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儒林(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字鴻庵,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史學家,蒙元史專家。河南舞陽人。九三學社社員,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十九年(193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赴比利時、法國、德國留學。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回國。曾任燕京大學、輔仁大學講師,華西大學、中央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南京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內蒙古大學教授、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元史研究會第一屆會長,中國史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
韓儒林主要從事蒙元史、西藏史、西域史研究。著有《穹廬集》,有《韓儒林文集》,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元史分冊》、《元朝史》等。
圖片資料來源:《穹廬集》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求學,北平歲月,輾轉西南,建國以後,主要成就,蒙古元史,西北民族史,歷史教育,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學
韓儒林生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1月2日,幼年就讀村塾。民國八年(1919年)在開封考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民國十二年(1923年)轉入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學校,在這段學習時期內,他掌握了法語。在校期間,韓儒林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以至於被校方無理驅逐。同年秋天,韓儒林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預科。
民國十四年(1925年)秋,韓儒林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民國十六年(1927年),因北洋軍閥的統治崩潰在即,公費斷絕,被迫休學回鄉。曾在商丘省立二中、開封中州大學、省立第一中學任教。民國十八年(1929年)秋,再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復學。民國十九年(1930年)韓儒林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此後,任教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起,韓儒林以翻譯《西洋文明史》而取得比利時獎學金,赴國外深造,師從法國著名漢學家伯希和,等攻習語言文字及歷史。他懷著求知的欲望,遠涉重洋,先後在比利時魯文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學習拉丁文、波斯文和歐洲中古史、金帳汗國史、蒙古史等課程,並從伯希和等國際知名的漢學家那裡了解國外蒙古史研究狀況,學習從事蒙元史必不可少的語言工具和研究方法。當時留學的經濟待遇極低,加上國內還有妻兒需要負擔,韓儒林放棄了任何娛樂、遊覽的機會,除了聽課、自學外,書店就是他休息、讀書的場所,他用省吃儉用得來的極其菲薄的積余購買了一批重要的東方學書籍。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春, 韓儒林轉至柏林大學東方語文研究所繼續深造,在這期間,他還學習了波斯文和蒙、藏、突厥等文字。是年完成《突厥文闕特勤碑譯註》,隨後又譯註癴伽可汗碑、敦欲谷碑,此為中國最早之漢文譯釋。三碑均為研究突厥早期歷史之重要史料,韓儒林以譯釋三碑所積累之豐富資料,對突厥祖先傳說及官號等展開研究,大大推進了中國突厥史研究之進展。
北平歲月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回國後,他的突厥碑文譯釋得到陳寅恪、顧頡剛的賞識,被邀請在燕京大學歷史系講師,在燕京大學講授西亞史。並參加禹貢學會活動,韓儒林作為學會組織的綏北考察團成員,實地考察了大青山南北的古代遺蹟,著有《綏北的幾個地名》,結合文獻資料對匈奴單于庭、白道、武川、突厥思沙磧和金長城等作了精密考證。
歷任北平研究院(昆明)史學所副研究員,華西大學歷史系教授,邊疆語文編譯委員會(重慶)副主任,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兼邊疆政治系主任。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北平後,韓儒林轉至輔仁大學任教, 講授西北民族史。
輾轉西南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韓儒林毅然放棄大學任職,冒著危險輾轉到條件艱苦的大後方昆明工作,任昆明北平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韓儒林到成都任成都華西大學歷史系教授,後到重慶任邊疆語文編譯委員會副主任。這段時間,正是韓儒林學術上日趨成熟、精力最旺盛時期,儘管後方的資料條件十分困難,敵機經常隆隆轟炸,但他始終堅持著述,在短短的四年內竟先後發表了二、三十篇十分有見地的學術論文。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結束後,他隨校遷居南京,繼續擔任舊職。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韓儒林兼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並在東方語言專科學校兼課。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離南京前夕,他毅然放棄台灣大學的招聘,回到南京迎接解放。
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他在學術道路上發生了顯著變化。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研究元代歷史的發展規律,取得了很大成績。1949至1982年,韓儒林任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其間於1965年任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兼蒙古史研究所所長一年。
20世紀50年代以後,他以大量精力從事教學行政﹑史學研究的組織和人才培養工作。1956年,創立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
1962年,韓儒林先後訪問蒙古、蘇聯,參與三國合編《蒙古史》工作。並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中國蒙古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中亞文化研究協會名譽理事、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亞文明史》編委會副主任,江蘇史學會會長,江蘇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任等職。
1977年,創辦《元史與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又與翁獨健等一起倡議建立了中國蒙古史﹑元史和中亞文化研究會。韓儒林於1983年4月7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0歲。
主要成就
蒙古元史
20世紀40年代以來,韓儒林的學術重點放在了元史上。他通曉多種東西方文字,熟悉並借鑑外國東方學家的成就,善於運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從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到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韓儒林發表了《成吉思汗十三翼考》、《蒙古答刺罕考》、《蒙古氏族札記》、《愛薛之再探討》、《元代闊端赤考》、《蒙古的名稱》等二十餘篇蒙元史論文。這些論文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中外文字的史料進行直接比勘, 解通了許多蒙元史上專有的人名、地名、部族名,使過去許多混沌不清的問題得到澄清, 糾正了洪鈞以來元史著述中的許多問題,弄清了前人未能解決的許多問題。他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國蒙元史研究一個階段性的進步。此外,在突厥史、西藏史、西夏史、中西交流史等方面,也都有建樹。
韓儒林發表《論成吉思汗》、《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樣管理西藏地方的》等數十篇重要論文。與助手一起完成了《中國歷史地圖集》北方地區歷代圖幅的編繪。由他主編的兩卷本《元朝史》,被譽為蒙元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西北民族史
自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始, 韓儒林先後發表了《突厥文闕特勤碑譯註》、《突厥文伽可汗碑譯註》和《突厥文暾欲谷碑譯文》。這是三碑最早的漢文譯註, 準確地譯義和精到的注釋引起了史學界的矚目。這之後, 他又發表了多篇研究突厥諸部族史的論文,尤其從突厥傳說、官號研究等方面,弄清了許多名物、制度的意義及其因襲演變關係,為北方民族史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歷史教育
韓儒林在南京大學任教期間,為歷史系開設元史、東西交通史、西北民族史、中俄交涉史;為邊政系開設突厥史、蒙古史、西藏史等課程。
20世紀50年代以後,韓儒林以大量精力從事教學行政、史學研究的組織和人才培養工作。1956年,創立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1979至1980年,韓儒林與翁獨健等一起倡議建立了中國蒙古史、元史和中亞文化研究會。
人物評價
- 白壽彝:韓儒林以大量精力從事教學行政、培養人才和科研組織工作。
- 邱樹森:韓儒林是中國最早向西方漢學家學習研究中國邊疆史地新方法的學者之一,在蒙元史、民族史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成績,也為國家培養了許多這方面的人才。
- 陳得芝:韓儒林將畢生精力獻給我國歷史科學和教育事業,尤其在蒙元史和邊疆史地研究領域有重大建樹。他著述豐富,素以治學嚴謹,考證精審著稱。
個人作品
撰寫的論文有《論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國的地位和作用》﹑ 《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樣管理西藏地方的》﹑ 《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鄰近諸部》﹑ 《清代內蒙古驛站》﹑ 《元代詐馬宴新探》等二十多篇。20世紀60年代初,他參加了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的編撰,與助手一起完成了《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元代分冊﹔中期,參加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組織工作,主持北方地區歷代圖幅的編繪。由他主編的兩卷本《元朝史》,獲國家優秀圖書獎。
他的主要著述,多收入《穹廬集》。此外尚有《成吉思汗傳》﹑《元史講座》等著作。論著全集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親屬成員
- 父親:韓效愈,務農。
- 伯父:韓紹愈,塾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