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墩

土墩

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其特點: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墳埋葬。隨葬品多為印紋陶器、原始瓷器和帶地方特徵的青銅器。研究者多認為是吳越文化的葬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土墩
  • 英文名稱:土墩
  • 別稱:土墩
壞境特點,考古分析,

壞境特點

特點
土墩墓群特點是:占有較高地勢,沿河流兩岸的丘陵崗巒分布,一墩一墓,不見屍骨或僅見少量骨屑,隨葬品置墓中心,一般1至8件,亦發現沒有隨葬品的空墓,以印紋陶盛器,夾砂陶炊器和原始青瓷器為主,銅器少見,常見銅器為鼎、劍、戈等,其形制大體與中原相同,紋飾有變形獸面紋、雲雷紋、弦紋等,少數圖形為本地所特有,如一銅鼎上鑄有三翅蝴蝶花紋,這種紋飾其它地域均未發現,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土墩墓墓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無規律密集式分布;一種為順山脊一字形分布,它歷經二千餘年,有的土墩墓已坍塌不顯見,有的仍保持著顯著的土墩,在峨嶺、三里、五里發現仍有高6米,底徑20米的巨型土墩墓。土墩墓的大小與其隨葬品的多少沒有直接關係,這也是其墓葬的特點之一。從千峰山土墩墓葬考古發掘發現,有的封土高大的土墩墓隨葬品寥寥無幾,僅一、兩個陶器。並且,千峰山與牯牛山城遺址相鄰,且出土文物內涵較一致,推斷墓主多為吳城居民。這對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習俗及其生活方式具有較高價值。
中國史料主要記載黃河流域中原文化,土墩墓的發現填補了古吳越地區文化研究的空白。
土墩

考古分析

分析
除了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各鄉鎮在農業生產和基本建設中也陸續有一些文物出土,其中有一些堪稱國家級的精品如:
青銅雙龍耳尊,何灣鎮綠嶺農四村出土,國家一級文物,曾被專門借調往北京於亞運會期間對外展覽,為中國青銅器精品,是本地區土著人冶鑄技術的傑出代表。
吳王光劍,三里鎮呂山村出土,通長約50厘米,莖為圓柱形,臘窄,無紋飾、有脊。鑄有銘文,意為“攻吳王光自作用劍,以戰越人”,乃春秋五霸之一吳王闔閭所用之物,國家二級文物。後調查得知,該劍出土於一坍塌的土墩墓中,沒有發現其中共存物。
鴨形壺,葛林千峰出土,印紋硬陶器,侈口、雙耳,口至尾部有簡單的刻劃紋飾,整個器物造型敦厚豐滿,實用性與觀賞性完美結合,顯現出極高的工藝水平。屬國家二級文物。
1995年,何灣鎮前橋村農民在山包取土時發現銅劍一把,後經縣文物管理人員前去清理,發現是一土墩墓,同時清理出銅矛、銅戈各一。殉葬物顯示死者生前或許為一武士。
南陵土墩墓沒有當時中原地區墓葬所見的等級森嚴的禮制和野蠻的人殉、人祭現象,也沒有發現隨葬品特別豐富的墓葬,不似中原奢侈之風,表明當時這一地區和中原地區處於不同的社會制度。僅就殉葬品來看,它仍部分沿習著原始社會慣有的習俗,即將生前隨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喜愛的日用品殉葬。這在當時階級社會大量存在的殺葬、殺殉濁浪中,獨保一泓清流,是非常獨特的和有一定緣由的。這對於全面研究中國社會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土墩墓的研究,不僅填補了商周時期吳越文化的空白而且對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研究也提供了重要資料。
規模宏大的土墩墓葬,至戰國中晚期漸漸消失,這是因為越滅吳後,又被楚國所滅,至戰國以後,逐漸與楚漢文化相融合。可以說土墩墓的興起與衰落是與吳越的興亡相始終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