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書院題名記

《南京書院題名記》,別名《應天書院題名記》,是宋代范仲淹所作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京書院題名記
  • 作品別名:應天書院題名記
  • 作者:范仲淹
  • 創作年代:北宋
文章內容,背景介紹,

文章內容

皇宋辟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澤注河漢,金革塵積,弦誦風布。乃有睢陽先生贈禮部侍郎戚公同文,以奮於丘園教育為樂。門弟子由文行而進者,自故兵部侍郎許公驤而下,凡若干人。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維、樞密直學士綸,並純文浩學,世濟其美,清德素行,貴而能貧。
祥符中,鄉人曹氏,請以金三百萬,建學於先生之廬。學士之子,殿中丞舜賓,時在私庭,俾乾其裕;故太原奉常博士瀆,時舉賢良,始掌其教;故清河職方員外郎吉甫,時以管記,以領其綱。學士畫一而上,真宗皇帝為之嘉嘆,面可其奏。今端明殿學士,盛公侍郎度文其記,前參子政事陳公侍郎堯佐題其榜。
由是風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園,歸於魯堂。章甫如星,縫掖如雲。講義乎經,詠思乎文。經以明道,若太陽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時之妙萬物焉。誠以日至,義以日精。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穀我尊;淬詞為鋒,則浮雲我決,良玉我切。然則文學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古,或鬱郁於時;或峻於層雲,或深於重淵。至於通《易》之神明,得《詩》之風化,洞《春秋》褒貶之法,達禮樂製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書,博涉九流百家之說者,蓋互有人焉。若夫廊朝其器,有憂天下之心。進可為卿大夫者,天人其學,能樂古人之道;退可為鄉先生者,亦不無矣。
觀夫三十年間,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台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宜觀名列,以勸方來。登斯綴者,不負國家之樂育,不孤師門之禮教,不忘朋簪之善導。孜孜仁義,惟日不足。庶幾乎刊金石而無愧也。抑又使天下庠序規此而興,濟濟群髦,成底於道,則皇家三五之風,步武可到,戚門之光,亦無窮已。他日門人中絕德至行,高尚不仕,如睢陽先生者,當又附此焉。

背景介紹

商丘又名應天府或歸德府,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南京書院題名記》正是范仲淹在應天書院求學時所寫的。“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穀為尊;淬詞為鋒,則浮雲我決,良玉我切”。《南京書院題名記》讓大家領略了范仲淹作為一代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以及軍事家的豪邁氣概。范仲淹主持應天府書院,把書院辦成了全國教育的典範,振興了北宋的教育事業。
“應天府書院又稱應天書院、睢陽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范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載:‘天下庠序,視此而興’。《九朝編年備要》載:‘宋興,天下州府有學始此’。元代趙孟瞓《義學記》載:‘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
應天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時的後晉(936年-947年)。唐朝覆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一批私人創辦書院,應天府書院由此而生。當時有商丘人楊愨樂於教育,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創辦睢陽學舍,聚眾講學。楊愨去世後,他的學生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辦學。培養出諸如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范、王礪等後來都成為台閣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陽學舍逐漸形成了一個學術文化交流與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後,學校曾一度關閉。
范仲淹管理下的應天書院:
  范仲淹掌管應天府書院時,總結先師戚同文的教學方法,為書院制定出一系列學規,要求“為學次序”和“讀書次序”,嚴格要求院生學習。《上執政書》提出“固國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事”6件大事。其中,“重名器”就是慎科舉、敦教育,初步形成了宋初河南書院教育的基本宗旨。
學院的基本課程是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樂》和《春秋》,強調“夫善國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勸學,勸學之要,莫尚宗經。”學生會按照不同專長而入讀各項分科,課程主張學以致用,提倡實地考察,即所謂“明體達用”。范仲淹說:“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在於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在“經濟之才”的總要求下,還要培養專業人才。他亦把“德”說成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主張選拔人才要德才兼備,且首先注意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