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工堰(湖北省鄖西縣水利工程)

千工堰,堰首位於距鄖西縣城北偏西7公里的寺坪對面老虎咀崖下,引天河水,由北向東南,經金釵石、紅廟、燕子溝口至下北隅,全長7公里,量童1立方米/秒。

全渠建築物有渡槽3處,涵洞1處,灌田千餘畝。因沿途多溝澗,遇山洪易決,每次修補需工千餘個,由此得名。始建於距今600餘年的明洪武初年。弘治年間,知縣劉理續修,因連年淤塞衝決,明末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縣王養秀率眾重修,並建石渡槽2處,各長丈余;木渡槽一處,長兩丈余。康熙五十三年(1714),河水決堰,知縣秦國龍復修,乾隆十二年(1747)}知縣藏茂生改修,因無炸藥,石山難破,用木炭燒石,疏鬆後用鐵鑽鑿石,開渠30餘丈。乾隆三十五年(1770)河水決堰,知縣張道南督民重修。嘉慶五年(1800),大水速發,堰口沖為深潭,無法復修,知縣孔繼主持將渠口上移半里,於嘉慶七年秋動工,次年春完工,遂改名為“孔公堰”。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縣翁吉士主持築堤重修,並建石橋,寬6尺,長丈余。鹹豐六年(1 856)堰口被水沖毀10餘丈,知縣瑞存率眾重修,民國四年(1915)邑紳吳啟基、彭瑞三等以該堰易淤決,稟請縣知事王景徽另開新渠1道,長百餘丈。
建國後年年補修。1957年4月,堰交天惠渠管養所管。每年春由受益隊(村)維修1次,燕子溝原為木樁圍草作滾水壩,每遇山洪即毀,1974年由國家資助,改為水泥漿砌石滾水壩,長20米。1997年夏,麻溝木渡槽被水沖毀,管養所立即改建成石渡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