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戰爭

千日戰爭

千日戰爭,1899年至1902年哥倫比亞保守黨哥倫比亞自由黨之間進行的歷時千餘天的內戰。

19世紀80年代中期,保守黨控制政權後,監禁和放逐自由黨領導人。1899年10月,拉斐爾·烏里韋領導自由黨人發動起義。戰爭異常艱苦、激烈。1900年5月帕洛內格羅一戰,雙方傷亡達3—5萬人。此後,自由黨在農村開展游擊戰,戰爭陷入僵局。適逢疾病流行,雙方損失嚴重。保守黨無法以軍事手段平息起義,遂於1902年6月宣布實行大赦和改革,承認自由黨在沿海和北部的勢力。11月,烏里韋等自由黨主要領導人宣布投降,戰爭結束。

此次戰爭是哥倫比亞獨立後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內戰,死亡近10萬人,國民經濟幾乎崩潰,國力受到嚴重削弱。次年巴拿馬從哥倫比亞分裂出去,成為獨立國家。

基本介紹

戰爭背景,戰爭過程,戰爭結果,影響,

戰爭背景

自從玻利瓦爾解放哥倫比亞後,聯邦制共和制便是反殖民統治者陣營中一個懸而不決的爭論。而後新格拉納達共和國分裂成三個國家。哥倫比亞成為其中一個。1863年哥倫比亞里奧內格羅憲法中規定哥是一個聯邦制國家。這樣各個黨派之間就各自發展,擁有自己的軍隊,有時候非執政黨的軍隊比國家的軍隊還要強大。所以聯邦制中的極端主義者——中央集權派便著手修改1863年的憲法,企圖在法律名義上壓倒對手。
在國內外危機,以及零星的內戰的刺激下,特別是憲法被修改後,各地高舉自由主義的旗幟,反對新憲法,武裝內戰爆發。

戰爭過程

1899年10月24日的馬格達雷納教區,也就是戰爭開始後的一段時間,自由黨人便失敗了。但是保守黨人也被眾多問題困擾著,內部分裂成歷史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雙方各自推選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但是依舊進行著殘酷的戰爭。 戰爭的進程是血腥而又殘酷的。哥倫比亞國民狂熱的支持著某一方,但是兩方花了大力氣,卻沒有任何吃掉對方的可能性。佩拉隆索和帕洛內格羅(桑坦德)戰役是其中最悲壯的兩次戰役。開始階段,在烏里韋的帶領下,自由黨取得一些勝利。1900年5月25日,保守黨軍隊在帕洛內格羅阻擋了自由黨人的進攻,一場消耗戰打響,其次悲壯的戰鬥是庫庫塔城包圍戰。
帕洛內格羅戰役後,雙方都覺得沒有意義戰鬥下去了。自由黨人孤立無援,資源缺乏,內部開始分裂成投降派和好戰派。保守黨人也想終止戰爭,所以到後來戰爭的烽煙漸漸散去,戰區的地區僅僅位於巴拿馬和加勒比海沿岸。
由於停戰協定的生效,避免了一場國際戰爭。當時新的委內瑞拉總統支持烏里韋的自由黨軍隊,並陳兵邊境。政府軍在此時切斷了委內瑞拉到自由黨軍隊的後勤補給線。這個時候烏里韋決定投降求和。

戰爭結果

1902年10月24日,當巴拿馬(當時還屬於哥倫比亞)戰火依舊猛烈之時,兩個黨派在加勒比沿岸哥倫比亞大沼澤附近的馬格達雷納香蕉種植區內埃爾蘭迪亞莊園(hacienda Neerlandia )中達成停火協定。
巴拿馬的戰事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親自關注下,為了保護巴拿馬運河的開掘利益,美國海軍不斷在巴拿馬附近海域游弋。巴拿馬自由黨人不得不放下武器。
1903年11月21日,美國威斯康辛戰列艦上(Wisconsin)協定簽署,哥倫比亞歷史上最殘酷的內戰終於結束。

影響

戰爭使得哥倫比亞滿目瘡痍,國力大減,國民分裂。最直接,最大的影響是國家分裂。1903年11月3日,巴拿馬在美國的支持下,公然從哥倫比亞分裂出去,成為一個新的獨立國家。
哥倫比亞在這次戰爭後,享有了半個世紀多的和平。1958年,兩黨之間再次爆發武裝鬥爭,隨後則是毒品戰爭的爆發。哥倫比亞游擊隊在政府軍的不斷清剿下,控制區域不斷縮小,可哥國內還是暴力事件不斷。
哥倫比亞國寶級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馬爾克斯在多部小說中提及了這場對哥歷史,人民有著深遠影響的戰爭。他的外公曾經是千日戰爭中的上校,所以在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之下,對戰爭有著異乎尋常的靈敏感覺。
在馬爾克斯的作品中,《百年孤獨》中的大難不死的奧雷里奧-布恩蒂亞上校,《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中的等撫恤金的上校,《苦妓追憶錄》中主人公的父親就死在內埃爾蘭迪亞條約簽訂之日死去,《霍亂時期的愛情》中費爾米娜隨父親在山道上的遇險等等,都或多或少跟這段歷史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