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百年城市史

南京百年城市史

本書記述了南京城市現代化的艱難進程中,“工業”與“農業”的現代化。主要內容包括:南京近代工農業的產生、國民政府時期對南京工農業的規劃、國民政府時期的南京工業、國民政府時期的南京農業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南京百年城市史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頁數:370頁
  • 開本:16
  • 作者:付啟元 趙德興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由付啟元、趙德興著的《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 8文化卷)(精)》主要梳理和研究近百年(1912~2012)南京城市文化的變遷。回眸和梳理近代以來南京城市文化的文脈走向,發展歷程以及時代特徵,有助於當代人深刻把握南京文化發展的時代的脈搏,進而加深對南京城市發展的總體認識;也有助於提高我們當代人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南京百年城市史

圖書目錄

緒言
第一章 社會風俗的嬗變
第一節 衣食住行
一、服飾
二、飲食
三、居住
四、行旅
第二節 婚育喪葬
一、婚俗
二、生育
三、喪葬
第二章 宗教文化的變遷
第一節 佛教復興與盛世重光
一、江南佛教之都
二、佛教革新重鎮
三、佛教新階段
四、盛世重光
第二節 基督教文化對南京的影響
一、基督教的傳人及中國化
二、南京基督教的嬗變
三、基督教文化的影響
第三節 天主教、伊斯蘭教、道教的影響
一、天主教與南京文化
二、伊斯蘭教與南京文化
三、道教與南京文化
第三章 文學藝術的變革
第一節 文學
一、民國文學研究創作中心
二、當代東南文學重鎮
第二節 書畫藝術
一、民國中西交融的書畫藝術
二、當代新金陵畫派
第三節 音樂舞蹈
一、民國現代音樂舞蹈的興起
二、當代音樂舞蹈的繁榮
第四節 戲曲藝術
一、民國現代劇團的興盛
二、當代戲劇與曲藝的發展
第五節 電影藝術
一、民國電影業的起步
二、當代南京電影業的發展
第四章 新聞出版的演變
第一節 報紙
一、古代傳統報紙的沿革
二、清末民初現代報紙的肇始
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報紙的多元化
四、新中國時期報紙的“破”與“建”
第二節 期刊
一、清末南京期刊的誕生
二、民國時期期刊的蓬勃發展
三、新中國時期期刊的繁榮
第三節 出版發行
一、古代南京出版技術的創新
二、民國南京出版印刷業的繁盛
三、新中國建立後出版印刷業的新發展
第四節 廣播電視
一、民國時期廣播電台的創立與發展
二、新中國成立後廣播電視台的重建與發展
第五章 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
第一節 現代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建立
一、傳統學科向現代社會科學的過渡
二、新興社會科學學科的開創
第二節 當代社會科學的新發展
一、哲學、史學、教育學
二、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
第六章 文化交流的拓展
第一節 民國中西文化交融
一、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
二、教育領域的交流
三、現代藝術的會通融合
四、基督教的盛行
五、南京對外交往
第二節 當代對外文化交流
一、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文化交流
二、改革開放後多領域文化交流
三、國際友好城市交流
四、南京國際文化交流品牌
五、南京外事機構的沿革
第七章 文化南京建設
第一節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
一、文化遺產保護
二、文藝精品創作
三、公共文化服務
第二節 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一、體制改革走在前列
二、政策環境不斷最佳化
三、載體建設成效顯著
四、文化消費優勢明顯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編輯推薦

由夏蓓、鄧攀著的《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 5工農業卷)(精)》記述了南京城市現代化的艱難進程中,“工業”與“農業”的現代化。在近代,南京從古老的封建社會都城開始了向近現代都市的轉型,開始了對於民族復興的追求。本書的主題南京的工業和農業,影響著南京座城市的發展,也影響著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南京近代工農業的產生
第一節 鴉片戰爭後的南京
一、《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南京被迫開埠
二、洋務運動對南京的影響
三、下關的興盛
四、南京傳統的手工業
第二節 清末民初的南京農業
一、南京的自然環境與農業生產力
二、南京農業的生產關係
第三節 金陵機器製造局與南京近代機器工業的肇始
一、金陵機器製造局
二、浦鎮機廠
三、近代南京民營機器製造業
四、南京近代產生的其他工業
第二章 國民政府時期對南京工農業的規劃
第一節 孫中山對振興南京工農業的構想
一、孫中山對發展中國工農業的構想
二、孫中山對南京工農業發展的構想
第二節 首都建設計畫與南京工業布局
一、南京七次城市規劃中的工業規劃
二、《首都計畫》中的工業規劃
三、《首都計畫》中對浦口的工業規劃
四、《首都計畫》對發展南京工業的意義
五、《首都計畫》的實施與南京的工業建設
第三節 建設委員會、資源委員會對南京工業建設的扶持
一、建設委員會
二、資源委員會
第三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南京工業
第一節 南京的國有工業
一、中央電工器材廠
二、南京鋼鐵工業
三、浦鎮車輛廠
四、中央化工廠的創建
第二節 南京的民營工業
一、永利鈕廠
二、中國水泥公司
三、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四、南京其他的建材工業
五、南京的建築業
六、同仁堂製藥廠、白敬宇製藥廠與南京的醫藥工業
七、南京的食品工業
第三節 侵華日軍對南京工農業的破壞
一、日軍轟炸摧毀南京工礦企業
二、日軍強占南京工廠實行“軍管理”
三、日軍對南京的工業和工業產品實行軍事“統制”
四、日軍破壞南京中小工業
五、日軍對南京工業產品的統制
六、日軍對南京農業的破壞
第四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南京農業
第一節 郊區的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一、農村土地占有狀況
二、農業生產和副業生產
三、農產品商品化率提高
第二節 金陵大學農學院傳授推廣農業新科技
一、金陵大學農學院的創建
二、卜凱與金陵大學農學院
三、南京農村的農業技術推廣
第三節 長江南京段的荒島開發
一、八卦洲的開發
二、江心洲的開發規劃
第五章 新中國成立後前三十年南京的工農業
第一節 三年恢復時期的南京工業
一、新中國成立後初期的工業
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政策的貫徹
三、對原有的工業進行改造
四、南京工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第二節 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南京的工業
一、第一個五年計畫與南京的“一化三改”
二、南京新建和擴建的國營工業
三、民營工業改造成公私合營工業
第三節 第二個五年計畫和“大躍進”
一、第二個五年計畫和“大躍進”思想的形成
二、“大躍進”和大煉鋼鐵運動
三、土法煉鋼鐵失誤後轉而建設鋼鐵廠
第四節 南京工業布局與產業結構的調整
一、貫徹“八字方針”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二、貫徹“八字方針”後的南京工業
三、新中國成立後前三十年南京工業發展的軌跡和特點
第五節 新中國成立後前三十年的南京農業
一、南京郊區的土地改革
二、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建立
三、農村人民公社化
四、南京的農業機械化
第六章 改革開放後的南京工業
第一節 改革開放與南京工業特色的轉變
一、南京重工業化主導格局的奠定
二、“電汽化特”與南京工業支柱產業的調整
三、發展以軟體業為特色的南京高新技術產業
第二節 南京工業的空間布局與產權結構變遷
一、南京城市總體規劃與工業空間布局的調整
二、國有工業企業的“三聯動”改革
三、民營和外資企業在南京工業中的地位
第三節 南京開發園區建設
一、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二、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三、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
四、南京化學工業園
五、省級以上開發園區與市級工業區
第四節 南京工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一、南京工業的信息化改造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以節能減排為內容的產業調整
第七章 改革開放後的南京農業
第一節 以土地為核心的南京農村制度變遷
一、從默許“分田到組”到全面“雙包”
二、率先試點取消人民公社
三、大規模推動土地流轉
第二節 南京農業增長方式的全面轉變
一、南京農業結構實現戰略調整
二、南京農業機械化、合作化、產業化的轉變
三、羅國友合作農場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四、農產品市場化與“雨潤”等品牌的崛起
五、南京鄉鎮企業的曲折發展
第三節 南京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發展
一、南京農業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建設節水和旱澇保收的農田水利
三、利用南京科教優勢推廣農業科技
第四節 南京都市農業轉型與布局調整
一、南京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轉型
二、農業布局突出區域特色
三、高效農業拓展農業功能
四、南京休閒農業異軍突起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城市領導者
傑出的女市委書記陳修良
陳修良(1907—1998),女,浙江寧波人。原名陳秀霞,為表示對孫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自己曾改名為陳逸仙。1922年進寧波女子師範讀書。“五卅”運動後,因領導學生運動,被學校作為赤色分子開除。1925年10月,陳修良考入浙江省立女子中學(現杭州十四中)學習至畢業。1926年3月加入共青團,1927年5月轉為共產黨員,曾任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長向警予的秘書,1927年受組織委派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先後擔任全國海員總工會秘書,江蘇省委婦委書記,華中黨校黨委副書記,華中局新華報總編輯,華中分局南京工作部部長,中共南京市委書記等職。
1930年7月,陳修良結束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學習,回國後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1932年11月,她與共產黨員沙文漢結為伉儷。1937年11月中共江蘇省委正式成立,沙文漢為省委委員,她為婦委書記。1941年4月,劉少奇在鹽城成立中共中央華中局,主要負責華中抗日根據地黨和新四軍的工作。準備讓陳修良擔任華中局婦委書記,但因婦委未成立,未能出任。1942年11月,她受陳毅的委派,創辦中共華中分局機關報《新華報》,並出任總編輯。後又在華中黨校任黨委副書記。陳修良在華中局工作期間,被公認為新四軍6名女傑之一。抗戰勝利後,中共華中分局為加強對白區大城市工作,特別是對國民黨首都南京的工作,挑選大批久經考驗的白區工作幹部,從事恢復和開闢中共在華中各城市的工作。1945年10月,陳修良被任命為南京工作部部長,主要負責恢復和部署中共在南京的各項工作。
1946年4月,中共華中分局副書記譚震林找陳修良談話,由於鬥爭需要,讓她帶領一批幹部潛入南京,與那裡的秘密革命力量匯合,共同組建中共南京市委,由陳修良出任市委書記,領導開展秘密工作。行前,沙文漢揮筆寫詩贈妻:“男兒一世事橫行,巾幗豈無翻海鯨?不入虎穴焉得子,如今虎穴是南京。”南京,是國民政府的首都,是國民黨控制最為嚴密的地區,自1927年國民黨“清黨”以來,中共南京市委已經歷過8次大的破壞,在這裡工作,用深入虎穴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陳修良來到南京後,首要的工作是重建中共南京市委,重整黨的基層組織。當時南京的黨員有200多人,分屬幾個系統,包括中共華中分局系統約140人,蘇南區黨委系統約40多人,淮南區黨委系統約30多人。陳修良領導的新市委有5名成員,書記陳修良、副書記劉峰、委員王明遠、朱啟鑾、方休(1947年初方休調走後補陳慎言)。陳修良根據華中分局的具體指示,靈活貫徹執行“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黨的白區工作十六字方針,對南京市委組織機構、工作方法、鬥爭策略等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使南京黨組織得以保存和發展壯大。三年內,南京市委相繼建立了工人、學生、小教、公務員、文化、警員、銀錢業、店員、中教等9個工作委員會以及情報、策反系統,還在鎮江、蕪湖、宣城等地區建立了1個工委和幾個支部。黨員也從200多人發展到2000多人,分布在各行各業和國民黨黨、政、軍等部門;另外,還發展了六七百名黨的外圍組織成員。黨組織的活動力、影響力大大提高。
陳修良在擔任市委書記期間,根據南京的特點,領導黨組織開展深入細緻的工作,因勢利導,組織領導民眾開展愛國民主運動,逐步引導越來越多的各階層民眾走上與反動派作堅決鬥爭的道路。其中1947年5月發端於南京,又迅速席捲全國的五二。運動影響最大,被毛澤東高度讚譽為繼軍事戰線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鬥爭的“第二條戰線”。
P12-13

後記

本書是集體創作的成果。在叢書編委會的領導下,受張憲文教授的具體指導,本書由馬振犢負責,郭必強、潘濤、孫小華參加了初審,陸軍、許海芸、林周佳等協助工作,參著作者按其寫作量列名如下:
錢進、邢燁、林建英、楊斌、陸軍、夏軍、潘濤、奚霞、徐妍、潘梅、許海芸、葉閩、孫莉、李寧、馬思睿、邸皓、董艷、王化許、於寧、孫武、劉鼎銘、徐康、季麗萍。
全書由馬振犢通稿。
因作者水平及資料條件之限,文中錯漏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馬振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