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環槽架外固定,手術,屬於骨科。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編碼,概述,適應症,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後處理,併發症,
手術名稱
半環槽架外固定
別名
半環槽架外固定技術;半環槽外固定技術;半環槽式外固定
分類
骨科/骨折外固定
編碼
78.1001
概述
半環槽架外固定器是用克氏針做多平面固定的外固定器,結構包括下列部件。
1.半環槽式穩定弓3隻 弓槽供做鋼針固定夾的插座,環的正中及兩端有供安放螺桿的缺口,但缺口兩側的內外邊仍有寬1cm的連線,以保證弓環機械強度與剛度。
2.螺桿3根 通過用螺母與墊圈將穩定弓連線固定,調節穩定弓間的距離對骨斷端實施軸向加壓固定或牽伸延長。螺桿直徑6mm,螺母沿螺桿每繞動1圈,伸縮度為1mm。
3.螺母與墊圈 螺母將弓環固定於螺桿,是通過擰旋螺母推動弓環來實現加壓或牽伸固定。螺母下加放墊圈,有增強穩定弓作用。
4.鋼針固定夾 鋼針固定夾為齒咬式,齒槽傾斜,槽寬3mm。固定夾在弓槽內可按交叉穿針角度移動,能將鋼針牢牢咬緊固定於弓環上。固定夾在弓槽內可做25°~45°移動。
5.側方加壓器2隻 可使鋼針從側方橫向實施骨斷端間加壓,使斜形或螺旋形骨斷面相互貼合,或將分離的大骨片推壓復位固定。
6.讀數尺2把 這是每5mm有洞孔的標誌尺,供攝X線片核實肢體延長度用。
7.扳手1把 供擰旋螺母用。
本外固定器的組裝步驟是先在選定的穿針平面於25°~45°範圍內交叉穿放克氏針2根,緊依鋼針將穩定弓套放於肢體,再用螺桿與螺母將各穩定弓連線固定,最後用鋼針固定夾通過弓槽將克氏針牢固固定。成年骨折病人用2~2.5mm直徑克氏針,兒童用1.5mm克氏針。按上述步驟完成組裝,對斜行與螺旋形骨折再施行橫向加壓固定。
適應症
半環槽架外固定適用於:
1.伴有嚴重軟組織傷的四肢開放性骨折,特別是有廣泛軟組織傷的小腿骨折。
2.火器性骨折。
3.重度燒傷伴有骨折,外固定器治療既可為骨折提供牢穩固定,也便於觀察治療創面,防止植皮區受壓和關節瘢痕攣縮。
4.伴有多發傷的開放性骨折或多發骨折,骨外固定可迅速將骨折制動,可減輕疼痛和減少進一步失血的危險,有利於抗休克和爭取時間對威脅病人生命的損傷施行手術。
5.有廣泛軟組織擠壓傷的閉合性骨折,不適應作切開復位內固定,使用經皮穿針外固定可避免夾板、石膏或手術加重軟組織損傷。
6.骨折伴有骨缺損者可用牽伸固定法保持傷肢長度,以便日後修復骨缺損。
7.骨折需用交腿皮瓣、肌皮瓣或游離帶血管皮瓣等修復性手術。
8.感染性骨折和感染性骨不連,使用外固定器有利於傷口治療,可同時將骨折牢固固定,能有效地兼顧兩者的治療。
9.骨折伴有神經與血管損傷。
10.肢體延長。
11.關節固定術。
麻醉和體位
以脛骨開放性骨折為例。一般多使用硬脊膜外麻醉。病人取平臥位。
手術步驟
1.清創
對開放傷口進行常規徹底清創。
2.選擇穿針平面
通常選擇三個平面穿針,近心骨段穿放一組,遠心骨段兩組。
3.創面缺損須用組織瓣修復的處理
如創面缺損須用組織瓣修復,則先將組織瓣轉位至預定部位並臨時固定,以免穿針後鋼針妨礙組織瓣轉位至組織缺損區。
4.穿針
先在骨折近心與遠心骨段各交叉穿放一組克氏針,每組兩根針在骨的同一平面交叉成25°~45°。每組針距骨斷端5~7cm。
5.骨折復位固定
用手法整復骨折,復位滿意後用持骨鉗暫時維持對位。用螺桿將兩個弓環固定,再用預放在弓槽內的固定夾把鋼針固定於弓環。如為閉合性骨折,手法復位困難或失敗,則先用外固定器牽伸分離,然後放鬆遠心組鋼針,立即用手法矯正旋轉與側方移位。嚴重粉碎性骨折經手法恢復骨折長度和對線後再做牽伸固定,以保持傷肢長度。為穩定斜形與螺旋形骨斷端,可用拉力螺釘固定骨斷端,或適當修整斷端使適應加壓固定。擰緊固定夾和固定弓環的螺母,以保證骨外固定的穩定性。
6.橫向加壓
對斜行、螺旋形及分離的蝶形大骨片施行閉合復位,可用側方加壓器橫向穿針擠壓,使骨斷面相互貼合固定。
術後處理
1.觀察傷肢遠端血液循環、知覺與活動度,以了解有無並發血管與神經損傷。如術後立即出現神經或血管傷,則應放棄外固定治療或更換平面重新穿針固定。
2.適當抬高傷肢,以減輕腫脹。必要時,可通過外固定器將傷肢懸吊。
3.定期更換敷料,保持皮膚針孔部清潔乾燥及外固定器的清潔。根據病情需要,可在術後使用抗生素數日。
4.用支具或托板防止足或腕關節下垂,托板可連線於外固定器。
5.儘早開始練習穿針部位上下的關節活動。如全身情況允許和固定有足夠的穩定性,則應鼓勵病人早日扶拐下地練習部分負重行走。早期無痛性活動,有利於骨癒合和功能恢復。功能鍛鍊強度要小,關節活動幅度要大而頻率要低。嚴禁快速伸屈關節,否則易拉傷肌肉。
6.鋼針與皮膚界面應無張力,否則應予寬鬆切開,以免皮膚壓迫壞死。
7.如採用加壓固定,術後數日須再適當加壓1次,以使骨斷端緊密接觸和保持牢固固定。但在骨折初步癒合後可減少鋼針與連線桿的數量,降低固定剛度,以減少應力遮擋的不利作用。
8.針道感染是最常見的併發症,應根據感染程度採取不同措施,包括暫時停止功能鍛鍊,抬高患肢休息,全身或局部套用抗生素,及時清除分泌物與保持針孔皮膚乾燥。如針孔部皮膚有張力,則應立即切開減張,感染嚴重者須切開引流。固定針已鬆動而仍需繼續固定時,多須另選一適合部位重新穿針固定,但應距原針道至少3cm。
9.外固定器留置時間取決於治療需要,成人骨折一般須固定10~14周,兒童平均6~8周。但在拆除外固定器前,必須攝X線片檢查骨癒合情況,骨折已臨床癒合和X線片顯示有明確的骨痂連線,方可拆除外固定器。
10.拆除固定針的方法因針的直徑不同而異,一般是在門診拆除固定針。但螺紋固定釘的釘道大,應在手術室拔釘,有釘道感染者尚須用抗生素液沖洗釘道,必要時予以適當刮剔,保持釘道引流通暢。其後用石膏夾板局部保護4周,以防再骨折。
併發症
外固定器的套用也帶來一些併發症,如正確執行基本原則和操作技術,運用其固定剛度可調性為骨折癒合提供有利的力學環境,可使併發症降至最低限度。
1.針道感染 這是最常見的併發症,其原因主要是固定針鬆動,針-骨界面和針-皮膚界面不穩定。針道周圍軟組織受周期性動態應力刺激和對炎性反應處理不當,亦是造成針道感染的原因。單平面半針固定和骨斷端間隙存在者,固定針-骨界面應力明顯大於單平面雙側及雙平面外固定,固定針鬆動和針道感染髮生率亦明顯高於後者。
2.神經與血管損傷 其原因除穿針時直接損傷外,尚可因血管神經緊貼針旁而受到緩慢蝕損。預防在於手術醫師熟悉肢體切面解剖。如脛前動脈和腓深神經在小腿下1/2的範圍並行,穿針時應從前內向外側,與床面成30°,即不易損傷脛前動脈與腓深神經。
3.骨折延遲癒合 這和高剛度外固定減少骨斷端應力刺激有關,外固定器剛度與應力遮擋作用成正相關。如外固定器固定剛度不足以維持骨斷端牢穩固定,則骨折亦不能正常癒合。骨折復位程度影響癒合速度,文獻報導解剖復位者癒合時間為4.4個月,非解剖復位者為7.4個月。防治方法在於解剖復位,根據骨折不同程度提供最適合的固定剛度。
4.肌肉或肌腱損傷 單平面雙側和雙平面雙側及環式外固定器,固定針都須橫貫肢體,穿過肌肉或肌腱而限制肌肉的伸縮,功能鍛鍊不當將造成肌肉拉傷,炎症反應及漿液性滲出液沿鋼針溢出,這既增加針道感染機會,也可能導致肌腱斷裂或肌肉纖維化。因此,使用橫貫穿針骨外固定時必須控制活動強度與活動量,以減輕肌肉拉傷。
5.其他併發症 包括再骨折、骨筋膜室綜合徵、斷釘及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等。如嚴格執行操作技術,正確進行術後治療,這些併發症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