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該學院以悠久的歷史、雄厚的師資力量、豐碩的教學科研成果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建國以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土壤農化、微生物學和農業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
概況
該院畢業生中現有3人成為
中國科學院或
工程院院士,數十人成為歐美著名高校、研究所中的傑出學者,近20年來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5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5項,國家專利成果10多項。學院下設土壤學系、植物營養學系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等3個系,共有博士學科點3個,碩士點6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含2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江蘇省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中心1個,3個本科生招生專業,並設有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全院現有教職工75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3人,
博士生導師15人,
碩士生導師17人。
歷年來,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所舉辦的活動多次受到《中國環境報》、《農民日報》、《南方周末》、《揚子晚報》、
江蘇衛視等新聞媒體的廣泛報導,曾先後榮獲“全國先進班集體”、“全國十佳生態環保社團”、“江蘇省大中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團隊”等榮譽稱號。
碩士學科點: 土壤學、植物營養學、 生態學、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海洋生物學
本科招生專業: 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校重點學科: 環境科學與工程
學院介紹
學院前身是成立於1922年的原
東南大學農科(中央大學農學院前身)農藝系的土壤門(專業),1952年原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
金陵大學土壤組和浙江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的一部分合併組建
南京農學院土壤農業化學系,1996年更名為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是我國最早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學院以悠久的歷史、雄厚的師資力量、豐碩的教學科研成果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學科排名處於國際生態環境領域前1%之列。一批國內外著名的學者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道基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光炯、朱顯漠、王德寶、章申等都曾在本院學習或工作過。畢業生中,數十人成為歐美著名高校、研究所中的傑出學者;數十人獲得國家千人計畫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
長江學者、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稱號。畢業生中也產生了一批省部級、廳局級、校(所)長等優秀領導者。
全院現有教職工106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導師34人,碩士生導師60人。 擁有“國家千人計畫專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教學名師”、“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全國師德標兵”、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農業資源與環境)評議組召集人等。有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7名、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2名、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工程”學術領軍人才和中青年學術帶頭人5名、江蘇省“青藍工程”人才8名及國際學術期刊編委7名。
學院設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擁有農業資源與環境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在2012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排名全國第一)、江蘇高校優勢學科(涵蓋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兩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和1個教育部“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個江蘇省重點學科(植物營養學、生態學)、2個校級重點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海洋生物學);3個博士學科點、2個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碩士學科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點、3個本科專業,年招收研究生230名(其中博士生50名左右),本科生160名左右。近年來,有2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另有2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教育部特色專業;環境工程專業為江蘇省品牌專業, 2012年通過了教育部專業認證有效期延長的審核;環境科學專業為校品牌特色專業;學院教學中心被評為“江蘇省實驗教學省級示範中心”。擁有《植物營養學》和《生態學》2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 “教育部科技創新發展團隊”1個、農業部和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各1個、“江蘇省高校優秀學科梯隊”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1個。學院獨立設有黃瑞采教授獎學金和多個企業獎助學金,年資助在校生近百萬元。
在國際交流方面,目前已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關係。學院科研實力雄厚,擁有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在新型生物有機肥研發、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的分子遺傳基礎理論和技術、農業固碳減排與氣候變化應對、沿海灘涂等非耕地資源綜合利用、污泥生物處理技術等方面引領本領域學科的發展;有機污染的生物學、污水處理工程技術以及綠色食品生產等許多成熟技術在生產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10多項,承擔著一批國家和地方部門的重大科研項目,年到位科研經費5000多萬元,年發表SCI論文80多篇(單篇平均影響因子約2.8)。
學院建設目標:以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為交叉融合、以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特色的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學院及知識創新基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人才隊伍
教學、科研團隊:
序號
| 團隊類別
| 學術帶頭人
| 立項時間
|
1
| 農業部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生物學創新團隊
| 徐國華
| 2011年
|
2
| 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 徐國華
| 2007年
|
3
| 生態學國家級教學團隊
| 胡鋒
| 2010年
|
4
| 植物營養學國家級教學團隊
| 沈其榮
| 2009年
|
專業建設
植物營養學
本學科由我國著名植物營養學家史瑞和、裴保義教授等老一輩科學家所開創,是我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建有教育部資源節約型肥料工程與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長江中下游植物營養與肥料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固體廢棄物資源化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及全國一流的江蘇宜興產學研基地。學科主持國家973項目(課題)、863課題、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948重大滾動項目等一大批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先後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篇、提名2篇、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4篇、優秀碩士論文4篇。近年來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和教學成果獎1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40多項。擁有全國優秀教學團隊和農業部及江蘇省的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研究成果:
近5年來本學科主持國家973項目(課題)4項、863課題3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課題)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項、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3項、農業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948重大滾動項目1項、國家和省部重大成果轉化項目2項,每年申請有機(類)料肥和新基因專利5-10項,目前在研經費4000多萬元。近幾年獲得成果:范曉榮和吳洪生的博士論文分別獲得2008年和2010年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此外還有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3篇、優秀碩士論文3篇。沈其榮等教授的專利“一種能防除連作作物枯萎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肥料” 獲第六屆江蘇省專利獎金獎(2009年度);沈其榮等教授課題組“有機(類)肥料產品研發和推廣”獲第四屆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2009年);徐國華教授課題組“缺磷和菌根調控作物磷素吸收和轉運的分子機制”獲第四屆中國土壤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9年度)等。
產學研合作:
本學科與20多家有機(類)肥料企業開展產學研緊密型合作,在江蘇宜興、江陰、常熟,海南樂東,貴州貴陽,內蒙蒙牛集團等建有研究生工作站,每年企業給本學科設立的獎學金高達90萬元,用於研究生的學費和獎學金。
國際合作:
本學科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著名大學和研究所有良好的長期合作,每年派出5-8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師赴國外相關單位開展合作研究,每年邀請3-5名國外知名教授來本學科工作半個月以上,學科國際化程度較高。
論文論著:
近幾年,本學科在國際植物學、微生物學、土壤學和環境科學著名刊物(Current Opining in Plant Biology, The Plant Journal,Biotechnogy Advances, 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Annals of Botany, Chemosphere,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Plant and Soil, Plant Biology,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Biocontro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主要教材與學術論著有:(1)《農業化學(總論)》,副主編;(2)《植物營養學(下冊)》,主編;(3)《土壤農化分析》,主編;(4)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土壤肥料學通論》,主編;(5)《作物高產施肥原理》,主編;(6)《中國覆蓋旱作水稻理論與實踐》,主編;(7)《濱海鹽土農業》,主編;(8)《農業化學研究法》,參編;(9)《農業百科全書(農化卷》,參編;(10)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農學概論》,參編。
主要研究方向:
土壤微生物與生物肥料、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植物營養生理與病害生理
土壤學
本學科由我們著名土壤學家黃瑞采等老一輩科學家開創,是我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1990年獲得博士後招收授權,1998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1999年被評為農業部重點學科,2002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7年與植物營養學科一起被評為國家一級學科(農業資源與環境)重點學科,建有江蘇省低碳農業與溫室氣體減排重點實驗室、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農業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及國際一流的農業應對氣候變化野外觀測平台(T-FACE)。學科主持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重大項目,“973”項目課題、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專項等一批國家級、部省級課題,並建立了與歐盟國家、美國權威科學家的密切合作關係,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多項以及一批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技術專利。
科研成果:
近5年來本學科承擔著國家公益性行業計畫,97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和科學院重大項目等項目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土資源部重大項目等一批重點科研計畫項目,目前在研經費達3500多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0多項。1人被選為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中國全國委員會委員,1人作為合作者參與IPCC第四次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評估報告編寫,1人作為我國觀察員出席UNFUC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協定)政府間討論會,1人作為評審專家參與審核IPCC農業減緩氣候變化評估報告,1人作為IPCC 2006國家溫室氣體清單2013附屬檔案第二章"Organic Soils"編寫組的共同主席。作為主筆參與《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農林業部分負責《中國氣候與環境:2012》(秦大河院士主持)農業固碳減排部分編寫。承擔了國家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十二五”學科發展戰略-土壤學報告編寫工作,科技部“十二五”“863”農業生境領域-農業固碳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主持編寫者,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國家基金委員會“1萬個科學難題-土壤學難題編寫組織者。本學科在土壤碳氮循環與全球變化領域居於國際先進水平,相關研究成果被Nature China和Nature News收錄和報導。分別於2004年和 2010年主持召開第252次第380次香山會議。
產學研合作:
本學科與多家企業開展產學研緊密型合作,在江蘇常熟建有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FACE觀測平台,與商丘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低碳農業研究基地,與安徽拜爾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生物質炭肥工程中心,與多家企業合作進行生物質炭土壤處理技術研發。
國際合作:
本學科與美國、英國、義大利等國著名大學和研究所有良好的長期合作,每年派出2-3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師赴國外相關單位開展合作研究,每年邀請3-5名國外知名教授來本學科工作半個月以上,學科國際化程度較高。近幾年先後主辦國際會議3次(2006年“農田土壤碳氮循環與全球變化前沿領域戰略研討會”,2008年“土壤固碳與溫室氣體農業減排國際研討會會議報告”,2010年“Kick-Off meeting of the SAIN WG3 Mitigation Project”)。
論文論著:
近幾年,本學科在國際土壤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著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Biogeochemistry, Chemosphere,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Plant and Soil, Geoderma, Bioresource Technology, Soil Applied Ecology,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出版主要學術論著和教材11部。
主要研究方向:
土壤碳氮循環與全球變化、土壤生態學、資源環境遙感與信息系統
生態學科
本學科為跨學院共建的交叉學科,是江蘇省一級重點學科,於2002年開始招生。學科以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作物生態研究室、土壤生態實驗室、昆蟲生態實驗室等專業研究所(室)為依託,擁有從分子生態學到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先進儀器設備以及實驗基地。
科研成果:
目前本學科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項目)課題、國家高技術發展項目(863項目)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其他部省級重點課題80多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0餘項以及一批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技術專利,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生態學教學團隊獲2010年度“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
論文論著:
近幾年來,本學科共發表學術論文280多篇,其中在國際生態學、農業科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著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Journal of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Ecography, Oecologi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Field Crops Research,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Geoderma, Applied Soil Ecology,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發表了SCI論文60多篇,出版專著和教材近10部。
主要研究方向:
信息生態學、污染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環境生態學、農業生態學、分子生態學、行為生態學、全球變化生態學。
海洋生物學
本學科為海洋科學的二級學科,2005年獲海洋生物學碩士授予權,2007年獲套用海洋生物學博士授予權,同年獲批江蘇省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2010年獲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擁有一支15人的教學與科研隊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講師3人;建立了海洋灘涂生物資源、海洋活性物質、海洋微藻生物技術與海洋分子生物學等7個實驗室;擁有一流的儀器設備,總資產近1000萬元;在江蘇大豐、海南三亞、山東萊州、山東東營等不同氣候帶建有4個海洋生物綜合性試驗基地,可容納30-50名研究生全天候開展研究工作。在近海灘涂生物資源綜合利用、海洋微藻生物技術、近海環境生物技術、海洋活性物質及生物能源研發等研究方面已形成鮮明的特色。
科學研究
“十一五”期間承擔國家支撐計畫、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48、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專項、國家海洋局908、江蘇省重點等各類課題20餘項,總經費1500餘萬元。目前本學科承擔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鹽土特質植物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創新”(2012-2014)、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東海區淤進型海塗高效利用技術集成與示範”(2011BAD13B09)、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高效能源微藻育種和規模化培養關鍵技術”(2011BAD14B01)、十二五國家863計畫“海洋特殊生物資源的研究與開發”(2012AA021706)、江蘇支撐項目計畫“耐鹽鹼能源作物—菊芋規模化種植與套用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BE2010305)等各類科研項目15項,總經費近3000餘萬元。
科研成果
近5年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各類省、部級科技獎勵4項,其中“高效濱海鹽土農業技術體系集成與推廣套用”於2009年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近10項。
產學研合作
學科十分重視理論聯繫實際,與實力雄厚的科技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多家企業在本學科設立研究生獎學金。在江蘇大豐鹽土大地農業有限公司建立了“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併合作建立了1個擁有300平方米實驗室、1000平方米中試實驗室、4000平方米智慧型溫室、1000畝種植核心示範區、近萬畝種植輻射區的永久性海洋試驗基地。
論文論著
近年來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如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Plant Cell Physi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及土壤學報、環境科學學報、光譜學與光譜分析、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中國水產科學、海洋環境科學等本領域著名學術期利上發表了200餘篇科研學術論文,其中SCI與IE收錄論文90餘篇。出版《海洋生化工程原理》等學術專著3部。
主要研究方向
本學科圍繞近海灘涂生物資源與生態、海洋生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海洋生化工程等三個研究領域重點開展以下5個方面的研究。
(1)沿海灘涂農業生物技術:著重研究海陸過渡帶生物資源的利用、改良與整合,構建海陸過渡帶高效特質耐鹽植物現代種植業與濱海鹽土農業技術體系。
(2)海洋生物能源:著重研究海塗高密度能源植物、產油海洋微生物及海洋藻類資源。
(3)海洋活性物質:開展海洋藥物生物活性物質研究,尤其是海塗耐鹽植物、海洋藻類活性物質的研發。
(4)海洋生物修復技術:利用藻類、微生物等細胞表面基團對重金屬、石油的吸附作用及其細胞內生物解毒與降解過程,篩選具有較強耐性和去除能力的菌株和藻類,重點開發海洋污染生物淨化的套用技術。
(5)海洋生物信息技術:著重在耐鹽經濟植物、海洋微藻、海洋大型藻類、海洋微生物以及其他相關高等經濟植物等方面開展蛋白質組學、系統生物學研究。
環境科學
本學科點是在原土壤農化專業環境保護方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為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是南京農業大學的重點學科,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目前本學科承擔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專項課題、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項目)課題、國家高技術發展項目(863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其他部省級重點課題40多項,目前在研經費近1000萬元。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以及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技術專利,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農田溫室氣體排放過程與模型研究”獲得2008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科研成果:
目前本學科承擔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專項課題、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項目)課題、國家高技術發展項目(863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其他部省級重點課題40多項,目前在研經費近1000萬元。本學科點在環境過程與全球變化、環境污染控制與生物修復、環境生態等研究方向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以及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技術專利,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農田溫室氣體排放過程與模型研究”獲得2008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鄒建文的博士學位論文“稻麥輪作生態系統溫室氣體(CO2、CH4和N2O)排放研究”獲2007年度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國際合作:
本學科與美國萊斯大學、英國雷丁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土地與水研究所等國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所有良好的長期合作關係,每年邀請3-5名國外知名教授來本學科講學和指導研究生,學科國際化程度較高。
論文論著:
近幾年來,本學科在國際環境科學、土壤學和生態學等領域著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Ecology, Functional Ecology, Atmopheric Environment, Oecologi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Chemospher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Plant and Soi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發表了SCI論文近100篇,出版學術專著共3部。
主要研究方向:
環境過程與全球變化、環境污染控制與生物修復、環境質量與食品安全、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生物與生態工程。
環境工程
本學科是隸屬於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199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環境污染控制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是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單位。學科下設固體廢棄物研究所、環境工程研究所、土壤有機污染控制與修復研究所等。依託本學科建設的環境工程本科專業2009 年通過全國環境工程專業認證。近5年本學科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國家發明專利近30項,建設有廢水和固廢處理工程項目20多個。
科研成果:
本學科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十一五水專項等國家級項目課題和省部級項目等各類科技項目50多項,目前在研科研經費1000多萬元。5項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如“以污泥高幹度脫水和重金屬去除為目標的生物瀝浸處理技術”獲教育部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近20項。
產學研合作:
本學科在水和廢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理、土壤污染治理與控制等方向形成了明顯的優勢與特色,承擔地方政府和企業工程項目20多個,多位老師擁有註冊環境工程師證和環評工程師證,1位教師入選全國勘察設計註冊環境工程師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
論文論著:
近幾年來,本學科在國際環境科學與工程和環境化學等領域著名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Chemosphe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pplied Geochemistry,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BMC Plant Biology等)上發表了SCI論文近70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5部。
主要研究方向:
固體廢物處理工程、水和廢水處理工程、環境微生物工程、土壤污染化學與污染控制、污染場地風險評估與修復、新型環境材料。
人才培養方案
環境工程
一、人才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具備水、氣、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環境規劃和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工程知識,具有進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及運營管理能力,制定環境規劃和進行環境管理能力,以及具有對環境工程領域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進行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能在政府部門、規劃部門、經濟管理部門、環保部門、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從事規劃、設計、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方面工作的環境工程學科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基本規格和素質要求
1.基本規格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寬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熟練掌握環境工程專業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工程設計和環境污染的防治能力,具備從事環境工程專業和相鄰專業及跨專業業務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有較高的中、外文表達和計算機套用能力。
2.素質要求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在數學、化學、微生物學等方面應具有厚實的基礎;
2.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能熟練運用計算機進行工程設計與製圖並獲取相關信息;
3.掌握一門外語,能較熟練的進行聽、說、讀、寫;
4.掌握環境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能進行環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調試及運行管理,同時也具有環境監測與質量評價、環境規劃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5.具有獨立獲取知識進行創新和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同時具有一定的學術交流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6.了解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理論與技術發展動態。
三、培養特色
以使學生具備厚實的工程類專業知識和工程設計能力為目標,以強化實踐教學為手段,適應學生工程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知識構建需要,培養出符合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規範及社會需求的,在固體廢物處理、水處理和農村環境保護上有突出優勢和特色的高素質專業環保人才。
四、學制
四年
五、主幹學科和主要課程
1.主幹學科
環境科學與工程。
2.主要課程
數學、化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工程原理、流體力學、工程力學、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工程課程設計(水、氣、固方向)、環境工程實驗等。
六、學位授予
工學學士
環境科學專業
一、人才培養目標
為適應我國環境保護事業迅速發展的需求,培養掌握環境管理與規劃、環境評價、環境監測、污染控制與治理、自然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畢業生能勝任國家各級環境保護、農業和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環境監測站、環境科學教育、研究和技術服務機構、環境工程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管理、教學、研究、開發、設計等工作。
二、基本規格和素質要求
1.基本規格
本專業學生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寬厚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本知識,掌握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在此基礎上,分學術型和套用型兩類人才培養,學術型人才要求掌握環境科學領域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培養科研創新能力,畢業後能從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科研、教學等學術性工作;套用型人才要求掌握環境監測、評價、規劃和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畢業後能從事環境管理規劃、監測、污染控制與治理等實踐性工作。
2.素質要求
本專業培養的兩類人才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1)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基礎和一定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2)掌握一門外語,能較熟練地進行聽、說、讀、寫;
3)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方法,並且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獨立獲取知識、進行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
4)掌握環境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熟悉國家環境保護有關政策法規,具有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規劃管理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除以上基本素質要求外,學術型人才注重培養科研創新思維、試驗設計能力、實驗結果歸納、整理、分析能力、論文撰寫能力以及參與學術交流的口頭表達能力;套用型人才注重培養環境監測、環境管理規劃、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套用等方面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培養特色
結合我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特色和優勢,通過環境自然科學、環境技術科學和環境人文科學等領域的課程體系,使學生獲得複合的專業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大力培養學生的環境監測、環境規劃、環境評價等方面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形成以農業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為特色、以環境監測、規劃和評價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確保本專業畢業生能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四、學制
四年
五、主幹學科和主要課程
1.主幹學科
環境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
2.主要課程
基礎生物化學、基礎微生物學、環境學、生態學、土壤學、環境地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規劃學、環境影響評價、農產品認證管理、環境統計學、環境科學實驗等
六、學位授予
理學學士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
一、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掌握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核心技能,具備地學、生物科學、農業科學交叉知識和工作技能,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並具有一定化學、生物學、地學專長的複合型的農業基礎科學和資源環境生態基本知識的專門人才。滿足在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與生態環境領域繼續深造,和在農副業生產行業從事農化生產資料設計和生產、技術諮詢與推廣服務、農業資源利用管理,以及在農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和規劃設計等公益性行業部門從事農村資源開發與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環境監測分析、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村生態建設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科技推廣與經營管理等工作。
二、基本規格和素質要求
1.基本規格
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知識面廣;具有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治學態度和工作作風;具有一定的體育和軍事基本知識,達到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具有一定的美育基本知識和美學感受與鑑賞能力;具有較高的中外文表達和計算機套用能力;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系統地學習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生態學、生物科學等基本理論,並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掌握資源環境分析技術、植物營養診斷與施肥技術、肥料工藝與肥料資源利用技術、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技術和土壤環境污染分析與治理技術等專門技術,具有較強的科學素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從事相關專業業務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
2.素質要求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及地學等基本理論知識,尤其具有較紮實的化學和生物學基礎;
2、掌握一門外語,能夠較熟練地進行聽、說、讀、寫;
3、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計算機網路以及程式語言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具備對資源、環境和生態信息進行綜合處理與分析的能力;
4、掌握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的基本理論;熟悉國家資源管理和環境生態保護的有關政策和法規,掌握農業資源調查、生態園區建設與規劃、化學分析、植物營養診斷、環境評價等研究方法;具備從事農業資源的管理與利用、農業環境保護、生態農業建設等相關領域的教學科研、技術推廣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5、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口頭與文字表達等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
三、培養特色
培養符合國家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以具備紮實的學科和專業基礎為前提,深化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圍繞資源、環境、生態等核心,緊跟國家與社會發展需求,根據學生個性差異,注重學生的學術水平、創新與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以產學研為抓手,對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人才進行分類培養,即研究型與套用型人才的分類培養模式,全面提升人才質量,既適應國家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差異性,又適應學生差別化發展,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特點。
四、學制
四年。
五、主幹學科和主要課程
1.主幹學科:
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學
2.主要課程
基礎微生物學、
基礎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地質學基礎、
環境科學概論、普通生態學、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生物統計與田間試驗、資源環境分析、資源環境分析系列實驗、肥料工藝與肥料資源利用、水資源與水環境管理、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
六、學位授予
農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