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近幾年,實驗室在教育部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藉助“
985工程”、“
211工程”項目支持,建立了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加快了人才隊伍建設步伐。目前完成了觀測站基本建設計畫,並且加入了CEOP,AERONET等國際大氣觀測網。這一觀測站的建立,持續獲取的高質量半乾旱區地表與大氣過程的觀測資料,為乾旱半乾旱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利用這些資料,我們的乾旱氣候研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研究了半乾旱區地表的能量平衡及陸地-大氣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徵,研究了半乾旱區陸面過程的數值模擬及參數化方案的改進,研究了半乾旱區氣溶膠物理化學特徵及其對北方乾旱的影響等等,已經取得了一些具有一定國際、國內影響的成果。
2003年以來,主持承擔包括國家973計畫項目課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等各類科研項目178項,總經費5554萬元。發表論文330餘篇,其中SCI(EI)收錄的80餘篇,出版教材和專著10餘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各類獎勵22項。特別是在2007年,實驗室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重點項目1項,科研到帳經費再次超過千萬元,人均科研經費位居蘭州大學第一;萃英講席教授付強博士入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黃建平教授有關沙塵暴與乾旱氣候的最新研究成果被Nature雜誌在其網站氣候變化欄目和地球科學欄目中分別介紹;2007年8月在蘭州成功舉辦了“半乾旱陸-氣相互作用”國際研討會,會議代表80餘名,來自美國等國家的國外代表占半數以上,會議受到國內外學者的一致好評。
2008年3月- 6月,以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的主站和可移動子站為觀測平台,組織實施了中美沙塵暴聯合觀測試驗,獲得一批珍貴資料,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2008年7月,舉辦了“第五屆氣候系統與氣候變化國際講習班”;9月,舉辦了“第十一屆地球環境和氣候變化探測與過程研究研討會”。
目前正在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973計畫項目課題等各類科研項目共53項,總經費達3094萬元。
加快開展乾旱氣候領域的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戰略意義。蘭州大學地處半乾旱區,具有地域特色和多學科的優勢,目前建成的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變化教育部實驗室,已經顯示出其整體水平較高、發展潛力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良好勢頭,將有力地促進半乾旱氣候變化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