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歲引·麗譙》是明末清初愛國詩人夏允彝創作的一首詞。該詞在清曠中暗含淒涼,以對權貴的譏諷表示了對時局的憂憤,表現了作者一片忠貞愛國情懷。
該詞以對比手法,描寫澤國高樓當今的衰落、昔日的壯美。意境蕭索淒涼,感情沉鬱悲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千秋歲引·麗譙
- 出處:《夏文忠公集》
- 作者:夏允彝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千秋歲引·麗譙
澤國微茫,海濱寥廓。萬堞孤城逼天角。雲外龍車碧樹懸,霜前雁字當窗落。薴城花,秦山月,都蕭索。
刺史風流攜琴鶴,暇日高吟倚軒閣。釃酒新亭幾忘卻。三泖沙明繞郡樓,九峰嵐翠扶城郭。銅壺響,曉更催,宛如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千秋歲引:詞牌名,中調,八十二字,又名“千秋歲令”“千秋萬歲”,以王安石詞《千秋歲引·秋景》為正體;此外還有八十五字和八十七字兩種變格。麗譙:壯美的高樓。《漢書・陳勝項籍傳》:“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唐・顏師古注曰:“樓一名譙,故謂美麗之樓為麗譙。”這裡指松江府城鼓樓。
⑵澤國:此處指江南水鄉。
⑶堞(dié):城上的矮牆,形如齒狀,設有箭孔,可以射箭和窺視。《說文》:“堞,城上女垣也。”天角:天空的一角。
⑷龍車:此指神仙所乘的車。唐・任希古《和長秘監七夕》詩:“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也指帝王的乘車。
⑸雁字:群雁飛行時排成“人”或“”字形,稱為雁字。
⑹薴(zhù)城:疑是浙江諸暨,薴蘿山在諸暨東南。秦山:指西北地區的山嶽。薴城、秦山,這裡泛指東南和西北的山川城鎮。
⑺蕭索:指景象衰落淒涼。
⑻刺史:官名,秦代始設,為監督州郡的地方官。宋以後廢,只作為地方長官的代稱。這裡是作者自稱。攜琴鶴:形容興趣高雅,清廉自守。《宋史·趙撲傳》:“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⑼軒閣:設有長廊的樓閣。
⑽釃(shī)酒:斟酒,飲酒。新亭:即勞芳亭,故址在今江蘇省江寧區西。東晉時,過江人士每至春秋佳日,多在此地飲宴。
⑾三泖(mǎo):湖名。亦稱泖湖或華亭泖。在今上海市松江區西。
⑿嵐翠:山氣蒸潤而呈現的翠色。唐・白居易《少室東岩》詩:“三十六峰晴,雪銷嵐翠生。”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水鄉遼闊,海濱寬廣,邊遠的孤立城牆上無數女垣直逼天空。遠方西下的夕陽,就像懸掛在樹梢上一樣;樓外南飛的大雁,當窗而落投林棲止。東南和西北的山川城鎮因戰亂已經衰落淒涼。
我風度翩翩閒情高雅,空閒時候在閣樓中吟詩作對。勞芳亭中飲酒幾乎忘卻了(戰亂)。三泖流水,倒映落日餘暉,沙灘空明,如玉帶繞著城樓。銅漏聲響,天快亮了,(戰亂之事)還仿佛是昨天。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一開始即切入題旨,略去登覽經過,直接描繪登臨所見闊大之景。“澤國”兩句,互文見意,意境渾涵蒼茫:海濱平鋪,天海相接,以此為背景雖是“萬堞”之城,也顯得渺小危弱,而呈逼仄孤危之勢。“逼天角”三字,化靜為動,摹畫出登高所見遠城之狀,給人壓抑之感,折射出詞人對國勢傾危的憂懷。
“雲外”兩句,視角由俯視蒼茫大地,變為平視高遠之景。這兩句寫景,用遠察樹梢龍車、近觀大雁沉落,襯出所登之樓的高出雲表,而日薄西山、大雁霜林的暮景,又營造出蕭條、落寞、衰颯、淒涼的氣氛,與詞開頭所繪寥廓之景相互映襯,顯現出詞人內心的傷感。
歇拍處,以花、月的明艷,反襯黃昏的暗淡,進一步渲染出“蕭索”的氣氛。這裡三個三字句連用,有點染之妙,且以短承長,筆勢動盪搖曳,一字頓,恰如其分地表現出詞人置身蒼茫寥廓且又高危之處,憂懷難已,悲情不勝的內心情狀。
過片三句,詞筆宕開,轉寫“刺史”(詞人自稱)的風流俊賞,將沉鬱詞情振起。這三句用暇日高吟、釃酒軒閣的舉動,描畫出詞人的高情逸態,同時,風流俊賞之時,猶難忘懷國事,又見其心存天下之志。
“三泖”兩句,是樓外黃昏之景。與上片“雲中龍車”之景相比,此時已是夕陽山外,外明內暗,樓中暮色之濃,可想而知。這兩句寫黃昏之景,實明虛暗,明暗對照,將上片所繪蕭索之景,塗抹得更顯淒涼。
結尾三句,寫暮夜所聞。置身雲外高樓之中的詞人,沉浸於深深的思慮之中,全然不覺時間的推移,倏忽已至夜深,當銅壺滴漏之聲將他驚醒時,已是天色將曉。這末三句,不寫其景而繪其聲,以有聲襯無聲,恰似於無聲處的驚雷,潛蘊著詞人的無限傷感。
詞寫登覽所見所感,繪形、繪色、繪聲,並將一腔憂懷融入其中,景為空曠闊遠之景,色為冷艷淒楚之色,聲為幽微斷殘之聲,情則起伏多變,基調不離悲傷。形、色、聲、情交相匯融,烘托出“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乾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詞人形象。那重重的暮色,也正是南明王朝日薄西山的象徵。
名家點評
清代·顧璟芳、李葵生、胡應宸《蘭皋明辭彙選》(卷五):“人知感傷在‘都蕭索’三字,吾以‘宛如昨’句更不堪也。存古(夏完淳)每直寫胸中眼中,考功(夏允彝)終是不說出口。要其血性所流,父子俱有不肯假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