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教案

南京教案又稱南京教難是基督教在中國所遇到的第一次教案,發生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事件的發起人是禮部侍郎署南京禮部尚書沈榷。

沈榷在1615年到南京任職。當時,天主教在南京建立了教堂,教務有很大的發展。1616年,沈榷向萬曆帝寫了幾封信,信中極力批判天主教的教義和教徒,認為他們對皇帝和中國的文化都很不尊重。他站在儒家的立場上,提出了種種理由,列舉了一系列證據,完全否定了天主教,甚至說天主教的曆法也破壞了中國人的道德秩序。在華天主教傳教士與白蓮教有染,圖謀不軌,徐光啟上疏辯護不果。

沈榷最初的兩次嘗試並沒有成功,第三次他聯合了皇帝的一位親信和其他幾位高官共同攻擊天主教。一些傳教士如王豐肅、謝務祿(Alvarus de Semedo ,後改名曾德昭)等在南京被逮捕,官方宣布了天主教的一系列罪行,七月十二月龐迪我熊三拔等人從北京被押解澳門。他們所建立的教堂被拆毀,一些墓地也遭到破壞。這次教案持續了三年的時間,1621年沈官員被撤職,天主教又重新恢復了活動。

這是明朝末年西洋傳教士在華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背景,經過,評價,

背景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風起雲湧,猛烈地衝擊著羅馬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統治。面對宗教改革潮流,羅馬教廷也採取了一些自我革新措施,耶穌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為改變天主教在歐洲的困難局面,羅馬教廷派遣耶穌會士前往中國傳教,以擴大天主教的信仰領地及在東方的影響。
在南京教案(1616年)以前,中間也有一些教士被當地人民圍毆、侮辱、住宅被搗亂、被抓坐牢、被驅逐出境等事件發生。但這都僅屬於地方性的事件,影響範圍不大,而且很快就平息了。但南京教難卻不同,這事在利瑪竇死後第六年發生,斷斷續續維持了好幾年,後果是頗為嚴重的。
1619年7月15日,湯若望和他的教友們抵達了澳門,被安置在聖·保祿學院裡。傳教士們一踏上中國土地,便開始精心研習中國語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話為目標。這些西方修士入鄉隨俗,脫下僧袍,換上儒服,住進中式房屋,並潛心研究中國經史和倫理,尋找其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過程中,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讀漢文典籍的西方傳教士,自然贏得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從而達到其傳播信仰的目的,這就是利瑪竇開創的“合儒超儒”的傳教策略。但有些狂熱的傳教士們,認為利瑪竇過於遷就中國人,影響了天主教的“純正性”,發展教徒速度太慢。在利瑪竇去世之後,開始改變利氏的傳教路線,採取激進式的傳教方式,堅決排斥儒家思想,嚴禁中國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了社會人士的反感與懷疑,釀成“南京教案”,傳教士們被驅逐,在中國內地幾乎無立足之地。

經過

南京教案的經過是由當時南京的禮部侍郎沈灌發起的,他一向偏愛佛教,對基督教毫無好感,並且帶動一班仇視基督教的人,常常逼迫基督徒。在利瑪竇死後,他便蠢蠢欲動,想起來排除基督教。1616年沈灌連上三張奏書給皇帝明神宗,沈灌告傳教士的罪狀主要有三方面:
一、控告傳教士送禮物給中國人是為了收買人心,以致在適當時候可以傾覆中國。
二、傳教士曾幫助中國修歷,推算日蝕、月蝕等日期。沈灌認為傳教士以西洋方法治歷,違反堯舜一向的做法,是有意變亂中國傳統。
三、沈灌指控傳教士破壞儒家文化,教導人不拜祭祖先,這更是中國人不能容忍的。
沈灌上書皇帝後,皇帝並無反應,因上書理由不足,欠缺力量。加上中國信徒徐光啟傳教士辯護,皇帝原本也不信沈灌的胡言,事情就不了了之。
但沈灌一再上奏,引起各地民眾排教。朝廷在壓力下,只好下令“禁教”,勒令將傳教士驅逐出境。於是傳教士有些被殺,有些下在監里,日後又驅逐出境。這時傳教士大多撤退到澳門,有些則躲在信徒家中,不能再公開傳福音。在外表上教會活動看似停止了,但暗地裡工作卻未停止。不過這次南京教案,確實帶給了教會一定的損失和限制,數年後,教案就平靜了。明朝最後的一位皇帝崇禎皇帝,因推算日、月蝕的士大夫屢屢出錯,令崇禎十分不滿,於是又準許傳教士進中國,天主教在中國又再度活躍起來了。
明朝被推翻後,滿清入主中國,朝代的改變,並沒有影響天主教在中國的發展。南京教案後七、八十年之間,天主教基本上的發展是很順利的。當時中國十幾個主要省份都建立了教堂,信徒人數達一百二十萬。但就在教會順利發展時,傳教士之間在禮儀問題上,卻產生了很大的爭論,使教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和打擊。

評價

南京教案是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晚明黨派鬥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成為晚明天主教傳華後發生的第一起影響較大的反天主教事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