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遇,原為表示機率的用語,意指某一事件“每年發生的機率為0.1%”。在水文氣象方面,“千年一遇”被用於描述洪水重現期,但其表達的仍然是一種數學上的機率。
在有關暴雨等災害的報導中,“五十年一遇暴雨”、“百年一遇暴雨”等說法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由此也引發一些誤讀與質疑。2021年7月,河南省、特別是鄭州地區出現的極端降雨天氣,“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甚至“5000年一遇”的形容與定性陸續出現,在網路上也引發了一些爭論。對此,有研究者表示,所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在未得到可靠的、長時效的、有效的降雨記錄的情況下,很難去談這個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年一遇
- 流行時間:2021年7月
概念原意,概念由來,計算方式,輿情事件,2005年,2021年,表態修正,
概念原意
概念由來
包括“千年一遇”在內的“N年一遇”的表述,原本是對機率學上的“重現期”的一種通俗化描述。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官網介紹,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開始使用“100-year event”這一概念進行風險評估,目的是評價“百分之一機率事件下,工程項目的可靠性”。“100-year event”翻譯成中文,就成了我們常常能看到的“百年一遇”。這裡所謂的“百年一遇”其實就是1%機率事件;“千年一遇”事件,即“每年發生的機率為0.1%”的事件。
另據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楊大文介紹,“N年一遇”是統計學與氣象學、水文學相結合對暴雨和洪水大小的一種定量表征。一個降雨時間序列可能是100年、500年或者無限長,舉例來說,從統計上講,某地一天下了500毫米的雨,過去100年的數據中,一天超過500毫米的降雨只出現一次,則可稱這場雨是100年一遇的。“二戰”前後,基於頻率的防洪設計標準已經在世界上廣泛套用。“N年一遇”的概念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廣泛套用於生產實踐。由於城市發展需要面對防洪等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也從蘇聯引進了這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這在全世界基本上是通用的。
計算方式
截至2021年,中國有觀測記錄的時間序列很少超過100年,科技人員就把過去50年或60年的所有觀測數據拿來分析,再通過數學公式推導,得出理論的頻率曲線。這個頻率曲線可以外延,可以大體推算出100年甚至1000年的暴雨降雨量是多少。但百年一遇、尤其是千年一遇的暴雨更像是一個估計,並非完全準確的絕對值。此外,由於中國南方和北方地理氣候差距大,因此每個地方“N年一遇”都是以當地為標準,而非全國一致的標準。
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市政院副院長呂紅亮表示,從建模原理來看,暴雨和雨水徑流計算模型運用了統計學三大相關係數之皮爾森相關係數,即通過有限的統計數據去推算一個年份發生某種強度的洪水機率,亦即是通過統計數據加趨勢外推。由於大多數城市從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才開始有統計數據,數據存量不足以涵蓋百年乃至千年,也難以剔除偶然項,故而選取了模型推理的方式,這樣才具有可行性。
由於數據樣本不足,將機率學運用於水文水利行業,不僅見於暴雨和雨水徑流計算工作上,還見於許多水利工程。2014年,中國氣象局、住建部曾聯合發布《城市暴雨強度公式編制和設計暴雨雨型確定技術導則》,要求做好暴雨強度公式修訂工作。截至2015年5月,全國102個城市暴雨強度公式修訂完成。
輿情事件
2005年
2005年,黑龍江寧安市沙蘭鎮發生百餘名學生慘死於山洪悲劇(2005年黑龍江寧安市沙蘭鎮山洪災害)後,時任黑龍江省水文局局長董淑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說,這場洪災屬200年一遇,無法預知。這種表述遭受輿論質疑,有觀點認為此說缺乏水文氣象資料支撐,且擔心今後抗災表態出現“500年一遇”、“千年一遇”之類“攀比”情形。同年,河南南陽市南召縣境內遭遇暴雨。當地媒體報導在中使用“千年一遇”字樣,此種表述,因無法真正提供如此長時段的水文氣象資料,同樣受到輿論質疑。四川達州亦被曝出在2004年、2005年連續兩年宣稱遭遇“百年一遇”洪水。也有觀點認為,“×年一遇”本身是一個科學的概念,真正值得質疑的,並非“×年一遇”本身,而是為什麼這樣的洪水會頻頻發生,洪水造成的損害會如此之大,有關部門是否真正盡到自己的責任。
儘管受到批評,但此類說法在此後仍屢次出現。如2010年達州遭遇洪水,相關報導繼續使用“百年不遇”之表述。
2021年
災情概況
主條目:7·20河南暴雨,7·20鄭州特大暴雨
2021年7月17日後,河南省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極端強降雨天氣,大部地區降暴雨或大暴雨。河南省氣象台副台長蘇愛芳於7月21日表示,此次暴雨呈現如下特徵。
- 累計雨量大:17日8時至21日8時,河南省平均降雨量達144.7毫米;鄭州市平均降雨量458.2毫米,鄭州新密市白寨累計降雨量最大達918.9毫米,鄭州國家級氣象觀測站772毫米,部分地區累計降雨量已超當地年平均降雨量(鄭州全年平均降雨量641毫米)。
- 持續時間長:本次過程從7月17日8時開始,截至目前已持續4天。最強降雨時段出現在19日至20日,鄭州連續兩天出現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 短時降雨強:鄭州、開封等多地1小時降雨量超過100毫米,其中鄭州氣象觀測站最大小時降雨量達201.9毫米(20日16時至17時),突破中國大陸小時降雨量歷史極值(198.5毫米,河南林莊,1975年8月5日)。鄭州局地3小時最大降雨量達333毫米。
- 降雨極端性突出:本次強降雨過程中,鄭州、嵩山、新密等10個國家級氣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來歷史極值。其中,鄭州市二七區尖崗氣象站24小時降雨量高達696.9毫米,超過鄭州全年平均降水總量。
7月26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披露,據初步統計,7月16日以來,截至26日12時,此輪強降雨造成全省150個縣(市、區)1558個鄉鎮1290.74萬人受災,因災遇難69人。
“大於500年一遇”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水利廳決定於該日17時起,將水旱災害防禦III級應急回響提升為II級應急回響。報導並梳理數據稱,7月18日8時至20日15:30分,最大點雨量鄭州市滎陽環翠峪雨量站718.5mm,寺溝673mm、劉河628mm、王宗店607mm,鞏義市段河雨量站628.5mm、新中雨量站616.5mm、和溝601mm, 重現期均大於500年一遇。
“超千年一遇”
2021年7月20日晚9時,鄭州市氣象局在其官方微博發布視頻,以“超過千年一遇”形容鄭州遭遇的暴雨災害。該局梳理數據稱:鄭州7月20日16時~17時,一個小時的降雨量達到了201.9mm。7月19日20時到20日20時,單日降雨量552.5mm。17日20時到20日20時,三天的過程降雨量617.1mm。其中小時降水,單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鄭州建站以來70年的歷史記錄。鄭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為640.8mm,相當於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總之,從氣候學的角度來看,小時降水、日降水的機率,重現期通過分布曲線擬合來看,鄭州此次降雨都是超千年一遇的。
“超5000年一遇”
2021年7月21日凌晨,據河南省水利廳訊息,從7月21日02時30分起,該省水旱災害防禦II級應急回響提升為I級應急回響。該局並稱:“7月18日8時至21日02:00分,我省部分地區普降暴雨、特大暴雨,最大點雨量滎陽環翠峪雨量站854mm,尖崗818mm,寺溝756mm,重現期均超5000年一遇。”
相關爭議
河南暴雨中“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甚至“5000年一遇”的形容與定性陸續出現,在網路上也引發了一些爭論。有觀點認為:幾乎每次重大災害事件暴發,“N年一遇”的說法總會出現,使用者的本意或許是為了突顯事件的嚴重程度,但隨之而來的誤讀總會將事件等級進一步誇大。學者呂紅亮指出,“千年一遇”指同規模的降雨量每年有千分之一的機率發生,而非絕對數值意義上的一千年有且只發生一次。也有媒體報導,從機率上來看,“百年一遇”事件其實是經常發生的,如,在10年內至少發生一件“百年一遇”的事件的機率超過9.5%,100年內的機率則超過63%;此外,不同地區發生“百年一遇”事件的機率相互獨立,且全球至少發生一起“百年一遇”事件的機率呈上升趨勢。
2021年7月21日,在中央氣象台召開的媒體通氣會上,針對連日來河南省,特別是鄭州地區出現的極端降雨天氣、輿論上出現的“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諸多說法,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陳濤介紹,從目前掌握的氣象數據,無法下此定義。他表示:“千年一遇”形容的實際上是一個數學上的機率。從大氣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講,中國形成有嚴謹記錄的氣象記錄時間是在1950年之後,截至2021年,整個降雨量記錄的這個時間是70年左右。表達極端天氣甚至是極端降雨過程的方法,主要是根據歷史排名,根據各站點在歷史上出現的極大值的降雨量,依次進行排名;如果是新出現了極端的強降雨記錄,會把這個排名再做相應的調整,這是大氣科學界裡面比較常見的做法。所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在沒有得到可靠的、長時效的、有效的降雨記錄之前,很難去談這個問題。
表態修正
2021年7月21日上午,在全國天氣會商後,中國氣象局召開視頻會議,連線調度河南等省氣象局,結合當前汛期形勢和防汛救災情況,對氣象服務工作進行再強調、再部署。其中提出,要“開展極端性客觀定量風險評估,及時解疑釋惑回應公眾關切”。截至7月26日晚,河南水利廳相關通告已換用“創歷史極值”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