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協優7954
- 界:植物界
- 屬:稻屬
- 來源種:不育系協青早A與恢復系浙恢7954
- 品種審定:2001年4月
產量表現,米質表現,適宜區域,栽培技術要點,2003年國家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5,2001年浙江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233號,新品種權公告號:CNA000768G,
產量表現
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長江上游作中稻種植平均151.2天,在長江中下游作中稻種植平均141.1天,均比對照汕優63遲熟0.9天。株高110厘米,分櫱力較強,耐寒性強。每畝有效穗數18.4萬穗,穗長22.3厘米,每穗總粒數148粒,結實率78.2%,千粒重30克。抗性:中抗稻瘟病、白葉枯病,對白背飛虱和細菌性條斑病抗性優拔舟敬於對照汕優63。1998年參加浙江省“8812”後備材料大區對比試驗,平均畝產533.6Kg,居參試組合第求奔鴉體一位,比對照汕優10號增11.1%,達極顯著水平;1999年參加浙江省單季雜交稻區試,平均畝產544.0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產9.3%,達極顯著水平;2000年繼續參加浙江省單季雜交稻區試,平均畝產590.6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產9.63%,達極顯著水平,同年參加浙江省單季稻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9.9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產11.0%;2000年參加浙江省雜交晚稻區試,平均畝產535.4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產12.2%,達極顯著水平;其中,2000年金華詢悼良縣1000畝示範方,經驗收平均畝產527.6公斤,比協優46增產22.1%,1.8畝高產田畝產達704.4公斤;安徽蕪湖縣六郎團灣示範片320畝,平均畝產650公斤以上,1.5畝高產田畝產達733.3公斤;2001年參加國家區試(中秈遲熟高產組和蘭套),平均畝產586.39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產6.98%,達極顯著水平;2002年繼續參加國家區試(中秈遲熟高產組),平均畝產649.3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產8.86%,達極顯著水平,同年參加國家生產試驗(中秈遲熟高產組),平均畝產576.7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產16.1%。
米質表現
米質主要指標:糙米率83.6%、精米率74.6%、整精米率47.6%、粒長6.7mm、長寬比2.6、堊白度17.1%、透明度2級、鹼消值7.0、膠稠度65mm、直鏈澱粉含量26.0%,其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長、鹼消值、膠稠度五項指標達優質米一級標準,長寬比、透明度二項指標達優質米二級標準。
適宜區域
協優7954適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省的長江流域和重慶市、雲南、貴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陝西省漢中、河南省信陽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協優7954具有集高產、穩產、適應性強於一體的特點,增產效果和經濟效益顯著。經一年試種兩年推廣,種植面積已達288.0萬畝,每畝按區試(生產試驗)中最低增產稻穀46.32公斤計,總計增產稻穀1.33億公斤,每公斤稻穀1.0元計,增創經濟效益1.33億元。2002年以前,協優7954主要在浙江、安徽、江西等5省試種推廣;2003年該組合通過國家品種審斷束定,推廣區域增加,達13個省市,在這些省市試種示範中,表現突出的豐產性和良好的綜合性狀。推廣套用潛力巨大。2003年初步統計種植面積達300萬畝;據2003年生產種子數量300萬公斤,預計2004年可推廣450萬畝以上。隨著該組合在生產實際中的推廣套用,不僅可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栽培技術要點
1、適時播種:播期同汕優63,秧田畝播種量8~10公斤,秧齡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6.6×26厘米,每畝插足6~8萬株陵影奔熱基本苗;3、促控結合管好肥水:協優7954屬大穗大粒型,較耐肥,一般基肥和分櫱肥占80%以上,力爭足肥早發,劍葉抽出前適施穗肥保大穗;氮磷鉀比例為1:0.5:0.8;在水漿管理上,總的原則是淺灌勤灌,乾乾濕濕。要求淺水插秧,深水返青,返青後淺水勤灌促分櫱;後期乾濕交替防早衰。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2003年國家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5
特徵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長鴉翻棄江上游作中稻種植平均151.2天,在長江中下游作中稻種植平均141.1天,均比對照汕優63遲熟0.9天。株高110厘米,分櫱力較強,耐寒性強。每畝有效穗數18.4萬穗,穗長22.3厘米,每穗總粒數148粒,結實率78.2%,千粒重30克。抗性:葉瘟8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8.9%,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2%,長寬比2.7,堊白米率69.5%,堊白度14.5%,膠稠度49.5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5.3%。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長江流域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6.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98%(極顯著);2001年分別參加長江上游、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高產組區域試驗,上游平均畝產641.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78%(極顯著),中下游平均畝產656.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97%(極顯著)。2002年參加生產試驗,長江上游平均畝產549.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8.19%,中下游平均畝產603.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4.09%。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播期同汕優63,秧田畝播種量8~10公斤,秧齡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6.6×26厘米,每畝插足6~8萬株基本苗;3、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加工品質較好,蒸煮品質和外觀品質一般。適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省的長江流域和重慶市、雲南、貴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陝西省漢中、河南省信陽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2001年浙江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233號
特徵特性:晚秈全生育期141天、連晚全生育期132天,耐肥抗倒;抗性鑑定,中抗稻瘟病、白葉枯病,感細條病、褐稻虱和白背稻虱;精米率、粒長、鹼消值和蛋白質含量等4項指標達部頒食用優質米一級標準,糙米率、整精米率、長寬比和直鏈澱粉含量等4項達二級米標準。
產量表現:1999-2000年浙江省單季稻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7.5千克,比對照汕優63增產9.47%;2000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9.9千克,比汕優63增產11.0%。2000年連作晚稻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5.4千克,比汕優10號增產12.2%。
栽培技術要點:(1)單晚秧齡25天,連晚播種期秧齡35~40天。(2)畝栽1.5萬叢,落田苗6萬。(3)施足基肥、早施分櫱肥、適施穗肥,重視磷、鉀肥配合。(4)淺灌勤灌促早發,適時擱田,成熟後期不能斷水過早。(5)做好種子處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適宜種植區域:適宜浙江省作單季稻或連作晚稻種植。
新品種權公告號:CNA000768G
申請日:2003/11/18
申請號:20030454.2
申請公告日:2004/3/1
申請公告號:CNA001140E
授權日:2006/5/1
品種權號:CNA20030454.2
授權公告日:2006/5/1
授權公告號:CNA000768G
培育人:李春壽;董世鈞;阮關海;李關土
品種權(申請)人: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栽培技術要點
1、適時播種:播期同汕優63,秧田畝播種量8~10公斤,秧齡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6.6×26厘米,每畝插足6~8萬株基本苗;3、促控結合管好肥水:協優7954屬大穗大粒型,較耐肥,一般基肥和分櫱肥占80%以上,力爭足肥早發,劍葉抽出前適施穗肥保大穗;氮磷鉀比例為1:0.5:0.8;在水漿管理上,總的原則是淺灌勤灌,乾乾濕濕。要求淺水插秧,深水返青,返青後淺水勤灌促分櫱;後期乾濕交替防早衰。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2003年國家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5
特徵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長江上游作中稻種植平均151.2天,在長江中下游作中稻種植平均141.1天,均比對照汕優63遲熟0.9天。株高110厘米,分櫱力較強,耐寒性強。每畝有效穗數18.4萬穗,穗長22.3厘米,每穗總粒數148粒,結實率78.2%,千粒重30克。抗性:葉瘟8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8.9%,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2%,長寬比2.7,堊白米率69.5%,堊白度14.5%,膠稠度49.5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5.3%。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長江流域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6.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98%(極顯著);2001年分別參加長江上游、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高產組區域試驗,上游平均畝產641.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78%(極顯著),中下游平均畝產656.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97%(極顯著)。2002年參加生產試驗,長江上游平均畝產549.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8.19%,中下游平均畝產603.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4.09%。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播期同汕優63,秧田畝播種量8~10公斤,秧齡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6.6×26厘米,每畝插足6~8萬株基本苗;3、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加工品質較好,蒸煮品質和外觀品質一般。適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省的長江流域和重慶市、雲南、貴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陝西省漢中、河南省信陽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2001年浙江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233號
特徵特性:晚秈全生育期141天、連晚全生育期132天,耐肥抗倒;抗性鑑定,中抗稻瘟病、白葉枯病,感細條病、褐稻虱和白背稻虱;精米率、粒長、鹼消值和蛋白質含量等4項指標達部頒食用優質米一級標準,糙米率、整精米率、長寬比和直鏈澱粉含量等4項達二級米標準。
產量表現:1999-2000年浙江省單季稻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7.5千克,比對照汕優63增產9.47%;2000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9.9千克,比汕優63增產11.0%。2000年連作晚稻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5.4千克,比汕優10號增產12.2%。
栽培技術要點:(1)單晚秧齡25天,連晚播種期秧齡35~40天。(2)畝栽1.5萬叢,落田苗6萬。(3)施足基肥、早施分櫱肥、適施穗肥,重視磷、鉀肥配合。(4)淺灌勤灌促早發,適時擱田,成熟後期不能斷水過早。(5)做好種子處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適宜種植區域:適宜浙江省作單季稻或連作晚稻種植。
新品種權公告號:CNA000768G
申請日:2003/11/18
申請號:20030454.2
申請公告日:2004/3/1
申請公告號:CNA001140E
授權日:2006/5/1
品種權號:CNA20030454.2
授權公告日:2006/5/1
授權公告號:CNA000768G
培育人:李春壽;董世鈞;阮關海;李關土
品種權(申請)人:浙江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