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民間傳說

南京的民間傳說

南京的民間傳說》是1996年12月出版的圖書。本書主要講述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南京城有關民間的社會生活人文情況的內容。

基本介紹

  • ISBN:9787806143124
  • 頁數:267
  • 定價:20.00元
  • 出版時間:1996-12
  • 副標題:南京的民間傳說
內容介紹,案件背景,案發過程,調查分析,處理結論,

內容介紹

《南京的民間傳說》以一個個生動活潑、富於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傳說為載體,展現了南京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人文狀態,凸現了勞動人民善良、正、直、樂觀、睿智的思想品格。《南京的民間傳說》為可愛的南京叢書之一。

案件背景

戰國時期。
大明開國時期。

案發過程

石頭城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誌.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裡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鬼臉城
南京傳說中的鬼臉城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的赭紅色礫岩因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凹凸不平,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鬼臉”前約10米處有一長方形水潭,晴天時,“鬼臉”在潭內影現,遇微風,又會隨風晃動,現出“鬼”形,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
南京明城牆的傳說
明初建造南京城,所需巨額費用大部分攤派到江南富戶的頭上,其中浙江吳興的大富翁沈萬山單獨認捐了洪武門至水西門的造城費用。傳說聚寶門建築之初,城牆屢建屢坍。有人獻計要朱元璋使用沈萬山祖傳的聚寶盆,朱元璋用計強行徵用,並把它埋在第一道瓮城東面的牆下,城門果然修成。於是人們將這座城門稱為聚寶門。

調查分析

石頭城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誌.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裡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定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讚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裡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定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云:“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裡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直到,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裡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
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鬼臉城
南京傳說中的鬼臉城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的赭紅色礫岩因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凹凸不平,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鬼臉”前約10米處有一長方形水潭,晴天時,“鬼臉”在潭內影現,遇微風,又會隨風晃動,現出“鬼”形,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
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併楚國,他看中了位於南京中華門的長乾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
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南京明城牆的傳說
明初建造南京城,所需巨額費用大部分攤派到江南富戶的頭上,其中浙江吳興的大富翁沈萬山單獨認捐了洪武門至水西門的造城費用。傳說聚寶門建築之初,城牆屢建屢坍。有人獻計要朱元璋使用沈萬山祖傳的聚寶盆,朱元璋用計強行徵用,並把它埋在第一道瓮城東面的牆下,城門果然修成。於是人們將這座城門稱為聚寶門。
在南京水西門到中華門之間有段城牆,高度比別處城牆矮得多。傳說原來這段城牆是安徽太平縣人負責修建的。太平縣土地貧瘠,民工缺吃少穿,大家敢怒不敢言,消極怠工。眼看期限已到,城牆還未完工,民工對負責檢查工程的官吏謊稱說;"不知是破了什麼風水,我們這兒的人個個得了黃病,能吃能睡,就是不能做。"那官吏看到他們臉色蠟黃,就連忙回宮向皇上稟報。實際上民工們是拿荷葉將臉擦黃的。皇上隨後下了一道聖旨:為體恤太平民工,城牆沒完成的就不罰了。不過,既得了黃病就要忌鹽,從此太平縣再也沒有官鹽供應了。對這段城牆,人們稱之為矮城。  在金川門和興中門之間,有一段百餘丈長的城牆,傳說這是朱元璋的一位寵臣負責督造的。這位大臣不把造城牆的事放在心上。眼看到最後期限只剩十來天,要備料、派工、挖土、砌牆等等,時間根本來不及了。這位大臣急壞了,想出一個主意,用大毛竹把這百餘丈地方搭成一個大柵欄,築在城外一道寬闊的河邊上。完工的期限到了,朱元璋帶著文武大臣從聚寶門一路巡查,查到這裡,由於河道太寬,他們遠遠觀看,誰都沒有發現問題。大臣劉基還誇讚道:"皇上,城外挖一道護城河,這個辦法太好了!應該命令城外都挖,與這裡連線,出入城門要過橋,豈不更加安全!"朱元璋一時高興,賞賜了那個寵臣。可事隔不久,事情敗露,朱元璋大發雷霆,以欺君之罪殺了那寵臣等一幫人,拆掉了竹柵欄,補築了那段城牆。不過,這柵欄門的地名卻一直傳下來了。  南京城牆自通濟門到三山門的南段,幾乎全用石材加工成條石砌築。為建造南京城,明初石匠們被迫從事奴隸式的艱辛勞動。傳說石匠每人每天須向監工交出三斗三升石渣,如達不到定額,就要被處死。南京東郊湯山鎮仍有一個地名叫做墳頭,據說就是明初集中掩埋那些被處死的石匠(包括後來開採陽山碑材石料的石匠)的地方。

處理結論

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即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南京東郊湯山鎮仍有一個地名叫做墳頭,據說就是明初集中掩埋那些被處死的石匠(包括後來開採陽山碑材石料的石匠)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