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

南京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

南京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由原電子商務系和原經濟與統計學院的貿易經濟系和國貿系合併而成,現有教職員工約70人,分三個系,電子商務系、貿易經濟系、國際貿易系和省級重點實驗室電子商務實驗室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
  • 創辦時間:2003年
  • 所屬地區:中國江蘇省南京市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財經
  • 學校屬性:經濟管理
  • 現任校長宣燁
  • 地理位置:南京市亞東新城區文苑路3號
學院領導,機構設定,研究生重點學科建設,

學院領導

國際經貿學院院長: 張為付
國際經貿學院黨總支書記: 孫丹兵
電子商務省級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副院長):曹 傑
國際經貿學院副院長: 閆星宇
國際經貿學院學術委員會:
主 任:汪素芹
副主任:韓 耀
委 員:張為付、高覺民、熊小奇、曹 傑、楊鳳召
聯繫人:成 旭
國際經貿學院學位委員會:
主 任:張為付
副主任:汪素芹、韓 耀、高覺民
成 員:閆星宇、曹 傑、李 杏、原小能、楊鳳召
聯繫人:龍三平
國際經貿學院教學指導與督導委員會
主 任:汪素芹
副主任:閆星宇、高覺民、韓 耀
成 員:張為付、王 儉、吳 剛、陶金國、李 杏、原小能、楊鳳召
聯繫人:龍三平
國際經貿學院就業指導與督導委員會:
主 任:張為付
副主任:孫丹兵
成 員:李 杏、原小能、楊鳳召、高惠娟、閆小萍、季 霞、成 旭、王 嵐
尹 寧、高 婧、顧高菲、楊 秀、孫緒華、塗 峻、董 敏、朱娟芳
聯繫人:季 霞
國際經貿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委員會:
主 任:張為付
副主任:孫丹兵、閆星宇
成 員:汪素芹、韓 耀、高覺民、李 杏、原小能、楊鳳召
聯繫人:高惠娟
國際經貿學院科研指導委員會:
主 任:曹 傑
副主任:熊小奇
成 員:張為付、閆星宇、汪素芹、韓 耀、高覺民、李 杏、原小能、楊鳳召
聯繫人:成 旭
學院各行政部門:
行政辦公室: 高惠娟
學工辦公室: 季 霞
閆小萍
團總支辦公室:王 嵐
教務辦公室: 龍三平
科研辦公室: 成 旭
輔導員辦公室:仙 林:
福建路:83494892
學院所屬各系部:
國際貿易系: 主任:李 杏
副主任:程 進
貿易經濟系: 主任:原小能
副主任:陶金國
電子商務系: 主任:楊鳳召
副主任:王 斌
電子商務教學實驗室: 主任:李冠藝

機構設定

國際貿易系
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成立於1999年,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和國際貿易學、國民經濟碩士學位授權點。2005年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通過江蘇省教育廳特色專業驗收。目前有專職教師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碩士生導師6人,擁有博士學位5人,另有4人博士在讀。 現我系的師資隊伍不斷擴大,結構逐步最佳化,通過外部引進與內部在職攻讀學位、出國研修相結合,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已形成了學緣、學歷、職稱、年齡等結構基本合理,學科梯隊比較最佳化的教學科研隊伍。絕大多數教師教學質量好,受到學生好評,尤其是在雙語教學發揮本系的優勢,取得了較好效果。
科研方面,我系教師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可喜成績。自2003年以來,本系教師共承擔國家及省級課題22項,橫向課題16項。在《管理世界》、《新華文摘》、《財貿經濟》、《世界經濟研究》、《國際貿易問題》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5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12部,共獲得省部級三等獎以上5項。編寫了體現我校專業特色的《國際服務貿易》、《世界經濟概論》、《國際貿易實務》等多部教材。
貿易經濟系
貿易經濟系成立於1993年,2003年併入國際經貿學院。設有貿易經濟本科專業和產業經濟學碩士點,2006年貿易經濟專業被評選為江蘇省品牌專業。共有專任教師1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所占比例為75%。其中博士9人,碩士2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所占比例為68.75%。
全系教師秉承“以人為本,崇尚學術,注重實踐,適應社會,科學管理”的教育理念,將貿易經濟專業定位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現代貿易經濟活動的理論與方法、具有商務活動相關知識與業務技能和現代商人素質、能從事該領域業務經營與管理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從教育教學理念出發,根據貿易國際化和貿易信息化融入貿易現代化的知識結構要求,我們在教學計畫中不斷充實國際化與信息化類的課程或課程內容。在全系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教學科研等方面的顯著成績。
電子商務系
電子商務系成立於2001年,2003年調整到國際經貿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3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5名,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到46.1 %;另有博士8名,碩士3名(其中博士在讀2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占92.3%。2006年,韓耀教授被授予“江蘇省先進師德個人”稱號,曹傑副教授、王海燕副教授獲“六大人才高峰”第三批高層次人才項目資助。全系教師秉承“面向社會、廣泛合作、精幹高效、塑造一流”理念,團結奮進、努力創新,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教學上不斷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積極開展課程建設和教學研究。2006年電子商務專業被評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在科研方面,全系教師以電子商務省級重點實驗室為平台,積極開展學術和技術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從2003年至今,先後承擔了省部級以上課題10餘項,其中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高新技術開發項目1項,省軟科學項目2項,省高校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先後出版專著和教材7部,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財貿經濟》、《電子學報》、《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檢索30多篇。

研究生重點學科建設

江蘇省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
一、學科隊伍建設
2001年以來,本學科匯聚隊伍和凝練方向,先後引進3名教授、11位博士;自身成長6名教授、5名博士,梯隊的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緣結構等顯著改善,現有教授(研究員)11人,副教授16人,講師18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授有6人,副教授9人,在讀博士11人,有3人出博士後流動站,6名教師完成或正在國外學習(均為半年以上)。
二、科學研究
本學科承擔省部級以上課題(含教學研究)30項(其中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通過專家鑑定15項,科研經費達434.2萬元,出版著作16部,在《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經濟學動態》、《財貿經濟》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360餘篇,近40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等全文轉載;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5項,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6項(其中,國家級獎2項)。
三、人才培養
本學科確立了“套用+研究”型的培養模式,被省教育廳評為“青藍工程”優秀學科梯隊,2003年在我校首批獲碩士學位授予權。“用信息化改造貿易經濟學科,培養複合型商業人才”於2005年7月獲國家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貿易經濟學於同年12月被國家教育部授予國家精品課程。
四、條件建設和學術交流
先後投入500多萬元,建設了江蘇省電子商務重點實驗室,改善了教學與科研條件;注重提高國內外學術交流層次,先後主辦中韓產業與貿易發展國際研討會、全國高校貿易經濟教學研究會、全國現代糧食物流理論研討會等學術會議5次。
五、重點建設學科經費使用
本學科於2002年被確立為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幾年來,學校就有關重點實驗室建設、學科梯隊建設(包括引進教授和博士、教師出國學習等)、碩士點建設、學術交流、專業圖書雜誌訂閱等花費達1,060餘萬元人民幣(其中包括學院在三年中的配套資金90萬元人民幣)。目前,已初具規模。
六、標誌性成果及其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的情況
繼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商業產業”概念後,徐從才教授在其專著(《現代商品流通:轉型與發展》中,從流通體制轉型、流通形式轉型與流通增長方式轉型等方面,分析了流通市場化、市場制度化進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條件和內在動力,針對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的轉變過程,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建議,該書獲江蘇省第七次哲社優秀成果獎三等獎。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流通革命”與中國流通產業結構調整及現代化研究》,揭示了流通革命的生成機理和作用規律,闡述了我國流通國際化、信息化和社會化的發展趨勢,論述了流通產業結構調整、流通組織創新及流通現代化的路徑依賴與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流通理論創新;石奇研究員從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原理出發,展開對產業組織、產業變動、產業優勢和相應的企業行為的研究,提出“集成經濟原理”,分析和解釋了產業價值鏈條全球化、企業組織模組化對國內產業組織變動以及產業競爭力的影響,提出了提升產業競爭力和推動產業高端化的對策措施,其觀點被學界認可和接受;吳志華教授根據產業結構變化帶來農業資源的流失和糧食瓶頸加劇問題,提出了“以合理成本謀求糧食安全”的觀點、發展戰略及糧食生產與流通和諧發展的政策主張,被國家糧食局採納,其專著《中國糧食安全與成本最佳化研究》獲江蘇省哲社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熊小奇教授結合產業的巨觀層面和企業的微觀層面研究了當代國際投資與跨國經營、貿易空間拓展及風險防範問題,其專著《海外直接投資風險防範》獲商務部第六屆全國外經貿研究成果三等獎。
這些成果在理論上均有較大突破和創新,有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為政府決策提供了有實踐價值的理論指導,並為地區經濟,特別是為江蘇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