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縣(南丹)

南丹縣

南丹一般指本詞條

南丹縣位於廣西西北部,雲貴高原南麓。地處東經107°1′至55′、北緯24°42′至25°37′之間,北回歸線以北,屬世界時區的東7區,比台北時間偏西一時區,地方時比北京區遲1小時。東與環江縣隔河相望,南、東南面與金城江區接壤,西南面與東蘭相連,西臨天峨縣,北、西北、東北3面分別與貴州省黔南州的羅甸、平塘、獨山、荔波4縣交界。縣境整個地形狹長,東西最大橫距7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06公里,全縣總面積為3916.62平方公里。

2006、2007年南丹連續兩年獲得“廣西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南丹是廣西烤菸生產基地 ,中國錫鋅生產基地,“中國長角辣椒之鄉”,“中國瑤雞之鄉”。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丹縣
  • 外文名稱:nanda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級
  • 所屬地區:中國廣西河池
  • 下轄地區:城關、車河等
  • 政府駐地:城關鎮
  • 電話區號:0778
  • 郵政區碼:547200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
  • 面積:3916平方公里
  • 人口:27.6萬
  • 方言:壯語、桂柳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南丹站
  • 車牌代碼:桂M
  • 特產:長角辣椒、六龍茶、丹泉酒
  • 行政代碼:451221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交通運輸,經濟發展,農業,工業,社會事業,教育,衛生,風景名勝,南丹甘河瑤寨,白褲瑤生態博物館,古榕鴛鴦橋,馬嶺神龍壁,南丹溫泉,民俗,特產,南丹瑤雞,巴平米,黃臘李,羊角皺椒,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南丹縣縣名始見於宋元豐(1085年)前,以出產硃砂(又稱丹砂)向朝廷進貢,又地處南方故稱南丹。
南丹西北部(今月里、六寨、里湖一帶)古為夜郎國屬地。
漢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縣地稱蠻地,屬牂牁郡毋斂縣地。
三國,屬蜀國益州牂牁郡毋斂縣地域。
晉朝,仍沿襲漢制。
南朝,宋、齊時期(420—502年),今縣地仍屬毋斂縣地。梁、陳(502—589年)時期,廢毋斂縣,今縣地屬馬平郡管轄。
隋朝,南丹沿稱蠻地,屬黔安郡。
唐朝,為羈縻極邊之地,在境置羈縻鸞州(今月里、巴峨一帶)、羈縻延州(今巴平、六寨一帶)、羈縻明州(今縣城附近)、羈縻福州(今大廠、高峰一帶)、羈縻那州(今吾隘鄉那地村南二里那周屯),屬黔州都督府。
五代十國,改屬宜州。
宋朝,開寶七年(974年)七月,壯族土酋莫洪曣納土歸宋,廢羈縻明州,改稱南丹州。元豐三年(1080年),南丹土官莫世忍向朝廷進貢,朝廷另賜新印“南丹州印”。崇寧初年(1102年)(今那地)壯族土酋羅世念納土歸宋,崇寧五年(1106年)建羈縻地州。大觀元年(1107年)改南丹州為觀州(州址在今高峰街);同時,置羈縻孚州(今昌里一帶),統歸仁等縣,治所歸仁縣;置羈縻允州(今星店、大平一帶,宋末改稱永州);廢羈縻延州。大觀四年(1110年),羈縻孚州廢,歸仁縣、孚州改稱靖南寨,隸觀州。政和七年(1117年)廢靖寨,恢復孚州、歸仁縣。宣和三年(1121年)重廢孚州及歸仁縣,復置靖南寨。紹興四年(1134年)廢觀州,恢復南丹州,廢靖南寨。宋代南丹州屬慶遠府轄,羈縻那州、地州為廣南西路直屬。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8年)南丹土官莫大秀奉表內附,南丹州改稱南丹安撫司。大德元年,南丹安撫司與慶遠路同省之,設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羈縻鸞州改稱鸞州長官司,羈縻永州改稱永州長官司,羈縻福州改稱福州長官司,另置延州長官司。那州、地州沿襲,直屬湖南道思州軍民安撫司。
南丹縣南丹縣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南丹土官莫天護納土歸明,那州、地州合併為那地州,羅黃貌為土司,直屬慶遠府。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並延州、鸞州、福州、永州人南丹州,屬慶遠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廢南丹州設南丹衛,有官佐吏目302人,旗軍10617人。永樂二年(1404年)南丹衛遷往賓州(今賓陽縣)。正統十年(1445年)恢復南丹州,南丹衛仍作為軍事機構保留。萬曆八年(1580年)南丹衛從賓陽遷上林縣三里營。
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南丹州改稱南丹土州,歸河池州承審。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土歸流,實行彈壓制。清代那地州改稱那地土州,隸慶遠府。
民國元年(1912年),南丹土州隸慶遠府,那地土州歸東蘭縣承審。2年,南丹土州改隸柳江道。7年,廢南丹土州建南丹縣。19年南丹屬宜山民團區。20年那地土州劃歸南丹縣。21年南丹改屬柳州民團區。25年11月,南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29年屬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31年改屬第二區;37年改屬第十區。
1950年1月14日南丹解放,屬宜山專區。
1958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宜山專區更名柳州專區,南丹隨屬之。
1965年5月,南丹縣屬新成立的河池專區
1969年屬河池地區。
2002年6月18日開始屬河池市未變。
1999年12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吾隘鄉改為鎮建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調整後,南丹縣轄8個鎮、5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
2001年3月1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南丹縣城關鎮和小場鎮合併組建新的城關鎮。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撤銷巴定鄉,整建制併入六寨鎮,六寨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後,全縣轄7個鎮、4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城關鎮、大廠鎮、車河鎮、芒場鎮、六寨鎮、月里鎮、吾隘鎮、羅富鄉、中堡苗族鄉、八圩瑤族鄉、里湖瑤族鄉。
2016年4月6日,南丹縣羅富撤鄉建鎮。羅富撤鄉建鎮後,南丹縣將由原來的7鎮4鄉變為8鎮3鄉。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南丹縣轄城關鎮、芒場鎮、六寨鎮、月里鎮、車河鎮、大廠鎮、吾隘鎮、羅富鎮、八圩瑤族鄉、里湖瑤族鄉、中堡苗族鄉,共8鎮3鄉151村(社區)。
城關鎮 轄:城南、城北、蓮城、銅江、拉所、小場、車馬、拉要8個社區;四山、茅坪、蓮花、火幕、鴛鴦橋、拉易、恩村、關上、大平、挽白、更垌、中坪12個行政村。
南丹縣地圖南丹縣地圖
大廠鎮 轄:銅坑、長坡、巴力、銅車江4個社區;官山、翁樂、楊州、南胃、龍更、龍藏、大廠7個行政村。
車河鎮 轄:車河、拉么2個社區;車河、八步、坡前、拉么、堂漢、駱馬、大平7個行政村。
芒場鎮 轄:芒場社區;拉麻、磨岩、堯林、坡鸞、蠻降、拉希、拉臘、拉者、巴平、幕麻、者麻、蠻壩12個行政村。
六寨鎮 轄:六寨社區;者遠、甲棉、龍馬、銀寨、壯里、雅隴、麻陽、弄撒、播細、拉堡、松柏、化里12個行政村。
月里鎮 轄:月里社區;上稿、巴峨、播鬧、化良、擺者、納弄、立外、納塘、牙林9個行政村。
吾隘鎮 轄:江河社區;吾隘、塘謀、獨田、納定、思河、凡里、昌里、那地、納彎、德竹、古蘭、同貢12個行政村。
羅富鎮 轄:羅富社區;玉蘭、六內、坡旁、塘丁、雍里、納老、打更、巴良、板勞、羅更、央哨、黃黑、黃江、杏村、灣村、龍臘、羅屯17個行政村。
巴定鄉 轄:巴定社區;蠻卷、陋里、才懷、龍腰、幫里5個行政村。
中堡苗族鄉 轄:中堡社區;九立、懂托、拉納、大水井、東井5個行政村。
八圩瑤族鄉 轄:八圩社區;拉友、七圩、砂廠、下坪、立坳、漢度、朝房、文家、利樂、甲坪、老圩場、瑤寨、塘浪、關西、吧哈15個行政村。
里湖瑤族鄉 轄:里湖社區;瑤里、懷裡、紀蘭、岜地、紀杏、甲木、八雅、貴江、仁廣、紀後、懂甲、化果12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氣候

南丹縣內氣候多樣,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明顯,具有高原山區的氣候特點和變化規律。其特點是氣溫低、雨量多、光照少、南北氣候差異很大,乾旱、冰雹、低溫、霜凍等災害性天氣出現頻繁,局部地區風、澇災害也常有出現。總的說是冬寒冷、夏溫熱,春秋涼爽(春暖遲、秋冷早),霜期較短。
南丹縣

水文

南丹縣境山高水高,不少河流穿行於岩溶發育地帶的溶洞之中,忽出忽入,時隱時現,明河與伏流緊緊相連,反覆變換,這是縣內水文特點之一。不少明河地段,坡降陡,落差大;一些地段,岩坎高,水流急,明河、暗河中都有不少瀑布,這是縣內水文特點之二。大氣降水較多(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但在岩溶發育地區,裂隙滲漏嚴重,春夏季節的晴和天氣,地表水不斷向上蒸發和向下滲漏,很快形成乾旱,而大雨或暴雨到來時,暗河水滿,溢出地面,無處流淌,滯塞於低洼谷地中,此時則出現不少短暫(4~6日)的山間小湖。這種“十日無雨到處乾,一場大雨到處淹”是縣內水文特點之三。南丹縣水面面積5.26萬畝,占總面積的0.9%。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南丹縣總面積3916平方公里, 折合587.4萬畝。1990年底統計,其中農業用地面積30.4萬畝,占總面積5.17%;林業用地174.58萬畝,占總面積29.72%;牧業用地70.00萬畝,占總面積11.91%; 河流、 湖面占地5.26萬畝,占總面積0.895%;城鎮、工礦住宅、交通用地28.90萬畝, 占總面積4.92%;石山面積95.39萬畝,占總面積的16.24%;荒山面積182.87萬畝,占總面積31.13%。

礦產資源

南丹縣境礦產資源豐富,已勘探出銀、銅、鐵、錫、鉬、鉛、鋅、汞、銻、鋁、鈾、鉍、銦、鎘、鈷、砷、硫、磷、鎢、煤、瑩石、水晶、重晶石、石灰石、雲母等礦種,其中錫精礦金屬蘊藏量為116萬噸,鉛鋅精礦金屬量為14.4319萬噸,銻金屬量為10萬噸,鋁金屬量為6.46萬噸,硫儲量61萬噸,銅12.45噸,金0.56噸,煤4119。4萬噸,汞0.2251噸、銀200噸。南丹被譽為“有色金屬之鄉”、“中國的錫都”、“礦物學家的天堂”。

植物資源

縣境地處南亞熱帶北緣與中亞熱帶東、西區內,為桂西北山地丘陵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域,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桂北山地丘陵植被片。1990年南丹縣有森林100.65萬畝(含人工林),覆蓋率17.13%,蓄積量330.94萬立方米,境內既有大量的中亞熱帶林木分布,又有南亞熱帶林木生長,也有溫帶林木共生,原生森林植被有樟科、殼斗科、槭樹科、山茶科等40多科500多種。

人口民族

人口

遠古時代,南丹縣內已有土著民族——壯族居住。從宋朝初年(公元960年) 開始,瑤族、水族、苗族、漢族等民族相繼從湖南、貴州、山東、江西、廣東等省遷入。元末(1367年),縣 境總人口50253人,之後由於戰亂,人口銳減,至民國16年(1927年),總人口僅為28992人。此後人口有所回升,民國22年(1933年)總人口 66025人。爾後,由於疾病為害,人口增長緩 慢,民國33年(1944年)人口增至76024人,11年間僅增9999人。
解放後,縣內人口發展呈現三個基本特點,一是人日急劇增加,二是人口的壽命在延長, 三是人口的文化素質在提高,其中人口數的增加最為突出。1953年南丹縣人日106128人,1990年南丹縣人口265348人,37年間增加159220人。為了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自1979年起開始實行計畫生育。 經過近10餘年的努力,從 1983年起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1982年出生率為34.1‰,1986年出生率降為 16.22‰,1990年出生率再降至14.5‰。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南丹縣總人口29142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關鎮53057、大廠鎮27932、車河鎮16553、芒場鎮27205、六寨鎮42935、月里鎮24024、吾隘鎮17341、羅富鄉27407、中堡鄉7661、八圩鄉25166、里湖鄉22140。

民族

居有壯、漢、瑤、苗、毛南、水、仫佬等23個民族。

交通運輸

縣境崇山峻岭,道路崎嶇,歷史上交通閉塞,經濟發展緩慢。直至民國23年前,南丹縣還沒有1條公路。從縣到省城,通道是北宋初期遺留下來的寬約5尺、由州間驛道連成的,從貴州經南丹通往宜山的宜州道。縣際交通因山連嶺接,越嶺路段多為直上直下、幅窄坡陡的寬約3尺的古道。鄉與鄉、村與村之間多是一些經過長時期的人踩、馬踏、水沖而自然形成的羊腸小道。交通條件差,運輸工具很落後,陸路運輸只有靠肩挑、背簍、馬馱。水路以木排、竹筏、木船運輸。
民國22年(1933年),新桂系主政廣西時期,開始修築丹池公路。23年,為開採大廠礦區的有色金屬, 繼而修建車廠支路。27年又出於軍事和政治需要,修建車田公路。28年9月,為抗戰和搶運大西南軍用物資的需要, 興工修築黔桂鐵路,32年3月通車經過縣境至貴州都勻。
民國33年8月,日軍侵桂,國民黨軍事當局為阻止日軍長驅直入,遏制其機械化部隊的橫行,下令將所有的公路和鐵路破壞殆盡。34年5月,日軍從廣西撤退,國軍尾隨追擊,又耗巨資和大量勞力,對公路和鐵路進行緊急搶修。1949年,國民黨軍在潰逃時,又大肆破壞丹池公路多處橋樑,全線不能通車。解放後經過搶修或重建,才恢復交通。
解放後,縣內交通事業發展迅速,從1956年起相繼修建丹峨幹線公路1條,過境42公里;地方支線公路15條,全長269公里;鄉村公路28條,272.7公里;各廠、礦、場、處自建專用公路35條,150.4公里;東西環城路2條,4.47公里。加上解放前修建的丹池、車田等公路,至1990年共有公路85條,總長853.57公里,其中油路117.75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21.8公里,100%的鄉鎮和80.8%的行政村通汽車,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城鄉聯結的公路網路。
解放後至60年代主要是人力和畜力運輸;70年代初推行短途機械運輸。1980年後,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貫徹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南丹縣運輸業在結構上發生了變化,由單一的國營運輸企業發展到國營、集體、個體一起搞運輸,車輛迅猛發展,1985年南丹縣擁有大客車34輛, 貨車415輛, 其他機動車153輛, 拖拉機531台。客運量133.18萬人次;貨運量44.75萬噸。1990年南丹縣擁有大客車75輛,貨車839輛,其他車267輛,機車746輛,拖拉機708台。 客車營運線路發展到30條 (縣內、 縣外各15條) , 客運量132.6萬人次,周轉量4416.24萬人公里;貨運量80.36萬噸,周轉量2064.65萬噸公里。
南丹位於西南公路210國道和黔桂鐵路交叉點上,西南出海大通道成都——重慶——貴陽——南寧——柳州——北海二級公路貫城而過;國家重點工程龍灘電站的前期工程南丹——天峨二級公路也已建成。

經濟發展

南丹縣2006、2007年連續兩年獲得“廣西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2010年,南丹南丹縣生產總值64.63億元,同比增長23%;財政收入8.2168億元,創歷史最好成績,同比增長2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4億元,同比增長25%。生產總值2010年比2005年翻1.44番,工業總產值翻2.12番,工業增加值翻2.1番,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翻2.53番。2010年,三次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22.1:45.8:32.1調整到12∶62∶26,工業比例上升16.2個百分點;五年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59億元,年均增速37%,是“十五”的4.6倍。
2011年,南丹南丹縣完成財政收入10.0166億元,同比增長21.9%。南丹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6.08億元,現價同比增長17.78%,可比價同比增長7%。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為10:68:22,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GDP)838661萬元,比上年下降2.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2228萬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350187萬元,下降6%;第三產業增加值376246萬元,增長6 %。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3:42:45,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速的拉力分別為0.25、-4.01和1.3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227元。

農業

土地資源比較豐富。總面積587.4萬畝,但可耕面積少。1990年南丹縣耕地面積24.31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4.1%,農業人均1.15畝。耕地中早地10.398萬畝,占耕地總面積42.8%;水田13.9187萬畝,占57.2%,其中旱澇保收田5.63萬畝;占水田總面積41%。
南丹縣六寨自然風景區南丹縣六寨自然風景區
1950年1月14日南丹和平解放。土改後由互助組發展到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經濟合作社變私有制為公有制,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合作經濟。充分依靠集體的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造田造地,南丹縣旱澇保收面積由1950年的2.82萬畝上升至5.63萬畝。農業科學事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業部門設有專業技術站21個,科技人員74人,其中高級農藝師5人,農藝師16人,助理農藝師20人,技術人員20人,未定職的技術人員13人,並培訓了一批農民技術員,成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骨幹,有利於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科學種田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由過去稀插(栽)改為合理密植,適時播種,積極推廣良種、水稻由高稈到矮稈到雜交水稻,小麥由老品種到高產良種;玉米從鐵苞谷到雜交玉米;油菜從本地小油菜到雜交油菜。施肥由單一施肥到配方施肥。耕作制度由粗耕粗種改為精耕細作。稻田由一熟制改兩熟制三熟制。旱地推行輪作由一熟變二熟三熟。加強植物保護工作,防治上從土法防治到規範化防治。農業機械具有了較大的發展。從牛耕到使用拖拉機、由水車到水泵電泵,初步實現了半機械化、機械化。由於農業技術裝備的提高,大大提高了效率,使南丹農業生產得到了較快發展。1990年農業總產值達6181萬元,比1950年增長14.3倍;糧食總產7528.3萬公斤,比1950年增長3.27倍。
2010年農業基礎地位得到不斷鞏固,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速5.8%,比“十五”加快3個百分點。
2013年1月至9月,南丹縣實現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421元,落實糧食直補政策補貼資金1771.09萬元,完成超級稻種植8.3萬畝,單交玉米種植9.22萬畝;落實農資綜合政策補貼資金1771.09萬元,推廣三避 、 三免技術16.9萬畝,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45.72萬畝次,推廣農作物間套種6.32萬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49.7萬畝次。

工業

南丹縣內除礦業外其它工業發展較晚,解放初期,僅有為數不多的釀酒、紡織、小五金、小農具個體工場作坊手工業。1956年,南丹縣所有手工業者組成7個行業生產合作社;縣辦企業有釀酒廠、電廠、城關供水站、農具廠等,當年工業產值2.03萬元。
1962年南丹縣工業總產值98.30萬元。1968年,縣屬地方國營企業6個,職工343人,固定資產原值78.79萬元,工業總產值51.54萬元,稅收8.82萬元,虧損15.75萬元。70年代初期,縣內重建一批國營企業,對原有企業進行調整充實和加強管理,很快就得到恢復和發展,產值及經濟效益不斷提高,1976年工業總產值767.69萬元。同時二輕及鄉鎮工業也得到壯大和發展,同年,二輕工業職工217人,產值為105.2萬元;鄉鎮工業產值為172萬元。1979年,地方國營工業產值723.7萬元,二輕工業產值137.9萬元,鄉鎮工業產值200.2萬元。
1990年南丹南丹縣已擁有採選冶工業、機械、建材、森工、電力、釀酒、食品、印刷、化肥、造紙等100多個國營、集體和鄉鎮企業,在國家緊縮銀根、市場疲軟的景況下,南丹縣工業總產值仍達5099.57萬元,其中地方國營企業總產值2573.9萬元,二輕企業396.57萬元,鄉鎮企業1009.1萬元(不含龍泉選礦廠1500萬元),村辦企業1120萬元,實現總利稅774萬元。
南丹工業初具規模,已形成有色金屬、建材、機械、化工、食品、造紙等12類工業體系,有色金屬的採選冶自成體系,已具有7000噸/日選礦能力的錫、銻、鋅綜合選礦能力,具備年產1萬噸的錫冶煉、年產2萬噸的銻冶煉、年產1萬噸的鉛冶煉、年產1萬噸的鋅冶煉能力,錫鋅產量居中國第一,是中國最大的錫鋅生產基地。
2010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112.21億元,同比增長84.1%。

社會事業

教育

解放後,人民政府重視教育事業,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經費相繼逐年增加。 按照黨的民族政策,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經費多於一般地區。經過剿匪鬥爭的勝利,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後,農業生產發展較快,人民生活安定,並逐步提高,為貧下中農子女入學讀書 創造了條件。1952年底,南丹縣有中學1所,國小135所,教職工257人,學生8301人。成人教 育也有所發展, 大部分村、街都開辦了工農夜學班。1958年,在“大躍進”運動中,南丹縣 “大辦教育”,中國小校數及學生數大幅度增加,中學由原來的3所增加到15所,學生由636 人增加到1503人; 國小由146所增加到262所,學生由11459人增加到15878人,教師增到604 人(其中民辦教師由3人增加到171人)。但由於強調師生參加“大辦鋼鐵”以及農業生產勞動, 教學時間大量減少,教育質量下降。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以後, 教學秩序逐步恢復正常,教學質量有所回升。1965年貫徹實行公辦、民辦並進的“兩條腿走 路”和勤儉辦學方針,試行半工半讀、半農半讀制度,耕讀、民辦國小和農業中學劇增。
1978年學校開始撥亂反正,各種行之有效 的規章制度得以恢復,教學秩序日趨正常。同年,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和 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及《中學生守則》、《小學生守則》, 到1982年改變公社辦高中、生產大隊辦國中等不切實際的做法,恢復成績考核及升留級、獎懲等各種規章制度,使南丹縣教育沿著正確的軌道穩步發展。
1983年以來,人民政府更加注重辦學條件的改善,有計畫有步驟地拆舊蓋新,至1986年 通過撥款和多渠道集資390多萬元(其中幹部、民眾集資25萬元),先後新建鋼筋水泥教學樓 27幢, 宿舍樓6幢,修理危房290多處。1988年3月,區人民政府發出《關於抓緊搶修中國小 危房的緊急通知》以後,縣委和政府又連續召開各種會議向南丹縣發出集資搶修中國小危房的 號召。在縣領導的帶動下,一場民眾性的捐資活動迅速在城鄉鋪開,按照“三個一點”的原 則, 不到3年時間共籌集到349萬多元, 至1989年元月基本完成了搶修中國小危房的任務,1990年底,南丹縣共建新鋼筋混凝土結構教學樓174棟,磚瓦結構122棟,片石牆結構79棟,土 牆瓦結構372棟,結束了用廟房、倉庫作教室的歷史,經河池地區行署驗收,被評為“搶修 中國小校危房先進縣”,授予“人民辦教育的壯舉”錦旗一面,獎金12萬元。
1990年,南丹縣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學1所,普通高中1所,初級中學29所,在校 中學生9139人; 國小校134所,教學點345個,在校學生38994人。南丹縣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 為96.8%,鞏固率為98.8%,畢業率為98.1%,普及率為94.7%。此外,掃盲教育也在持續 進行,1989年又在南丹縣範圍內開展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村村寨寨開辦掃盲班,13校 兼夜校,一師兼兩師,對縣境40歲以下文盲、半文盲進行了1500個單字過關教學。1990年底, 有城關鎮、大廠鎮、車河鎮、小場鄉、羅富鄉、芒場鄉、巴定鄉分別通過縣掃盲驗收,南丹縣 文盲率降至11.24%,在全區成人教育表彰會上被評為“國際掃盲年掃盲先進縣”。解放後教育支出連年遞增;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投入占南丹縣財政收入的比例,最低年占28.12%(1990年),最高年占44.83%(1985年),一般年占34%左右。
2011年,南丹縣教育事業十項重點工程和教育體制十項改革試點工作全面推進,學校布局調整、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營養改善工程加快實施,職教三年攻堅和“兩基”復檢工作通過自治區驗收。

衛生

解放前,南丹縣交通閉塞,衛生落後,疾病叢生。天花、霍亂、瘧疾、傷寒、麻疹、痢疾等傳染病和絲蟲病、地方性甲狀腺腫等地方病連年流行,疾病死亡率高,人民體質羸弱, 影響生產的發展。民國25年(1936年)春,南丹縣醫藥業有了初步發展,除有1所公辦衛生院外, 還有6家私營藥店和診所, 但醫療設備陳舊簡陋,農村仍是缺醫少藥,人民生命和健康得不 到保障。
解放後,百業俱興,醫藥衛生事業不斷發展,衛生技術隊伍逐步壯大,醫療設備增加,醫療技術水平有了提高;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逐步形成,地方財政每年給衛生事業撥 出大量資金,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為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國家還調撥了大量 生物製品,發動南丹縣醫務人員和農村醫生普種牛痘,開展各項預防接種和預防服藥工作,收 到顯著的社會效益。霍亂從1950年起,天花從1953年起,在縣內已經絕跡;地甲病(泡頸病) 於1984年經上級驗收已基本消滅;絲蟲病於1985年11月已取得基本消滅的基礎上,進一步加 強後期管理。1988年11月,經上級組織考核驗收,已認定南丹縣消滅了絲蟲病;瘧疾病於 1990年11月22日經上級考核驗收,年發病率已控制在萬分之一以內。達到衛生部規定消滅瘧 疾病的標準。麻風病得到普查普治,其他傳染病已得到控制,發病率在逐年下降。婦幼保健 工作也取得較好成績,新法接生率已達72.6%以上,新生兒和孕產婦死亡率顯著下降;婦女 病和兒童病得到普查和治療。
醫療衛生機構, 解放初期僅有1個簡陋的衛生院,現已發展有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站、縣衛生防疫站、縣皮膚病防治院和13所鄉(鎮)衛生院、9所公辦村級衛生所 以及26所區、地、縣廠、礦、場、校醫療衛生單位,衛生技術人員852人(含區、地、縣廠、礦、場、校455人) 人,病床623張 (含廠、礦、場303張) ;按南丹縣人口平均,解放初期每 25415人有1名醫藥衛生人員,1990年為每306.4人有1名醫藥衛生人員; 病床解放初期每 14523人有1張,1990年為每419人有1張。縣人民醫院實行內、外、婦、兒、傳染病分科。外 科手術已能進行難度較大的顱腦手術,治療許多疑難病症,醫療衛生科研事業也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2010年南丹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新農合參合率達92.65%,高於全區平均水平。計生科技服務QC小組被評為廣西人口和計畫生育系統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南丹縣被評為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系統先進集體。

風景名勝

南丹境內有紅水河、清水河、納立河等多條河流。南丹的山水洞石眾多,有跨江越河、手臂相交的鴛鴦橋;有億萬年前就已形成的馬嶺神龍壁;有里湖地下河網;有山山相通、洞洞相連的恩村溶洞群;有於明代正德年間(1615年)散落在瑤山的來客——鐵隕石。

南丹甘河瑤寨

甘河瑤寨位於廣西河池市南丹縣城東部里湖瑤族鄉境內,距首府南寧市317千米,距貴州省荔波縣大小七孔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3千米,南丹至荔波四級油路可直接通達。甘河瑤寨景區包括甘河瑤寨、地下大峽谷、涼風洞表演場三個部分。甘河瑤寨的白褲瑤族是瑤族眾多支系中的一個分支,因男子著過膝緊鎖的白褲而得名,人口近3萬 。千百年來,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和社會實踐中,白褲瑤民創造了具有鮮明特色、極具民族性和獨特審美觀的民族文化。如銅鼓文化、婚喪文化、陀螺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及寨居文化等,是南丹民俗文化中最獨特、最突出和最具魅力的。
南丹甘河瑤寨南丹甘河瑤寨

白褲瑤生態博物館

南丹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館址設在南丹縣裡湖瑤族鄉懷裡村。它由展示中心和文化保護區組成,展示中心設在懷裡村蠻降和化橋屯之間的山坡上,占地6畝 ,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保護區包括懷裡村的蠻降、化圖、化橋三個自然屯。當地屬岩溶峰叢地貌,海拔800多米,村寨依山而建 。一條百年古道將相鄰的三個村寨相互聯結。 2004年11月26日,南丹生態博物館建成開館,同時它也是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工作站之一。

古榕鴛鴦橋

古榕鴛鴦橋,位於丹峨二級公路旁,距縣城18公里,類似古榕鴛鴦橋的眾多植物類,若在平地上牽成各種形式的橋,都是自然的相交現象。南丹古榕鴛鴦橋,跨江越河的連體根莖有四根,好一對戀人化身。

馬嶺神龍壁

“馬嶺神龍壁”位於丹峨二級公路的四山村班老屯旁,距縣城12公里,這裡有神龍顯壁、空谷回音等美景。

南丹溫泉

南丹溫泉位於縣城南面12公里處,70年代初探礦發現,流量達90噸/小時,水質清澈透明、軟滑柔柔順,恆溫53度,含有硫、錮、鐵、銅、鍶等對人體有益元素,具有潤膚保健作用,對風濕病、皮膚病等多種疾病均有療效功能。南丹溫泉,以“源泉於自然的休閒空間”為理念,區劃分為:貴賓區、特色浴身區、大眾迎賓區、快活林食府等,其間還設計有溫泉大泳池、家庭綠地、瑤家百草池、人參浴池、古方藥池、洞穴溫泉和地熱板等多種健身浴池。
南丹溫泉南丹溫泉

民俗

南丹各民族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瑤族的服飾簡潔明快,古風依然。苗族的衣著樸實而華麗,集厚(百褶)重(九斤)長(三丈)於一身,她們的髮式高雅,最顯個性。壯錦最能反映壯族婦女的智慧和才華,壯族的山歌含蓄而迷人,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廣西南丹縣裡湖、八圩瑤寨與接壤的貴州荔波縣朝陽瑤鄉一帶,譽稱“中國白褲瑤之鄉”。白褲瑤是瑤族大家庭中的一個特殊支系,約有3萬多人口。憨厚、樸實、勤勞、勇敢的白褲瑤山民,在長期求生存的實踐中發展成為一個聞名遐邇的山地民族,創造了婚俗、葬禮、服飾等各種濃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倍受世人關注。以其獨特的服飾,自成一體。
男人服飾最獨特之處“白褲”,褲長僅過膝,用藍布條鎖口,正面褲腳上繡有五條紅線繡織的紅邊,中間長兩邊逐漸短,形似五指。衣服對襟,圓領背開一小叉,有的襟底鑲花邊。包白頭巾,裹裏白外黑綁帶而得名。白褲瑤婦女四季均穿齊膝百褶裙,裙邊繡紅線,裙面為蠟染的淡紅色環形圖案。女上身穿掛衣,胸前和背後兩塊家機黑布,上面用彩色線繡成各種各樣的圖案,一尺多見,同印狀形(傳說是皇帝御賜官印),兩肩各用10厘米長的黑布相連,無領無袖,腋下無扣。“及膝白褲,背繡大印”,是白褲瑤服飾的概括。還有背簍代擔挑的生產運輸工具的習俗,也很引人注目。
白褲瑤白褲瑤
白褲瑤住境峰巒疊嶂,岩溶峰峒縱橫交錯,大小天坑及粘膏樹神秘怪異,道路蜿蜒曲折,崎嶇險峻,用背簍背東西,比肩挑擔子安全、省力。故此,竹背簍成為白褲瑤的重要的運輸工具。同時,當你步入白褲瑤鄉,貌似碉堡的糧倉均建在村邊。瑤家的糧食收藏不放在居家,而藏放在村外邊的糧倉。由此可見當地民風淳樸。
白褲瑤居住在高山缺水,換洗的衣服積集幾天才到山下里湖或樟江河去洗曬。在這瑤山的里湖邊,樟江河畔,目睹赤身裸體的浣衣瑤女,更是一道瑰麗神奇風景線。
南丹白褲瑤又有人類的“活化石”之稱,其原始跡象與中國的大熊貓相提。十幾年前美國學者親自到南丹考察該民族的生活習性,他們發現南丹的白褲瑤還過著刀坑火種,原始狩獵的生活。其生活特性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階段。其原汁原味的原始生活,所以當時美國學者嘆息到:“南丹白褲瑤民族是現代人類的活化石,是全世界最落後的民族”。
中堡苗族鄉與貴州的西涼鄉接壤,居住著苗族、漢族、壯族、彝族等多個名族,總人口8000左右,全鄉以種植烤菸為主要經濟收入,享有“好煙出至中堡”的美譽。苗族有著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服飾藝術,男子為黑色長袍,婦女為連衣裙。均為純手工製作。婦女脖子上還戴銀項圈。整套服飾一年四季皆可穿戴。

特產

南丹瑤雞

南丹瑤雞原是野雞群種,產於深山老林中。瑤雞肉質細嫰、味道鮮美、皮薄、脂肪少。瑤雞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黃臘李主要產於南丹縣羅富鄉,是在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中形成的地方稀有李子品種。南丹黃臘李品質優良,是明清的貢品。

巴平米

具有“米中品”美稱的廣西南丹縣巴平米,久負盛名。早在宋元豐三年,南丹土司莫世忍攜巴平米進京朝貢。宋帝神宗與朝中文武百官品嘗後,無不稱奇。宋帝頒布詔書,把巴平米定為朝中一大貢品,並賜予南丹土司莫世忍一枚新的“南丹州印”。巴平米盛產於南丹縣芒場鎮巴平、蠻壩、幕麻等自然村。這裡海拔高800—1000米,晝夜溫差大,土地肥沃,土質是非常適合水稻生長的粘性黃泥,一季中稻全生育期長達150—170天。

黃臘李

黃臘李是南丹特產,主產於南丹縣羅富鄉,在中國只有南丹才能生產出優質的黃臘李。據史料記載,南丹黃臘李曾是明清貢品。在主產地羅富鄉,黃臘李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先是種植在蓮花村,接著傳到塘丁等村。從1983年6月開始,自治區有關部門聯合組織專家經過連續三年對羅富鄉的黃臘李進行實地調查和品質鑒評,作出了黃臘李“早結、高產、穩產、盛果期長、品質優良,是廣西很有推廣價值的優良果樹品種之一”的結論。
黃臘李黃臘李

羊角皺椒

南丹羊角皺椒產於廣西南丹。果實長、皮質薄、顏色鮮、油分大、辣味強、且香味濃。羊角皺椒可當多種菜的佐料。此外,它還能當藥用,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之效,主治滯腹痛、嘔吐、瀉痢、凍瘡、疥癬等疾病。辣椒粉還是配製十滴水的重要原料。如被毒蛇咬傷、臨時緊急救護的方法可生嚼辣椒11-12個,嚼爛後敷於傷口處,可以消腫定痛去毒。

榮譽稱號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