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墩

千燈原名叫千墩,名出吳越爭霸,據漢書《吳越春秋》和宋《玉峰記》記載:吳地有三江,其吳凇江畔有土墩999個,崑山南30里處有一高土墩,為第1000墩,故稱“千墩”。千墩改千燈,那是物質生產的進步,也是文化觀念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墩
  • 別稱:千燈
  • 所屬地區:江蘇崑山
  • 出處:《吳越春秋》
基本概述,相關記載,經典傳說,千燈引“千燈”惹爭議,文化考證,

基本概述

千燈原名千墩,它地處吳淞江邊。崑山市屬下的一個千年古鎮,它的文化底蘊很深厚。吳淞江是太湖通向上海吳淞口的一條主河道,在過去江南水鄉陸路交通很閉塞的時代,吳淞江如同江南水鄉的一條“高速水道”,白帆若雲,舟楫如流。據說當年的吳淞江邊有許多土墩,從江邊數到千燈,剛好是第一千個土墩,於是人們便稱此地為千墩。它是蘇州至上海的中心水埠,是昆南小集鎮群的中心,土地肥沃,商業繁華,素有“金千墩”之美稱。
吳淞江邊的一千個土墩如今一個也看不到了。它們當年是如何形成的?是古人的墓葬,是報告外敵入侵的烽火台,還是興建水利疏浚河道的遺存?如今已無人能夠回答。那些小土墩是千年的風雨將它們銷蝕了,還是千百年的興建將它削平了?到如今只留下一千個土墩的傳說和一千個土墩的猜想了。

相關記載

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清末的時候,一千個土墩便已經看不見了,千燈鎮邊倒有一土堆,那是少卿山。那兒長滿了青青的草,那些個草開著醒目的黃色小花,它的根人們采來做紅色的染料,紡織業的發展,人們美化生活的需要,千燈人常常到此山上采茜草,於是,人們的眼裡沒有了一千個土墩,卻有長滿茜草的墳墩,於是,千墩便改稱了茜墩。這是傳說,還是典說,已無人考證。

經典傳說

千燈原名“千墩”,名出吳越爭霸。崑山南三十里處的高墩為第一千個墩,所以稱“千墩”。這裡曾有吳越爭霸烽火台,建於秦始皇南巡過的勝跡-秦望山上,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清宣統二年(1910年),易名茜墩,其來歷傳說有二:一謂文人雅稱;一謂因墩上長滿茜草之故。茜墩是一個人文薈萃之地,人們都感到叫“茜墩”、“千墩”都有點不妥,應該用這個“燈”更好。這個“燈”字,象徵著光明的使者,象徵著輝煌,象徵著富裕,與“金千燈”相符。“千燈”這個地名就由此而來。1966年4月,經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改名千燈迄今。

千燈引“千燈”惹爭議

千燈原名叫千墩,名出吳越爭霸,據漢書《吳越春秋》和宋《玉峰記》記載:吳地有三江,其吳凇江畔有土墩999個,崑山南30里處有一高土墩,為第1000墩,故稱“千墩”。這裡的墩,是指建有烽火台的土墩。因在當地墩與燈同音,因此1966年4月4日經當時的江蘇省人民革命委員會批准,改名為千燈。
其實在清朝,千墩已經成為一個集農作、商業、文化於一體的繁榮的市鎮。受千墩深厚文化底蘊的影響,一些喜好舞文弄墨的文人雅士經常光顧千墩。當時該地長有一種茜草,數量繁多,於是這些文人雅士意興大發,雅稱“茜墩”。至1910年宣統時期實行地方自治,正式將千墩改為茜墩。此名一直延續使用了56年,直到1966年4月4日又改名為千燈。這次在“文革”期間更名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更名之後對文化的影響逐漸顯現出來。
據了解,千燈之名既然與燈有關,千燈人就開始考慮創造出燈文化。黃天不負有心人,不久前他們竟然在北京發現一位燈的收藏者,其收藏不下於千盞燈,正苦於無處設館存放,於是千燈有關人員急赴北京洽談,據說已經有了初步意向。面對千燈的做法,有人歡喜有人憂。欣喜者認為,這將使地方文化得到弘揚,使文化的品種得到豐富。在早些時候,為使延福寺宗教文化得到發揚光大,千燈就從緬甸引進了世界第一大玉臥佛釋迦牟尼像。而憂慮者表示,如此發揚光大會使文化的純粹性被玷污,有造假之嫌疑。最重要的是,本真的、傳統的歷史和文化將被新造的所掩蓋。顧堅、陶峴、顧炎武等先賢分別創造了崑曲、江南絲竹,說出了振聾發聵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足以為千燈揚名。而那條三里長的石板街,也足以勾起人們對歷史的沉思。一位古鎮居民顧先生說,如果放著現成的都搞不好,也就不必再談什麼光大了。當然更多的人對這些事件表示無所謂。
千燈,因名字的更替導致後人對文化認知的取向發生變化,這一度引起爭議。而古鎮居民顧先生表示,作為今天的千燈人,他們更加關心千燈能否因為經濟的發展而使其形象和魅力更為凸顯。

文化考證

千墩改千燈,那是物質生產的進步,也是文化觀念的作用。如果物質生產的進步是指茜草這種自然的染料隨著化學染料的生產退出了紡織行業,廉價而穩定的化學紅的產生,讓人們忘記了茜草自然紅的作用,那墳墩上長滿的茜草長著倒刺,不可以餵豬餵羊,於是這茜草便被人們淡忘了。而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三面紅旗、總路線,人們都把它們說成是明燈。人們有喜慶的時候,特別是過傳統節日的時候,便到處張掛紅燈。於是燈在詩歌中、文章中、報告中演化成了燈塔、明燈、紅燈。
順著人們的語言習慣和書寫便利,千燈終於代替了茜墩,那是在1966年4月。當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再去考證它的名稱時,墩與燈已無非改的必要,因為名稱只是符號,內涵才是真正的實體。古鎮的石板街猶如千墩的脊樑,不管世事如何現代、前衛,它所存在的歷史文明、千年古韻都始終堅定不移地會在腳下延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