暖效果將超過北方,到時候,北方興許會反過來向南方學習。
南方供暖,不妨從新建小區試起 2013年1月,大範圍雨雪天氣襲擊貴州、湖南、廣西、江西等地,“南方要不要送溫暖”成為網上網下關注的熱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捍衛傳統供暖“紅線”,還是推動供暖“福利”南下,一時難有定論。身處南方的記者覺得,不妨先從新建小區試起,讓各方從實踐中得出結論。
南方供暖,不妨從新建小區試起
集中供暖作為一種大規模、系統化的公共服務,涉及規劃、技術、人才等方方面面,南方地區原來城市規劃建設中沒有考慮集中採暖設施建設,實施供暖的工程投資相較北方而言要大得多。此外,一些專家擔憂,供暖還可能涉及我國能源“紅線”,不應倉促上馬。
相比北方的大面積集中供暖,新建小區內的分散式集中供暖所需能耗較小,同時,這種企業運作的供暖方式,不會給公共財政增加負擔。如果集中供暖效果理想,政府部門可在此基礎上給予支持,為下一步開展區域性集中供暖創造條件。
南方集中供暖:讓數據說話 這注定是一個複雜而棘手的事,它不是一兩位專家提些建議、有關部門出台幾條舉措,很快就能落實見效的。這裡面有待論證的東西很多。它不僅會直接影響小半箇中國、千萬百姓的利益,甚至會間接影響全國百姓的利益。所以,需要周密、嚴格論證。在充分論證、聽取多方意見之前,別急著拍板,避免草率決策、漏洞百出、貽笑大方的尷尬與遺憾。
南方集中供暖:讓數據說話
在尚未論證清楚、賬目還沒算明白之前,先別急著下結論。這么一件大事,慎重從事並不是推卸責任。同時,慎重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拖延。現實中,南方部分“非富即貴”小區已然在享受集中供暖的愜意,這樣的新聞報導出來後,可能會讓公眾多了一層“貧富有別、冷暖不同”的公平焦慮。因此,加快試點,論證過程放在桌面上討論,讓百姓知情建言獻策,我們後面的路才會走得更順暢。
南方供暖需仔細算賬 最佳路徑是因地制宜 新年伊始,寒冷冰凍天氣席捲我國南方,南方實現集中供暖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其實,隨著南方迎來新一輪大範圍雨雪,關於南方應不應該供暖異議已經不大,關鍵是如何供暖。需要算算經濟賬、資源賬和民生賬,探一探南方實現供暖的最佳路徑。
南方供暖需仔細算賬 最佳路徑是因地制宜
王珏林指出,比如補貼難,集中供暖帶有惠民性質,對於南方的地方政府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二是資源緊張;三是設施問題,集中供暖需要大面積的設施建設,對於南方既有建築而言,還沒有供暖配套,這是一項龐大的改造工程。
江城供暖規劃
3年之後,一成武漢人可享集中供暖。2013年1月7日,該武漢市發改委主任吳清介紹,至“十二五”末集中供暖覆蓋面積將達3500萬至4000萬平方米,服務人口超百萬。
武漢正在加快推進“冬暖夏涼”工程,力爭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熱供冷服務人口超過百萬,形成“多元化、多結構、多方式”的供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