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奏曲談話——經典中蘊藏的原則、趣味和思想

協奏曲談話——經典中蘊藏的原則、趣味和思想

《協奏曲談話——經典中蘊藏的原則、趣味和思想》是2021年5月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瑟夫·科爾曼,該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批評專著,也是發人深省的賞樂指南。

基本介紹

  • 書名:協奏曲談話——經典中蘊藏的原則、趣味和思想
  • 作者:約瑟夫·科爾曼
  • 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970497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協奏曲談話:經典中蘊藏的原則、趣味和思想》原系作者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壇”(Norton Lectures)上的系列講座文稿。全書共分六章:開場/出場,專有特性、極對性,呼應性、角色感、多重關係、炫技/實力,彌散:協奏曲的織體,結尾的寓意。它深入淺出地論及了協奏曲的體裁屬性、核心概念、結構原則和哲性寓意,提出了觀察協奏曲的有效視角,梳理了協奏曲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的主要範式,分析了在協奏曲體裁史上(從巴洛克到20世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大批經典作——作曲家涉及維瓦爾第、巴赫、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舒曼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批評專著,也是發人深省的賞樂指南。

作者簡介

[美]約瑟夫·科爾曼(Joseph Kerman,1924-2014):美國音樂學家、音樂批評家,伯克利加州大學榮休教授。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理事。原名約瑟夫·威爾弗雷德·祖克曼(Joseph Wilfred Zukerman),後以筆名“科爾曼”行世。生於倫敦,早年在英國接受教育,後求學於美國紐約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1950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9-1951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威斯敏斯特唱詩班學院;此後任教於伯克利加州大學音樂系。1960年晉升教授,並兩度擔任系主任(1960-1963、1991-1994),1994年榮休:曾兼任牛津大學“希瑟音樂教授”(1971-1974)、哈佛大學“諾頓講席教授”(1997-1998)及康奈爾大學、劍橋大學客座教授。任教之餘,長期擔任《哈德遜評論》《紐約書評》專欄評論家,是著名學刊《十九世紀音樂》(19th-Cantury Music)的編輯和創辦者。其主要著作有《作為戲劇的歌劇》《伊莉莎白時期的英國牧歌》《貝多芬四重奏》《威廉·伯德的彌撒曲與經文歌》《沉思音樂:音樂學面臨挑戰》《協奏曲談話》《賦格藝術》《盡付筆端:音樂評論文集》《歌劇與音樂病象》等。曾獲得過古根海姆、寓爾布萊特、洛克菲勒等學術基金資助;1981、1995年兩度由美國作曲家-作家-出版者聯合會授予“泰勒著作獎”;1970、1981年兩度榮獲美國音樂學會頒發的“金凱爾戴研究獎”,科爾曼的著述以其文風優美、人性關懷、審美直覺和批評洞見著稱。其專題研究展現出鮮明的體裁意識,善於探討音樂體裁的本質、特性、邊界、原則等根本性問題,並能識破特定體裁的要義,洞穿品鑑同類作品的法門和津要。學界公認科爾曼在拷問體裁特性、透視體裁傳統、細讀經典文本、倡導審美批評、拓展學科邊界方面的表現,他代領了融合歷史維度與審美眼光、文本分析與價值評判、學術傳統與個人洞見的研究風範。作為美國當代音樂學術界的領軍人物之一,科爾曼有著深刻的方法論反思意識,他倡導在音樂學實證研究中彰顯意義導向,呼籲在音樂分析實踐中引入價值評判,更以其廣闊的文化批評視野和前瞻性的學科憂患意識,被奉為“新音樂學”(New Musicology)的精神導師。
孫紅傑(1980-),歷史音樂學博士,音樂史學者。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兼職教授。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學者(2015-2016),上海市“浦江學者”,上海音樂學院“國家高校創新團隊”及“高峰學科團隊”柔性引進專家,西方音樂學會理事,“俄耳甫斯音樂譯叢”主編。研究領域為西方音樂史、音樂批評、音樂文獻編譯,出版物有獨著《音樂中的文化泛音》、個人詩集《覽趣集:樂頤齋詩選》、譯著《修補裂痕》、合作譯著《古典音樂》《反思音樂與音樂史》、主編/審校譯著10餘部;曾獲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