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街(貴州省貴陽市南京街)

南京街(貴州省貴陽市南京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京街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老貴陽人都知道貴陽有條“南京街”。“南京街”是指今天市北國小稍北六廣門至黔靈西路口的一段中華北路。南京街1932年改名南京路,20 世紀40年代初又改名中華北路,一直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儉
  • 南京街:貴州貴陽
  • 改名時間:1932 年
  • 改名:中華北路
南京街美食,南京街趣事,

南京街美食

碗耳糕因形如小碗又有邊耳而得名,亦稱“碗兒糕”。兒童最喜歡食用,取其諧音,又名“娃兒糕”。貴陽碗耳糕約出現在清代,興盛於80年代,當時貴陽經營戶較多,以南京街(今中華北路)83號店的最馳名,民眾美稱之為“南京街的碗耳糕”,還因此流行過一句“南京街的碗耳糕——蒸大了”的歇後語。這句話有兩層含義: 一是說南京街碗兒糕個頭大;一是說南京街碗兒糕蒸好了,趕快去買。舊社會,貴陽人不富有,小學生、中學生早點多是吃碗兒糕和番薯,價錢便宜。那時市北國小斜對面有家碗兒糕店,碗兒糕蒸得脹鼓鼓的,破開了花,鬆軟可口,毫無酸味。清晨,店前擠滿了嘰喳的學生 , 蒸多少都賣得完。
十九世紀末的南京街街區——今日的中華北路十九世紀末的南京街街區——今日的中華北路
南京街
1984年,該點心被評為貴陽市風味名小吃。
如今貴陽的碗耳糕,早已由人工磨漿改為電磨磨漿,進行大批量生產。除保持傳統風味品種外,還有加白糖雪白的製品,也有改用高粱,製成紫紅色的或用蕎麥製成黑灰色的,風味各異,品種繁多。在貴陽市大小餐館和食攤的早茶夜市,皆可見到到此點。

南京街趣事

那年月,南京街油店和米鋪最多,各有10 來家。油店以賣菜油為主,也出售蠟燭、燈草、肥皂、香菸、火柴。老百姓買菜油,既用來吃,也用來點燈。油店老闆以江西豐城人杜姓為多,彼此差不多都有點沾親帶故關係。聽說剛來貴陽時都是挑擔串街賣油,後有積蓄才開店。大油店每隔一兩月都要請專門師傅做紅蠟燭,稱為“澆燭” 。澆燭的程式為做燭芯、上蠟、染色。燭芯是以燈芯草裹在竹棍子上,有時燭芯是鄉下農民做好送來的。紅燭從小指拇細到拳頭粗的都有,不過,大紅燭只有大戶人家才會買,窮人是買不起的。逢年過節,紅燭生意興隆,老闆臉上笑容可掬。米鋪用大木盆裝米,依出產地和質量分裝不同的木盆。賣時用斗、升裝滿,用刮子刮平。開米鋪的大多有兩副斗、升:一副是四鄉農民用馬馱米來時作進貨用的,一副是賣米時用的。搞的是“大斗買進,小斗賣出” 。
20 世紀40 年代末 , 南京街上靠近毓秀路口有家四川人開的飯店,顧客以拉黃包車的、 拖板車的、挑擔的下力人為主。 賣的飯叫“冒兒頭”, 先盛一平碗 , 再添一平碗蓋上,飯高出碗一頭。這家飯店有兩點給人印象深刻:一是桌凳清潔,二是跑堂的幹練。只要是天晴的日子,傍晚打烊後職工把方桌和條凳搬到門口,用鹼水洗,拿刷子使勁刷,刷得木紋清晰,板面白淨。跑堂的約莫 30 來來歲,平頭,肩上搭條白毛巾,毛巾專為顧客擦凳子用。每當吃中飯、吃晚飯時,跑堂的利麻地穿梭於坐滿的客人間,雙手托著10來個碗盤,嘴裡還要招呼新客人座,請吃完的客人“明天請早”, 運轉自如,從不失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