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庵簪花圖

升庵簪花圖

《升庵簪花圖》是明代陳洪綬的創作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描繪明代文學家楊慎被流放雲南時與眾女子簪花踏歌而行的放浪生活景象。陳洪綬以誇張的手法,將楊慎“奇行駭俗”的行為,倔犟不羈的風骨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樹石畫法古樸蒼勁,墨色潤澤穩重。樹幹、石塊均具較強的立體效果。人物造型怪誕、誇張,但形象生動傳神,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此圖施色淺淡,補景簡單,意在突出表現人物的神態個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升庵簪花圖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陳洪綬
  • 規格:縱143.5厘米 橫61.5厘米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絹本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幅式:立軸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技法,名家點評,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畫面上一株古樹枝杈斷殘,稀疏的紅葉點綴其間。楊慎身材魁偉,著寬衣大袍,雙手下垂,頭戴幾朵鮮花,如醉如痴地舉步向前。身後有二侍女隨從,一人雙臂交插手持羽扇;另一人兩手捧缽。二人遲步不前,凝望主人,表現出迷惑不解的神情。
《升庵簪花圖》《升庵簪花圖》
右上方題款:“楊升庵先生放滇南時,雙結簪花,數女子持尊踏歌行道中,偶為小景識之。洪綬。”

創作背景

明代楊慎(號升庵)是四川人,曾以殿試考取狀元,受翰林院修撰,嘉靖時做過皇帝的老師。因為人耿直,被流放到雲南。相傳他在雲南一時醉酒,以白粉塗面,發上插花,與女伎同行,傳為美談。該畫即以此為題,表現了楊慎被貶之後,心情壓抑,對現實不滿的奇特襟懷。

藝術鑑賞

主題

其實畫中的楊慎,實際上是陳洪綬自身命運的寫照。表情迷茫,黯然心傷的楊慎,其變形的臉和沉鬱的神態,足可以讓人斷腸。心境黯然的楊慎真有點不知身在何處,也許他正看著遠處小草發獃,為它的落葉煩惱。惡運有如纏蛇,足令人膽寒。

形象

在此畫中,陳洪綬與以往一樣,對人物的精神狀態進行了深入的表現。畫中的楊慎體態微胖,身著寬袍大袖,頭上插滿花枝,兩肩下垂,雙目下視,步履緩緩,似醉非醉,似歌似吟。他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態度和神情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楊慎身後緊跟的是兩個捧觴持扇的女子,精神狀態與他完全不同,對他內心的痛苦似乎難以體會。
該畫人物造形怪誕、誇張,但形象生動傳神,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技法

此畫樹石畫法古樸蒼勁,墨色潤澤穩重。樹幹、石塊均具較強的立體效果。衣紋線條用中鋒筆勾勒,瀟灑圓渾,表現出衣服的質感與飄逸之態。此圖施色淺淡,補景簡單,意在突出表現人物的神態個性。

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員楊丹霞:人物造型誇張,神態生動,線描圓勁流暢,背景中老樹枯槎虬枝,更襯托出主人公桀驁不羈的個性,顯示了陳洪綬人物畫成熟時期的典型面貌。

重要展覽

2008年4月21日—6月9日,“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一期)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開幕,《升庵簪花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陳洪綬(1597—1652年),字章侯,號老蓮、悔遲,諸暨(今屬浙江省)人。明代畫家。早年受業於學者劉宗周、黃道周門下,1642年曾到北京為國子監生,授中書舍人,供奉內廷,不久即離京南歸。明朝滅亡後,為躲避清兵,一度在紹興雲門寺出家為僧,自號悔遲,亦號老遲。後在杭州以賣畫為生。工詩,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其畫初受藍瑛影響,後廣泛臨學古人,並大膽突破創新,所作人物、花鳥形象古拙,擅用誇張變形手法,獨樹一幟,為晚明變形主義繪畫大師。與崔子忠齊名於南北,世稱“南陳北崔”。著《寶綸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