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半條被子》講述了長征時期三位女紅軍借宿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瑤族村民徐解秀家中,看見徐家蓋的是破棉絮和蓑衣時,臨走前用剪刀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開,將半條被子留給了徐解秀。紅軍走後,徐解秀惦念了50多年,也將這個感人的故事在心頭珍藏了50多年。
作品目錄
第一章 跨越半個世紀的等待 第二章 耳聽為虛 第三章 這些當兵的,好像不一樣 第四章 我們的家,都回不去了 第五章 眼見為實 | 第六章 加入紅軍,我們就有了新家 第七章 一腔熱血化碧濤 第八章 千磨萬擊還堅勁 第九章 魚水濃情,流芳千古 |
人物介紹
徐解秀
徐解秀是一個普通的窮苦瑤族農婦,懷有的只是作為農民身份的政治基因。可隨著與紅軍戰士們交往的逐漸深入,她的心中逐漸發生轉變,她漸漸開始對“紅軍”“共產黨”產生嚮往,並對“人人都有飯吃,人人都有書讀”的未來充滿憧憬。在小說的末尾,她在反動分子的嚴刑拷打下依然保守著紅軍的秘密,此時的她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而是一個懷揣著政治理想、對黨忠誠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
作品鑑賞
《半條被子》文本中有著三種不同的歷史語境,一為當代背景下主人公“我”與羅開富先生的談話;二為20世紀80年代羅開富先生“重走長征路”的經歷;三為1934年紅軍長征途經沙洲村時,三位女紅軍同徐解秀的交往。不同時代語境下對同一歷史事實的“再現”,具有濃厚的想像性、建構性和情感性。作者將目光投射至距離長征事實稍遠的當代和20世紀80年代,通過兩代人的眼睛,重新觀看長征歷史,以言行事,以藝伸義,加深對“執政為民”“軍民同心”這一政治初心的體悟。
《半條被子》呈現非虛構作品“在場式書寫”的文本特徵。作者利用了“在場式”書寫的優勢,積極調動讀者感官,使讀者感同身受。例如,《半條被子》開篇就是:“有一天,一個陌生電話打過來,讓我從書堆里抬起了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事,描寫自己乘坐高鐵前往北京、與羅開富先生交談的情景,自己直接置身於故事之中,並在故事的敘事中不時穿插“敘述者”的言論,有意體現“敘述者”在整本小說中的存在。
《半條被子》體現出新聞類非虛構寫作的敘事特徵,即採用平行敘述結構和雙主線敘述結構,通過對獨立畫面的還原和組合來搭建完整的新聞框架。小說實際上有兩條敘述線索,一條為當代社會的作者“我”與羅開富先生的訪談記錄,另一條為長征時期紅軍與沙洲村居民的交往。作者在描繪軍民深情的過程中不時穿插訪談記錄作為補充,如小說的第八章,清鄉隊要拿徐解秀開審時,穿插進“我”與羅開富先生的訪談,與此同時兩條敘述線交叉呈現,現代圖景和長征歷史相互照應,為讀者提供了觀察事件的多重視角。
作品影響
衍生作品
2020年6月30日,由《半條被子》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江西於都首映。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志在飛,原名蔣志飛,湖南永州人,中共黨員,1988年長沙理工大學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在長沙市委工作;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202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市委辦公室》《半條被子》《鐵血師長陳樹湘》、散文集《鄉情》、詩集《無題的思緒》等,電影及廣播劇本《半條被子》《鳳凰坡人家》《我的大學》《你笑得真好看》等10部,創作音樂作品《鑄魂》《入黨宣誓》《信仰》等近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