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該森林植被以春季集中脫葉換葉的半常綠闊葉喬木為建群種,群落除換葉期的一月外,終年保持常綠等很多獨具的特徵,我們將其劃為一種新的闊葉林類型
基本介紹
簡介,分布,生長環境,生長特點,
簡介
在世界具有濕潤和半濕潤氣候的地區,廣泛生長著由各類闊葉林喬木組成的森林。在植被分類系統中,學者們根據其群落的生態外貌、區系組成等特點,將它們劃分為常綠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雨林,季風雨林,紅樹林等幾種不同的植被類型。在我國東喜馬拉
南坡的墨脫縣發現了一種與上述各類型都不同的闊葉林,它作為東喜馬拉雅南翼濕潤山地植被垂直帶的組建類型出現於鐵杉帶與常綠闊葉林帶之間。垂直帶位置及生態環境相當於亞熱帶濕潤山地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根據該森林植被以春季集中脫葉換葉的半常綠闊葉喬木為建群種,群落除換葉期的一月外,終年保持常綠等許多獨具的特徵,我們將其劃為一種新的闊葉林類型——半常綠闊葉林。它與Stainton在尼泊爾Arun,Tamur及Poknara所發現的半常綠林性質不同,後者實屬熱帶性質的低山半常綠季風雨林。
分布
就目前所知,半常綠闊葉林僅分布在東喜馬拉雅—岡日嘎布拉山脈南翼以及高黎貢山北段之西翼地區。該地區正處在向高原內部輻合的印度洋暖濕氣流所途徑的要隘上,夏季爆發的強大印度海洋季風從孟加拉灣登入後,即沿青藏高原東南側低地向東北方向移動,當其抵至東喜馬拉雅—岡日嘎布拉—高黎貢山這一馬蹄形山環的坡麓,因受到山脈的阻擋被迫沿坡上升,從河谷上方或低矮的山口奪路北上。在這一過程中,季風所攜帶的大量水汽凝雨落下,並釋放出凝結潛熱,使該地成為北半球相同緯度水熱組合條件最好的地區。在這裡熱帶性質的常綠、半常綠季風雨林,遠遠超越了其應在的緯度位置,沿受濕暖氣流強烈影響的雅魯藏布江下游縱向谷地1100米以下的谷底向北一直延展至北緯29°30′附近,達到同類植被分布的最北限。在該谷地及其支谷的兩側山地上依序分布著中山常綠闊葉林、中山半常綠闊葉林、亞高山鐵杉林、亞高山冷杉林、高山灌叢草甸和高山冰緣植被等垂直植被類型,它們共同構建了我國最完整的山地植被垂直帶譜。半常綠闊葉林即是該帶譜所特有的標誌性植被類型。
生長環境
在東喜馬拉雅南翼,半常綠闊葉林一般分布在海拔1800—2400米之間的中山帶,這裡正處在山地最高降水帶的下段,氣候濕潤多雨,年降水可高達1500—2500毫米,但因降水主要受季風控制,所以該區氣候具有明顯的乾濕季之分。5—10月是雨季,其年降水的81%,集中在此季;11—翌年4月為旱季,這時日照雖充足,降水比較稀少。特別是在旱季即將結束的4月底5月初,隨著氣溫的升高,旱象十分明顯。半常綠闊葉林即在這一時集中脫葉換葉,顯然這是植被對上述惡劣氣候的一種特殊的生態適應。
生長特點
半常綠闊葉林是不同於常綠闊葉喬木、硬葉常綠闊葉喬木和落葉喬木的一種特殊植物生活型。該生活型植物在包括冬季在內的一年大部分時間裡均不落葉,保持常綠的外貌,但是它在每年旱季結束雨季開始的交替時間(大致在4—5月份)集中換葉,時間持續月余。在此期間,樹葉在短短十餘天內全部落光,與此同時,新葉亦出,經過20天左右,樹冠基本恢復綠色外貌。顯然,它與常綠闊葉喬木多年生葉的非集中型換葉是全然不同的;而其換葉機制亦亦非如落葉闊葉喬木進入冬季休眠期的保護性落葉。半常闊葉林具有極其特殊的季相變化。在每年4—5月份的換葉期,其一層喬木樹葉全部落光,群落酷似落葉闊葉林秋天的季相,地表積滿枯葉,群落外觀呈黃褐色。在此之後,新葉綻出,群落又因新葉為鮮紅色而呈現出紅褐色季相。新葉長滿以後(6—7月),因大部半常綠闊葉喬木進入花期,群落則呈現出黃綠色季相。8月至來年的4月份,其樹冠鬱閉,色調由淡綠逐步過渡到墨綠。半常綠闊葉喬木果實大部在年底或翌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