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系概況
學科創立初期,由於關注到迅速發展的信息產業(主要是
微電子和
光電子產業)迫切需要高技術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結合我校在物理和化學兩大基礎學科的優勢以及在功能材料方面研究的長期積累,明確地將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發展方向定位於功能材料,特別是信息功能材料。確定了"以材料的結構性能、精細人工合成化學與現代光電子技術相互滲透,材料的合成製備—結構性能—器件套用三位一體,發展光電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學術方向”。建立了晶體生長、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脈衝雷射沉積和團簇薄膜材料實驗室。承擔了兩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的項目,在國際上最早利用鐵電超晶格LiNbO3晶體研製成功毫瓦級小型全固化藍光雷射倍頻器和工作頻率為1GHz的超高頻聲學換能器。該成果被八五“863”專家委員會評價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性研究”。
發展成果
1995-2000年是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穩步發展的時期。承擔了三項
863計畫,兩項攀登計畫和兩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以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材料探索的源頭,圍繞幾個有重大套用前景的成果,形成了從物理效應到材料設計直至器件套用的創新體系,獲得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原創性的器件、材料和技術。如研製成功鐵電超晶格寬頻超高頻聲學器件,被“863”專家組評價為“出色的工作,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與美國摩托羅拉公司開始了長期合作研究;研製成功多功能全氧化物異質結構材料和器件;首次提出並研製成功“離子型聲子晶體”,將經典的離子晶體的紅外光學(頻率為THz)性質推廣到微波(頻率為GHz)波段,開拓了發展微波段光電子材料和器件的新方向,被2000年《中國科技發展報告》列為1999年度中國科學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科技部)和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之一(教育部)。在材料的製備合成方面,發展了原位低壓電場誘導取向生長技術、雷射晶化和刻蝕微加工技術、鐵電疇人工調製製備技術等。這些創新成果已申請了專利8項(其中4項已獲授權)。與此同時還發表了
SCI論文230篇(其中2篇發表在Science上),為擴大我國材料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做出了貢獻。2000年,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獲得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點。
2001-2006年,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本學科受到了985和211工程建設的大力支持,學校投資近2200萬元,建立了“材料製備平台”、“材料表征和評價中心”、 “納米微加工平台”和“材料設計平台”;成立了“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2003年,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獲得材料學博士點。2005年,材料物理與化學學科成為江蘇省重點學科,進入江蘇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其間,主要承擔了國家863計畫6項,973計畫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9項,與Motorola、Rohm & Haas等知名公司開展了國際合作研究,承擔了江蘇地方政府、企業的課題,科研經費總計3900多萬元。
在教學方面,出版的《
材料科學導論》及其教學實踐獲得2004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本學科是“2001-2005教育部高等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主持修訂了本科生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共培養了碩士100多 名,博士40多 名,其中,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一次,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二次,江蘇省優秀碩士論文三次。獲得第五屆大學生“挑戰杯”銀獎。
2001-2006年,本學科在光電功能材料、能源和環境材料、納米結構製備和性能等前沿科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與物理系合作,因《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與套用》方面的工作,獲得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因《幾種鐵電薄膜和配套氧化物電極材料的研究》獲得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同時還獲得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在Phys. Rev. Lett., Nano Lett.等高水平雜誌 發表SCI論510 余篇,獲得中國發明專利18 項。受到了師昌緒先生、柯俊先生、嚴東升先生等國內材料界前輩及同行的高度評價。
經過十幾年的飛速發展,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在“以工為目標,以理為基礎,理工融合,發展高技術新材料”的學科發展道路上,在科學研究、學術梯隊建設、人才培養、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7年,南京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陳延峰教授主持的“在聲子晶體中實現聲波的雙負折射效應”的工作,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獲得“2007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一。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現有教師三十餘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長江學者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4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海外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超過95%。本學科已經形成了來自物理、化學、電子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多個學科、以中青年為主體的研究隊伍,教師大多具有在國內外著名研究機構學習進修的經歷,形成了光電功能材料、光催化環境淨化和再生能源材料、納米結構與器件以及材料微結構設計與計算等研究團隊,其中,光電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群體獲得了“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研究發展計畫”的資助,形成了一支多學科交叉、銳意進取創新的教學科研隊伍。
本系現有“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2個博士點,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本著穩步發展的思想,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現有本科生近400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近100人。近年來本科每年招生人數已超過百餘人。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正在成為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中功能材料方面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
本學科在承擔國家重大、重要科研項目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展。目前在研科研項目國家863計畫5項,973計畫2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項,省部級企業項目19項,科研經費總計2600多萬元。
科研領域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將繼續沿著“以工為方向,以理為基礎,理工融合”的道路發展,在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實用的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的目標指引下,著重建設和發展以下幾個研究方向:
1、人工帶隙材料與器件:研究人工帶隙材料中聲波的傳播與激發過程,電磁波與超晶格振動耦合的物理效應,為新型聲電子和光電子器件的研製奠定基礎,並逐步向套用和產業轉移;
2、信息功能薄膜材料與器件:介電材料、相變記憶材料等新型功能薄膜與傳統微電子器件集成是支撐積體電路按摩爾定律繼續發展和創製新型器件的重要途徑,針對國家中長期極大規模積體電路持續發展所急需的關鍵介電材料,開展適用於45和32納米節點以下技術所需的材料的基礎研究;
3、光纖材料與器件技術:光纖材料和器件是本學科近幾年發展出的新興研究方向,目標針對實用化的光纖器件,將有特色的聲學超晶格材料與光纖器件結合,可望使光纖聲光器件產生原創性的跨越;
4、納米材料,以“納米加工、分析和評價中心”的建設為龍頭,開展納米材料與器件的研究,並建立面向微電子、光電子高技術產業的分析和評價中心;
5、能源材料,引進人才,發展能源材料和電池工程的研究的方向,努力創辦生產Li離子動力電池的高技術公司;
6、材料設計,結合南大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和理論化學的基礎,發展材料的微結構設計和原子分子設計方向;
7、生物醫用材料,開展納米材料的生物學效應及其在藥物、醫學檢測和治療方面的套用,開展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設計與製備及其性能研究。目標是將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建成我國功能材料發展套用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為我國和江蘇省的新材料產業的開拓和技術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