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民間傳說》是1996年12月出版的圖書。本書主要講述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南京城有關民間的社會生活人文情況的內容。
基本介紹
- ISBN:9787806143124
- 頁數:267
- 定價:20.00元
- 出版時間:1996-12
- 副標題:南京的民間傳說
內容介紹
案件背景
案發過程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誌.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裡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南京傳說中的鬼臉城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的赭紅色礫岩因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凹凸不平,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鬼臉”前約10米處有一長方形水潭,晴天時,“鬼臉”在潭內影現,遇微風,又會隨風晃動,現出“鬼”形,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
明初建造南京城,所需巨額費用大部分攤派到江南富戶的頭上,其中浙江吳興的大富翁沈萬山單獨認捐了洪武門至水西門的造城費用。傳說聚寶門建築之初,城牆屢建屢坍。有人獻計要朱元璋使用沈萬山祖傳的聚寶盆,朱元璋用計強行徵用,並把它埋在第一道瓮城東面的牆下,城門果然修成。於是人們將這座城門稱為聚寶門。
調查分析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誌.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裡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云:“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裡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直到,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裡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
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南京傳說中的鬼臉城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的赭紅色礫岩因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凹凸不平,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鬼臉”前約10米處有一長方形水潭,晴天時,“鬼臉”在潭內影現,遇微風,又會隨風晃動,現出“鬼”形,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
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明初建造南京城,所需巨額費用大部分攤派到江南富戶的頭上,其中浙江吳興的大富翁沈萬山單獨認捐了洪武門至水西門的造城費用。傳說聚寶門建築之初,城牆屢建屢坍。有人獻計要朱元璋使用沈萬山祖傳的聚寶盆,朱元璋用計強行徵用,並把它埋在第一道瓮城東面的牆下,城門果然修成。於是人們將這座城門稱為聚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