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新所區占地近2000畝,是中國雷達工業的發源地,國家諸多新型、高端雷達裝備的始創者,以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綜合型電子信息工程研究所。
六十多年來,十四所為推進我國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表彰和嘉獎。在為國民經濟主戰場服務的同時,十四所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其電子系統工程產品已出口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 總部地點:江蘇省南京市雨花開發區國睿路8號
- 成立時間:1949年
- 經營範圍:微波、通信、計算機信息系統
- 公司性質:中央企業研究所
- 員工數:5000餘人
- 分部地點:江蘇省南京市古平崗四號
- 別名: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
概況,研究生導師,獲得榮譽,重點研究領域,重點實驗室,學術建設,
概況
歷史沿革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是中國信息化裝備研發的先驅者,是具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綜合型電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其前身為創建於1946年的“中華民國國防部特種電訊器材修理所”;1949年4月起義後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先後直屬於第二機械工業部、國防部十院、第四機械工業部十院、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電子工業部、信息產業部等,2002年起歸屬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成就與榮譽
十四所所本部作為國家國防電子信息行業的骨幹研究所,時刻牢記黨和國家賦予的神聖使命,始終堅持走理想與文化引領之路,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堅持走軍民融合發展之路,堅持走產、學、研、用相結合之路,堅持走國際化發展之路,先後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三峽工程”、“奧運安保”、“國慶閱兵”等諸多國家重點工程中承擔關鍵任務,受到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表彰和嘉獎。十四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江蘇省文明單位標兵、中央企業青年文明號等多項榮譽稱號,多人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
十四所在60多年的自主創新發展中,形成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共有職工9000多人(含公司)。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8人。具有“通信與信息系統”和“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兩個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同時設有博士後工作站。60多年來,十四所走出一條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科技創新之路,取得了國家及成果獎60餘項,部、省級成果獎370餘項,其中全國十大科技成就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8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3項;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項。
領導關懷
十四所近60年的發展歷程凝聚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殷切關懷和期望,老一輩革命家、第三代領導集體成員和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來所視察。
十四所地址
總部: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國睿路8號
鼓樓分部:江蘇省南京市古平崗四號
研究生導師
院士風采
賁德(1938.4.4-) 雷達專家。吉林省九台市人。1962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曾任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現任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科技委副主任。長期從事雷達系統的研究與設計工作。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博士生導師(5人)
研究生導師(79人)
姓名 | 學科 | 專業 | 姓名 | 學科 | 專業 |
顧衛軍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尹錦榮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高 鐵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程望東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張德斌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張 良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虞 萍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王蔭槐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孫雁明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
張 強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吳慈伶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李建新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胡學成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於洪標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白 雪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宋淑平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傅有光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王衛民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李文明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嚴 偉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李士國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商堅鋼 | 工學 | 陳華礎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
周志鵬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儲曉彬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邢小明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劉振華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鄭 新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張晉寧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何丙發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杜舒明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朱瑞平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鄭 清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顧穎言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郝 明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施鶴年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黃銀和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鄭雪飛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王東江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方漢平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汪聖利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楊正龍 | 工學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楊潤亭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倪嘉驪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劉光炎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馬 林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倪國新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陳緒元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朱 力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楊廣平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李宗武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吳道慶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王建明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安凌凌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王建衛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林幼權 | 工學 | 張榮濤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
王盛利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劉炳奇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朱炳元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楊文軍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李 明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徐振來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朱良成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周萬幸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肖建華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徐 進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殷 浩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蔣德富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王秀春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韓蘊潔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邢文革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周敬烈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陳國海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倪衛芳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顧春平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石和榮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於文震 | 工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獲得榮譽
2018年12月,獲得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
重點研究領域
重點實驗室
所內設有國家級天線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南京分部)、國防科技工業軍用微組裝技術研究套用中心、計量測試中心、江蘇省軌道交通信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碩士培養點、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擁有一流研發設施和製造加工手段,從事專業和開發產品覆蓋了雷達、通信、計算機信息系統等數十個技術領域。在系統集成等十多個技術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其中部分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學術建設
在長期從事國防尖端技術研究的科學實踐中,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形成了一支既有鮮明的學科專業特色,又有強大的整體綜合優勢,老、中、青相結合的科學研究隊伍。全所共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五名,博士生和碩士生導師八十餘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九十一名,高級以上職稱的工程技術人員九百餘名,高級技師二十名,技師七十餘名,同時擁有多個學科的博士和碩士培養點、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並主辦了《現代雷達》、《微波學報》、《電子機械工程》等具有較高學術地位的學術期刊,在相控陣、脈衝都卜勒、單脈衝、微波成像、數字脈衝壓縮、超低副瓣天線、收發組件、固態功率合成、高速數位訊號處理、高性能光柵顯示、微電子組裝、高可靠性、熱設計、表面安裝等技術領域均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其中部分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