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術語。坐法之一。又稱半跏正坐、半跏坐、半結跏、半跏、半坐、賢坐。俗稱單盤坐。即單趺一足,跏於另一足上之安坐法。若兩足互交,置於兩股之上,...
跏趺坐,佛教術語,即互交二足,將右腳盤放於左腿上,左腳盤放於右腿上的坐姿。在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為最安穩而不易疲倦。又稱交一足為半跏趺坐、半跏坐;交...
結跏趺坐是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將右腳盤放於左腿上,左腳盤放於右腿上的坐姿。在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為最安穩而不易疲倦,是由神秀大師所流傳,初學佛法者...
結跏趺坐又稱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種佛像中最常見的一種坐法。佛教認為這種坐法最安穩,不容易疲勞,且身端心正,因此修行坐禪者經常採取這種坐法。相傳釋迦牟尼...
由“以修寂,應半跏坐”觀之,尼姑即許為半跏趺坐,亦限於修寂定之時,非此,亦不能為也。(摘自黃現璠撰《印度佛教坐俗之研究》(上),載《掃蕩報》文史地...
轉輪王坐即輪王坐。《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有“半跏坐,如轉輪王坐法”之句。似乎輪王坐(即轉輪王坐)與半跏趺坐相同,其實不然。輪王坐,名輪王跏或輪...
這種跏趺坐法古時稱為“吉祥坐 ”或“降魔坐 ”。一般學者先結半跏趺坐,坐久不麻不痛,血脈通順,再進一步學全跏趺坐,循序而進,最為穩當。禪宗本來在坐姿等...
輪王坐 有“半跏坐,如轉輪王坐法”之句。似乎輪王坐(即轉輪王坐)與半跏趺坐相同,其實不然。輪王坐,名輪王跏或輪跏,與全跏趺坐(即前之結跏趺坐)、半...
菩薩雙目微閉,凝神平視。左手殘,右手上抬,半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座下長柱連線獅子背上;獅子昂首闊步,壯健雄偉,張口作怒吼狀,更襯託了菩薩的安詳持重。現藏於...
竹雕觀音坐像為觀音以半跏趺坐勢坐於台上,左手扶右膝,頭略低,目下斂,表情沉靜。...... 竹雕觀音坐像為觀音以半跏趺坐勢坐於台上,左手扶右膝,頭略低,目下斂,...
莫圖作佛,豈拘坐臥?尋常坐處,厚敷坐物,上用蒲團,或結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謂結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腿上,左足安右腿上。半跏趺坐但以左足壓右腿,衣帯寬...
如來坐,佛教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將右腳盤放於左腳上,左腳盤放於右腿上的坐姿。在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為最安穩而不易疲倦。又稱交一足為半跏趺坐、半跏...
圖中間繪地藏菩薩,手持錫杖。半跏趺坐于山石上,左右方分別繪十王,十王各坐於桌前,桌上有賬冊,除一人身有盔甲外,其餘九王均作文官打扮。地藏菩薩下方為審判罪人...
先端身正坐,正坐就是半跏趺或雙跏趺坐。如果是半跏趺坐,把左腳放到右腳上,拉近身體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要用雙跏趺坐的話呢,也可以,如果你的單跏趺,可以盤半個...
普賢菩薩的法像一般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劍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 普賢菩薩像 普賢菩薩,梵名Samantabhadra ,或 Vis/v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
那迦犀尊者左手持禪杖,右手持插有鮮花的寶瓶,半跏趺坐於樹下。兩隻小猴摘下鮮桃獻與尊者,氣氛生動活潑。樹梢問化現綠度母,山石間有薩迦五祖之第三祖扎巴堅贊坐...
其形象為身呈黃色;右手仰掌當胸,手持三辨寶珠,左手開肘仰掌,略屈四指持青蓮花,花上有寶冠;於蓮花上結半跏趺坐。“寶冠”又作“天冠”,指飾以寶玉之冠,...
內容推薦 弘一法師畫的觀音,或回首、或緩行、或漫談多作半跏趺坐、遊戲坐或安逸坐,姿態萬千,和藹親切,使莊嚴妙曼而又崇高神聖的觀世音菩薩,回歸到近乎於世俗性的...
這尊清代銅鎏金綠度母像高16.2厘米,寬9.3厘米。該造像半跏趺坐(bàn jiā fū zuò佛教術語,坐法之一)於蓮座上,左腿橫盤,右腿撇出,輕踏蓮花。...
白石雕刻。左腳踏蓮,半跏趺坐,惜頭及右手、右腳均殘。此像窄袖長裙,羅衣緊貼,體態安定而俊秀,正是為了反映太子明澈無邪的心靈。雕刻手法圓潤簡潔,是北齊石像中的...
釋至伽藍,霹靂布袋戲虛擬人物。西煌佛界的當今主事,名列一塔雙聖四禪天中的雙聖,人稱“聖衡者”。修行於甘露石窟,半跏趺坐於石獅背部,慈祥中帶有威儀,語氣...
戒博迦尊者雙手捧經書端於胸前,半跏趺坐於石上,侍者持禪杖立於其後,腳下伏臥一隻猛虎。松間為薩迦五祖之第四祖薩迦班智達,上界為其修行本尊。...
北固山寺廟群依山而建,沿中軸線,山門前有東西對稱的鐘鼓樓,山門後有坐於半山...文殊菩薩半跏趺坐於狻猊背上,頭戴五佛冠,身披袈裟,右手執如意,左手作說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