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於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通稱江東門紀念館,選址於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是中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也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
江東門紀念館是為銘記侵華日軍攻占中國首都南京後製造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的暴行而籌建,是中國人民承段全民族災難的實證性、遺址型專史紀念館,也是中國唯一一座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專史陳列館及國家公祭日主辦地。
截至2015年,紀念館占地面積12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15000平方米,展陳面積近18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史料20萬餘件。2014年接待人數達803.4萬餘人次,自1985年8月15日建成開放至2015年8月15日參觀總人數6072.79萬人次,來自美、日、德、英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人士近300餘萬人次,在全世界博物場館中僅次於故宮博物院。
2015年12月1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分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正式開館,對公眾開放。這是亞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舊址,也是唯一一處被在世慰安婦指認過的慰安所建築。2016年9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外文名稱:侵華日本軍南京大虐殺殉難同胞記念館(日)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Victims in Nanjing Massacre by Japanese Invaders(英)
- 地理位置: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20000多平方米
- 開放時間:08:30-16:30(每周二至周日)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 著名景點:國家公祭鼎、勝利之牆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展館級別:國家一級博物館
- 別稱:江東門紀念館
- 展館類別:災難遺址專史紀念
- 遺址單位: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 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 參觀人次:6072.79萬(截至2015年8月15日)
- 公祭時間:每年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
- 分館館址:利濟巷慰安所舊址
- 建議參觀時長:4-5小時
- 適宜參觀季節:全年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建築規模,整體布局,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三期工程,館藏文物,陳列展覽,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場館接待,宣傳活動,申報遺產,所獲榮譽,場館標誌,部門設定,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1982年,日本文部省審訂通過的歷史教科書將“侵略中國”的記述改為“進入”。日本在教科書事件里美化其侵略歷史的行為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義憤。
1983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府經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委員會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開始籌建紀念館,設立了“南京大屠殺”編史、建館、立碑領導小組,由當時的南京市市長張耀華任組長。
1985年2月3日,鄧小平到南京視察,題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名。鄧小平的到來極大地推動了紀念館的建設,工程隨即於2月20日(正月初一)動工,當年8月15日即中國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紀念日當天建成開放,同時南京市還在17處大屠殺遺址設立紀念碑。
1985年8月15日,南京人民政府於建成並開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場館的所在地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故又稱江東門紀念館。
199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始二期工程建設。
1997年12月12日,二期工程竣工。
2002年12月12日,“歷史證人的腳印”銅版路建成開放。
2004年3月1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全國率先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當年接待觀眾就達114萬人次。以後的兩年,2005年接待觀眾達220萬人次,2006年僅上半年接待觀眾就超過130萬人次。
2005年12月13日,紀念館在原館的基礎上進行擴建,二期擴建工程正式奠基。
2006年6月26日起,閉館擴建。
2007年12月13日,重新開放的紀念館繼續實行免費開放政策。
2015年5月,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開始修繕,完成後將做為紀念館的分館開放。
2015年12月1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分館——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正式開館,對公眾開放。
2015年12月7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三期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規模
整體布局
紀念館分展覽集會區、遺址悼念區、和平公園區和館藏交流區等4個功能性區域。
(一)展覽集會區:該區分為史料陳列廳和集會廣場。史料陳列陳列展示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集會廣場上有主題雕塑—冤魂吶喊、標誌碑、災難之牆、和平大鐘,每年的12月13日,人們都會在這裡集會,公祭遇難同胞,撞響和平大鐘,發表和平宣言。
(二)遺址悼念區:該區包括“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歷史證人的腳印”銅版路、《狂雪》詩碑牆、石壁牆與鄧小平手寫館名、墓地廣場、浮雕《劫難》《屠殺》《祭奠》、“母親的呼喚”立雕、“萬人坑”遺址陳列和悼念廣場祭場、冥思廳等。
(三)和平公園區:該區以和平為主題,是世界各國人民進行和平交流的重要場所。包含勝利之牆、和平公園、漢白玉雕塑《和平》、紫金草花園、日本友人植樹林等。
(四)館藏交流區:該區是寓館藏、交流、辦公為一體的綜合功能區域,其主要設施有學術報告廳、圖書館、特藏庫等。
一期工程
紀念館一期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千平方米。紀念館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齊康設計,以“生與死”、“痛與恨”為主題,建成史料陳列廳、電影放映廳、遺骨陳列室及藏品庫等,被評為“中國80年代十大優秀建築設計”之一。
該館正大門左側鐫刻著鄧小平手書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名。陳列分廣場陳列、遺骨陳列、史料陳列三大部分。廣場陳列由悼念廣場、祭奠廣場、墓地廣場等3個外景陳列場所組成。其中悼念廣場內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的時間的標誌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及和平鴿等部分組成。祭奠廣場有刻有館名的紀念石壁、鬱鬱蔥蔥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國文字鐫刻的“遇難者300000”的石壁。
墓地廣場有鵝卵石、枯樹和沿院斷垣殘壁上的三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內道路兩旁的17塊小型碑雕,部分地記載著南京大屠殺的主要遺址、史實,這是全市各處集體屠殺所立遇難者紀念碑縮影和集中陳列,還有大型石雕母親像、遇難者名單牆、贖罪碑、綠樹、草坪等諸多景觀,構成了生與死、悲與憤為主題的紀念性墓地的悽慘景象。
遺骨陳列有外形為棺槨狀的遺骨陳列室,這裡陳列著該館1985年建館時,從紀念館所在地的江東門“萬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難者遺骨。1998年4月以後,又從該館所在地的江東門“萬人坑”內新發掘出208具遇難者遺骨(表層土層中),這批萬人坑遺骨經過法醫學、醫學、考古學、歷史學者的嚴格鑑定,被確認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骨,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
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的紀念館展館的整體設計形狀為“和平之舟”,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船頭造型。從側面看,又像一把被折斷的軍刀;從空中看,又是一個化劍為犁的立面。展館的建築設計由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院士主持,外觀大氣肅穆,設計布局寓意深刻。紀念館前半部分寓意為“白骨為證、廢墟為碑”,後半部分體現了“人類家園、走向和平”。整個建築設計構思可以用“死亡、和平”四個字來概括。
二期工程的新館陳列以“牢記歷史、不忘過去、以史為鑑、開創未來”為指導思想,強調以史實說話。基本陳列“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得到擴展,還新增兩個小型專題展覽:“勝利一九四五”及“‘萬人坑’遇難同胞遺骸展覽”。
與一期工程展館相比,二期工程的展館的占地面積增長了3倍,達7.4萬平方米,展示的文物從100多件擴大為3000多件。新館完整保留了原館遺址和場館部分,同時向東西兩方延伸。東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頭”是陳列豐富的展廳,周邊莊嚴肅穆的廣場可容納萬人集會;中部是原館的遺址悼念區;西部大片開闊區域是樹木蔥蘢的和平公園。
展覽陳列區達到9000多平方米,很多文物都是首次面世,如新發現的南京八卦洲埋屍記錄、當時金陵女大教師程瑞芳的日記等。現在的展覽陳列區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名為《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的基本陳列,主要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二是名為《勝利1945》的專題陳列,主要展示1874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典禮及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以及華北、華南及台灣受降典禮等史料。
紀念館內還有遇難同胞遺骸遺址陳列,展示的是1985年和1998年兩次發掘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用典型、有說服力的圖片以及相關文物,簡要展示了兩次發掘和考證的全過程。
新館展陳有三個明顯的改變,一是內容上新增了南京保衛戰的內容,擴充了日軍轟炸南京的內容。二是文物及影視資料大量增加,影視資料由4部增加到100多部,特別是近幾年新發現的史料、文物等大量運用在新展覽中。三是較多地運用了富有說服力、感染力的表現形式。新展增加了當年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老兵的證詞;為4000名倖存者等歷史證人製作了個性化檔案;為當時施援的外籍人士製作了專題資料。
三期工程
三期工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及中國建築設計大師倪陽共同領銜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團隊設計,該團隊擔當了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二期工程等多個重大工程。三期工程的設計風格上與已建成的紀念館部分協調、呼應,又凸顯自己的特色。二期工程主要凸顯沉重、哀悼,而三期除了有哀悼之意外,還凸顯圓滿、勝利、浴火重生的主題。
從江東中路步行過一座小橋,便可以到達新建的三期新館。首先是一片開闊的草坪,成橢圓形,這裡就是勝利廣場。廣場面積約8000平方米,可以同時容納1萬人集會,未來一些重大的紀念活動可在此舉行。橢圓形的廣場,寓意抗日戰爭勝利,代表著圓滿。廣場又被稱為“九九廣場”,一方面是因為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的日本投降儀式在南京舉行。另一方面因為從空中俯瞰,廣場邊的兩條路徑像兩個“9”,因此得名。
廣場並不是平的,廣場的外圍被抬高,抬高的廣場下是紀念館。沿廣場兩側的坡道向上是紀念館的屋頂公園,有七八千平方米,有石凳可供參觀者休憩。站在屋頂上,可俯瞰周圍的景色。廣場加上屋頂公園是三期設計的一大特色,強調了開放式。三期的勝利廣場和屋頂公園是完全開敞式的,全天對外開放,成為周邊居民的綠色休閒空間。
沿著勝利廣場的是圍成了半圈的鐵紅色牆體,最頂端是一個類似“7”字形的標誌物,這就是“勝利之牆”。這座牆由鋼板用噴硫水的方式加快生鏽,銹到一定程度時再將溶液洗掉,將其固化。勝利之牆就像一隻抽象的鳳凰,“7”字形的標誌物是鳳凰的頭部,後面的牆體是身體和尾巴,象徵著鳳凰浴火重生,中國迎來抗戰勝利。而鐵紅色也代表著八年抗戰的血與火,抗戰勝利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這面勝利之牆一直延伸到廣場下的紀念館內。
勝利之牆後面就是勝利之路,首先下沉進入兩片高牆之中,隨著坡道逐漸上升,越來越明朗。最終走到勝利之路的制高點,這裡設定有火炬台。據悉,這裡平時有兩束燈光打入空中,而遇到重大的活動,火炬台上的“勝利之火”將熊熊燃起。
三期工程的主體色調為灰色,延續二期的色調。整體建築加上勝利廣場占地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5萬平方米。一共分為三層,展覽在負一層和一層。而建築呈現東高西低的特色,東側最高也就在12-13米。勝利之路的火炬台略高,為16米。而建築最有特色的是它四周全由灰色立柱支撐。灰色立柱與中間的橢圓廣場代表著“萬眾一心”,而建築東立面恰巧有77根立柱,象徵著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七七事變”。
在館內中心,紀念館的序廳是一個直徑為20米左右的橢圓柱體。參觀者先乘坐橫穿序廳的自動扶梯,來到負一層開始參觀。序廳內運用聲光電的效果,展示一些圖片、影像,增加參觀者的空間體驗性。
紀念館也是一座綠色建築,節能環保。運用種植屋面、透水混凝土地面、太陽能光伏發電、自然光的利用、風道拔風、中水回收等節能措施,既滿足了藝術空間效果也體現了當前節能生態環保的理念。館裡布展展覽名為“中國戰區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審判日本戰犯史實大型主題展覽”,包括抗戰勝利、受降、審判戰犯、戰後國際秩序等內容,用1000多張圖片展示了這一段歷史。除了圖片外,還有一些徵集文物,如江蘇儀徵發現的侵華日軍河用炮艇、從雲南徵集來的盟軍軍用吉普車等一批展品。
其中,為紀念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典禮70周年,此前,紀念館委託南京藝術學院創作了大型油畫作品《審判谷壽夫》。這幅作品長8米,寬3.3米,以1947年2月中國政府公開審判侵華日軍乙級戰犯谷壽夫為內容,塑造了包括中國法官、證人、社會各界民眾、日本戰犯在內的401個人物形象,表現了法庭的重要物證,如遇害同胞的頭骨遺骸、勘驗筆錄等資料。這幅油畫將在新館負一層永久展出。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每年的參觀人流量巨大,交通壓力巨大。三期工程考慮到了增加交通設施配套。在負一層就設定有大巴車站,參觀者到館參觀後,大巴車就可以停放在此,參觀結束後,參觀者可以直接坐大巴離開,非常便利。此外,還布置了一些商業配套。負二層是城市停車場,可以容納400多輛小車停放。此外,江東中路上設定了地下通道,與對面的萬達廣場步行連線。
館藏文物
主要陳列的文物有當年日軍屠殺現場照片,歷史檔案資料,中外人士當年對這次歷史慘案所寫的紀實、報導和出版的專著、圖書、報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倖存者的名冊、證言、證詞和實物;當年屠殺南京軍民的日軍軍官和士兵的日記、供詞;崇善堂、紅卍字會、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掩埋屍體的照片、統計表、臂章證詞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主犯松井石根、谷壽夫審判的照片、判決書等。電影放映廳,有200個座位,向觀眾放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文獻紀錄片。
陳列室還有約翰·馬吉的16毫米攝像機及4盤電影膠片;拉貝、京特、威爾遜等外籍證人的日記、信函、墓碑、手杖、望遠鏡等一批文物;日本老兵東史郎等人的日記、勳章等;日軍中國戰區投降典禮受降桌;李濟深、張治中等11位國民黨軍政要員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題詞和留言;侵華日軍南京司令部使用過的掛鐘、保險柜、軍旗;日軍使用的指揮刀、機槍、手雷、炮彈、毒氣彈、毒氣武器箱、皮帶、綁腿、軍裝、軍毯、鋼盔、啤酒瓶、飯盒、警報器等,日軍焚燒遇難者屍體用的汽油桶、殘害南京市民的鐵釘、搶劫財物毀壞的木箱;日軍當年發放的“良民證”、“支那事變紀念章”、1644細菌部隊使用的手術剪刀和證章,慰安所日軍題字牆、戰死在紫金山的日軍官兵碑;肖嫻、華君武、肖平等創作的一批南京大屠殺書畫作品;美國李自健創作的《南京大屠殺屠·生·佛》油畫;趙勇創作的《南京大屠殺》系列組畫;香港施稟謀創作的雞血石雕刻;軍旅詩人王久辛創作的《狂雪》長詩銅版牆;“留下歷史證人腳印”銅版路及倖存者彭玉珍、倪翠萍銅塑、呈十字架形的“標誌碑”、“倒下的300000人”抽象雕塑及銅質“和平大鐘”、“古城的災難”組合雕塑、“母親的呼喚”花崗岩圓雕、“劫難·屠殺·祭奠”三組高浮雕、“母與子”和“埋屍隊員”泥雕、“拉貝”和“馬吉”半身雕像等,共500餘件。
陳列展覽
基本陳列
部分 |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 人類的浩劫 | 主要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殺史實,以大量的珍貴歷史照片、實物和影像資料,翔實地揭露了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其陳列內容和形式在海內外獲得好評,入選第八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 |
第一部分 | 南京淪陷前的形勢 | 日本軍國主義從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初,即策劃了對中國首都南京的進攻,並把進攻上海作為進攻南京的第一步。上海淪陷後,日軍兵分三路,攻向南京。日本媒體爭相報導戰況,煽動日軍官兵的功名欲,日本國民也狂熱躁動,支持前線部隊侵占南京。日軍先後侵占蘇州、無錫、常州、江陰、鎮江、湖州、泗安、廣德、蕪湖等地,所到之處,大肆屠殺、焚燒、搶劫、姦淫,江南一帶的民眾陷入了悲慘境地。 | |
第二部分 | 日軍入侵南京與中國守軍南京保衛戰 |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告遷都重慶,同時制訂了守衛南京的計畫,任命唐生智為衛戍司令長官,投入10餘萬兵力,守衛南京。12月1日,日本參謀本部下達了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約20萬的日軍部隊展開了攻占南京的“競賽”。中國守軍在裝備差、部隊建制不全、條件艱苦的狀態下,與裝備精良的日軍展開了殊死戰鬥。12月13日,南京保衛戰失利,南京淪陷。 | |
第三部分 | 南京—人間的“活地獄” | 日軍占領南京後,即製造極端恐怖,縱兵濫殺無辜,屠殺無辜平民和俘虜兵達30萬人以上。日軍大肆姦淫婦女,在占領南京的最初一個月內,市內就發生了兩萬多起的強姦、輪姦暴行。日軍還大規模地焚燒和破壞,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築被燒毀。古都南京遭受了一場空前浩劫,宛如人間地獄。 | |
第四部分 | 國際安全區不安全 | 南京淪陷前夕,數十位外籍人士和一大批勇敢的中國人冒著生命危險留在了南京,利用其中立國國民和紅十字會委員等特殊身份,創建國際安全區和難民營,在保護難民生命財產、抗議和阻止日軍暴行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將永遠為世人所銘記。 | |
第五部分 | 對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日本戰犯審判 | 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中國人民奮起進行了14年的浴血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9日,在南京舉行中國戰區投降典禮,抗日戰爭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均對南京大屠殺案進行專案審理,確認日軍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的罪行。 |
專題陳列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專題陳列 | ||||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第五部分 |
日軍侵華暴行 | 14年的艱苦抗戰 | 勝利大受降 | 正義的審判 | 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
臨時展覽
展覽 | 時間 |
---|---|
南京展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畫像 | 2011年4月 |
銘記12.13展 | 2011年12月 |
日本青年攝影師鏡頭中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宮田幸太郎先生攝影作品展 | 2013年4月19至6月30日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畫像(配詩)展 | 2014年8月 |
苦難與抗爭——旅順大屠殺史實展 | 2015年5月 |
《在中國的韓人抗日武裝鬥爭》展覽 | 2015年10月15日至12月15日 |
場館接待
2017年5月16日,在南京訪問的捷克總統米洛什·澤曼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並敬獻花圈,澤曼總統也成為參觀該館的首位在職外國總統。
宣傳活動
- 聯合展覽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對內圍繞著基地建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外圍繞和平反戰宣傳及國際輿論鬥爭、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等,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先後引進了《納粹屠殺猶太人展》、《日軍侵華70年史實展》、《拉貝先生文獻資料展》、《東史郎日記案資料展》、《日本畫家鐮田茂男先生油畫展》、《生命的簽證》(以色列)等10個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臨時展覽。自20世紀90年代至2015年,先後赴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等30多個市(府)縣(省)、丹麥王國奧爾胡斯市,以及中國的北京、上海、武漢、福州、合肥、長春等22個城市舉辦了展覽,觀展觀眾達100多萬人次;還先後赴日本、美國、丹麥、德國、波蘭等國進行和平友好交流活動60多場。
- 教育宣傳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堅持圍繞南京大屠殺歷史史實,在市教委和部分學校的積極配合下,開展了送展下鄉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在共建教育基地的過程中,該館與全市80餘家學校和單位簽定了共建協定,配合學校和一些單位開展了入黨、入團、入隊、成人宣誓、專題會、主題現場會、祭奠等各類活動。該館還組織專家學者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先後赴北京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海大學、南京郵電學院、南京師專、解放軍理工大學、南京六中、南師附中、南京曉莊學院等大中學校,以及江蘇省政協機關、福州市級機關、下關區級機關和部分企事業單位作愛國主義教育演講及南京大屠殺專題報告數十場,對學生進行南京大屠殺史實和與日本右翼鬥爭的宣傳和教育;還為河海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專、南京曉莊學院、南京市琅琊路國小等學校,提供開門辦學的便利,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義務講解員,並為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提供資料和場所。
- 專業講解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立和形成了一批以國內外大專院校教授、社科院、檔案館、博物館研究員為主體的專家學者隊伍;建立和形成了一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見證者隊伍;建立和培養了一支以專職講解員為主體的、若干大、中、國小學生義務參與的講解員隊伍;建立和培養了一支樂於為基地建設努力奉獻的員工隊伍。
從1994年開始,每年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忌日,伴隨著江蘇省暨南京市舉辦祭奠遇難同胞儀式,該館總要對觀眾免費開放。此外,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也實行對社會免費開放。由於只是對部分時段或部分民眾實行免費,並沒有構成對該館參觀秩序和管理模式的觸動和改變。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館以來,為更好地發揮該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以及開展國際輿論鬥爭,向全世界廣泛宣傳南京大屠殺真相,回擊日本右翼勢力的反華行徑,該館始終堅持圍繞南京大屠殺歷史史實,利用不同的時機,先後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 交流活動
1、承辦“紀念東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50周年大型座談會”。
2、舉辦批判日本反動電影《自尊——命運的瞬間》座談會。
3、赴丹麥舉辦了“珍愛和平與生命——南京大屠殺期間的國際大救援”展覽。
4、引進了日本畫家鐮田茂男的“二十世紀的記憶——奧斯維辛·南京”畫展。
5、組織20多名專家學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七次赴日本參加“和平交流”活動。
6、與南京市外辦共同組織了日本《紫金草》合唱團來寧舉行座談會和演出活動。
7、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紀念魏特琳逝世60周年暨南京大屠殺國際學術研討會”。
- 會議活動
1、配合國家、省、市教委召開了“全國中小學生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大會”。
2、承辦“江蘇省暨南京市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大會”。
3、與江蘇省有線電視台合作舉辦“永不忘卻——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知識競賽大型電視晚會”。
4、承辦“日本東京TBX電視台國際衛星現場直播晚會”。
5、配合國家、省、市教委召開了“全國中華美德研討現場會”、“全國德育教育現場會”。
- 祭奠活動
1、舉辦了“金陵祭”系列活動:
(2)組織“留下歷史見證”中日萬名中學生尋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活動。
(3)舉辦《約翰·拉貝先生文獻資料展》,邀請拉貝先生外孫女烏爾蘇拉·賴因哈特揭幕。
(4)舉辦南京大屠殺書畫作品展。
(5)實施建造了“古城的災難”大型雕塑。
2、連續16年接待了日本南京植樹訪華團來館悼念活動。
3、每年12月13日,在遇難同胞紀念館悼念廣場舉辦“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悼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大型悼念活動。
4、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 新聞發布
1、舉辦“萬人坑”遺址發掘新聞發布會。
2、舉辦“榮字”1644細菌部隊人體活體試驗遺骨發掘新聞發布會。
3、與省影劇公司共同組織承辦了電影《紫日》首映式新聞發布會、影片研討會等南京首映活動。
- 其他活動
1、與南京市委宣傳部共同舉辦了“人人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二期工程建設捐贈一元錢”活動。
2、組織進行了東史郎日記案手榴彈試驗,並舉行了試驗報告書、公證書送達儀式。
3、組織聲援東史郎正義行動系列活動。
4、堅持進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見證人口碑資料的搶救活動。
5、組織進行了抗議日本右翼勢力在大阪國際和平中心召開“20世紀最大的謊言——南京大屠殺的徹底檢證集會”系列活動。
8、與南京市作家協會共同編輯出版了首部南京大屠殺題材的詩集《不屈的城牆》,並組織召開了“永恆的悼念——《不屈的城牆》詩集首發式暨詩歌朗誦會”。
9、與南京市委外宣辦、市文化局共同組織承辦了香港藝術合唱團“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大型廣場音樂會。
申報遺產
隨著對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廣泛宣傳,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國內外的影響日益擴大,很多國內外的遊客都慕名前來參觀和憑弔。他們普遍反映,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被列入世界文化保護遺產,而同樣作為二戰中世界三大慘案之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要按照世界文化保護遺產的要求來規劃和發展。全國、省、市政協委員也分別就加強該館基本建設,在全國、江蘇省和南京市政協會議上有過多次提案,均提出按世界文化保護遺產的規模來規劃與建設。該場館擴建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在積極議定之中。
所獲榮譽
榮譽 | 榮獲時間 |
---|---|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 2017年12月 |
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 2017年11月 |
2016—2017年度中國建設工程最高獎——魯班獎 | 2016年12月 |
2016年9月 | |
中央國家機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2015年7月29日 |
2013年 | |
2010—2012年度江蘇省文明單位標兵 | 2013年11月 |
首批南京市雙擁文化示範基地 | 2013年10月 |
博物館先進集體 | 2013年1月24日 |
新世紀魅力南京:十佳標誌性建築 | 2013年1月 |
南京河西新城十大精品建築 | 2012年 |
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單位 | 2012年9月 |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2010年7月 |
南京市免費開放工作先進單位 | 2010年1月 |
2007—2009年度“江蘇省文明單位標兵 | 2009年 |
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 | 2009年12月 |
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 | 2009年11月 |
2009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 2009年11月 |
第八屆(2007—200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 2009年10月 |
首批南京百家對外文化交流基地 | 2009年9月 |
全國先進學會 | 2008年 |
南京軍區空軍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基地 | 2008年7月 |
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 2008年5月 |
陳列展覽精品獎 | 2008年1月 |
2006年5月 | |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 2005年10月 |
2003—2004年度“江蘇省文明單位標兵 | 2004年 |
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 | 2004年9月 |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先進單位 | 2004年7月 |
江蘇省優秀學校德育基地 | 2000年4月 |
1999—2000年度“江蘇省文明單位 | 2000年 |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 1999年9月 |
1997—1998年江蘇省文明單位 | 1998年 |
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1997年7月 |
1997年6月 | |
江蘇省文明單位 | 1996年 |
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1996年9月 |
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 | 1996年7月 |
工會外事工作先進單位 | 1996年2月 |
1995年1月 | |
江蘇省學校德育基地 | 1994年 |
中國九十年代環境藝術設計十佳 | 1990年 |
中國八十年代十大優秀建築設計獎 | 1980年 |
場館標誌
館標也是國家公祭鼎的造型,雙耳三足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禮器,是承載犧牲、肅穆莊嚴的重器。鼎的符號意義既代表國家公祭的價值和意義,也表現了中國在世界和平紀念館中的專屬性,也是以國之名表達對和平的呼籲。這段民族傷痛是非常血腥和灰暗的,標誌施之以古銅色的色彩,表示這段歷史如鐵一樣的事實,表達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剛正不阿的精神,也代表我們對世界和平和伸張正義的呼呼。
部門設定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現為正縣級事業單位,隸屬於南京市委宣傳部,館內設立一室四部五個部門,即辦公室、資料陳列部、展覽工作部、人事財務部、技術設備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下轄“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研究分會”)掛靠該館,館裡設立黨支部。
旅遊信息
- 門票價格
免費開放
- 開放時間
開館時間:8:30-16:30
閉館時間:每周一(遇國家法定節假日正常開放)
- 交通方式
公交:
江東萬達廣場站:7路,7路區間,37路,39路,57路,82路,161路,186路,312路,Y3路,Y7路,D7路
江東門站:7路,7路區間,37路,61路,63路,161路,170路,186路,Y7路
江東門紀念館站:7路,7路區間,37路,61路
捷運:
-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