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地理位置,名字由來,建築風格,藏品概述,碑刻,竹畫,創建人簡介,生平,成就,發展歷程,志石收藏,背景,藏品概況,收藏,意義,匾額楹聯,近況,文化氣息,參觀信息,作品賞析,
簡介
地理位置
在九朝古都洛陽以西45公里處,有一個風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
新安縣城西的
鐵門鎮。這
里西扼崤嶺,東控函谷,已有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為“當關洛孔道”。這裡青龍、鳳凰兩山對峙,一肪澗水潺潺東流,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
我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便位於鐵門鎮的西北隅。這裡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
張鍅(字伯英)先生的家鄉。
名字由來
二十年代初,張鍅先生隱居鐵門,營園林廣及百畝,蔚為壯觀。康有為游陝過豫,被張鍅邀至園中,談書論畫,賦詩抒懷,題名“蟄廬”。
新安縣
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鍅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為我國現存墓誌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誌石刻1400餘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於此。
建築風格
鐵門最吸引遊人之處當推"蟄廬"它是原國民革命軍將領、前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張鍅先生的私人花園。而"蟄廬"最有魅力的地方則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這是一座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磚窯的建築,原藏石1578件,現有墓誌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228件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齋"。張鍅先生生前酷愛金石書畫,在他有生之年,將流散於洛陽地區民間的志石多方羅致,送達故里鐵門,在自家花園"蟄廬"西側專辟一隅,鑲嵌儲存。中國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為齋室題額。
藏品概述
碑刻
千唐志齋收藏的碑刻,多為歷代名家遺墨,其中有南朝王弘所書的行草條幅,宋代米芾的行草對聯,元代趙孟頫的楷書碑文,明代董其昌所書橫披,清代"神筆"王鐸及劉鏞、邵瑛、韓東籬、鄭板橋等人的墨跡。此外還有由蔣介石(字中正)撰文、賀耀祖(又名貴嚴)隸書,有國民黨43名省級黨政軍官員署名為張母祝壽的《張母王太夫人壽序》。 由於千唐志齋所收的墓誌,主要為唐代碑刻,故有人稱其為"石刻唐史",同時我們也可從中窺見中華書法演變的軌跡。
竹畫
千唐志齋里保存著鄭板橋(名燮,字克柔)作的4幅《題竹》詩畫,這四幅畫不僅畫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而且畫出了陰晴雨雪四種天氣。巧妙的構思,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
創建人簡介
生平
張鍅,字伯英,號友石老人。清末畢業於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早年曾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陝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時,張任陝西靖國軍副總司令。上世紀三十年代歷任國民革命軍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設廳長等職。解放戰爭時,他曾對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在成都起義。解放後,張鍅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66年5月病逝於北京。
成就
張鍅生前酷愛金石字畫,與于右任、章炳麟、康有為、王廣慶交往較密。在他們的影響下,尤其是在於右任的鼓勵下,張氏於1931年開始廣泛搜羅墓誌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陸續運至其故里鐵門鎮。1933年前後在其“蟄廬”西隅,闢地建齋,將羅致而來的大部分志石鑲嵌於十五孔窯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牆壁間。其未鑲嵌部分,除於抗日戰爭時期運陝捐贈陝西博物館數百塊外,歷經變亂,散失不少。據1935年由上海西冷印社發行的《千唐志齋藏石目錄》載,總計1578件。現齋內尚存各類藏石1419件,其中西晉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國7件,此外尚存有墓誌蓋19件,以及其他各類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碑碣等54件。
發展歷程
穿過綠幽幽的柳蔭道,推開厚重的大門,一座歷經百年風雨的私家園林便展現在面前。那墓誌石刻,依稀可辨當年文人儒將之氣度;那青磚灰瓦,更呈現著昔日的端莊文雅。這就是被譽為豫西名園的張家花園——蟄廬。 千唐志齋就是花園的一部分。1936年花園的主人張鍅在園中闢地建齋,將收集而來的墓誌鑲嵌於此,章太炎題額“千唐志齋”。
一 風雨如磐 風采依舊
千唐志齋位於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占地40餘畝,由形式不同、功能齊全、布局嚴謹的建築園林組成。現主要有文物保護區、園林區、北魏石窟、張鍅故居等。
千唐志齋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承載了280餘年大唐的厚重歷史,彰顯了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墓誌石刻內容豐富,被譽為中國唐文化的奇葩,受到世人矚目。上世紀八十年代,宣布對外開放,聞名全國。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 打造品牌 規劃先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人文旋游。於是,一批以天子駕六為代表的文物旅遊景點被開發出來。作為洛陽旅遊新三篇的千唐志齋,把它開發成為乃至全國的旅遊品牌,便成為了我縣、洛陽市、以及河南省有關領導與專家的共識。
2001年,新安在旅遊整體規劃中,對千唐志齋建設開發明確提出“要恢復擴大現有規模,以唐文化為特色,以民俗文化為支點,使之成為新安旅遊發展的龍頭”的要求,並把千唐志齋一期改造的開發建設定為縣建設重點工程。當年千唐志齋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3A級旅遊景區。
自後我縣不斷加大對千唐志齋建設,傾力打造千唐志齋旅遊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出爭創國家4A級景區的目標。 規劃是旅遊開發建設的龍頭。只有堅持規劃先行,把區域特色提煉出來,把旅遊產品設計出來,把旅遊項目包裝起來,才能保證旅遊業健康快速發展。在規劃設計上,我館嚴格按照“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先後聘請洛陽園林設計研究院、南陽古建所、《千唐志齋旅遊發展規劃》、《張鍅故居維修設計方案》。按照規劃,千唐志齋景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在保持原貌基礎上,對原有古建築及核心區域進行系列配套工程,並儘可能展現豫西園林的原始風貌、興衰過程,體現張將軍重文理念及讀書傳家的優良傳統。
三 緊抓機遇 笑迎八方
2008年千唐志齋二期改造作為縣重點工程,我館 高度重視該工程建設,專門成立了基建辦,研究制訂施工方案,明確分工,狠抓落實,責任到人,確保工程順利推進。工程自2008年5月開工以來,相繼完成了南園景觀、荷花池改建、多功能廳、牡丹園修葺、生態停車場建設,還完成了供排水、電力改造及遊客中心、旅遊公廁建設、南大門建設等基礎設施配套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張鍅故居維修工程按期完成,2010年景區開始張鍅故居的布展工作,定於2011年10月份全部完成開門迎客。景區總面積達2.4萬平方米,其中遊覽面積擴大近一倍。
四 宣傳推介 提升形象
旅遊業是典型的形象產業,知名度就是生產力。我們在做好千唐志齋開發建設的同時,精心策劃、多措並舉,積極開展宣傳行銷活動。利用節日,組織人員到鄭州、洛陽、西安等省內外城市進行宣傳推介;與中央電視台合作製作了千唐志齋宣傳片;組織參加了各種旅遊交易會,簽約旅行社百餘家;開展了各種特色宣傳活動,增強了景區吸引力。如今的千唐志齋,以唐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建築風格吸引著中外遊人。2007年,30個國家的旅遊小姐齊聚領略園中的獨特美景,感悟大唐文化;2008年,國家二級博物館花落千唐志齋;2009年千唐志齋書畫院成立;2010年應邀赴日、赴台進行文化交流活動……這標誌著千唐志齋已經成為中原旅遊新寵,“千唐志齋這個文化旅遊品牌也越來越響。
志石收藏
背景
洛陽地處中原,古來為文人薈萃之地。此邙山雄渾逶迤,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歷代帝王將相、富戶巨賈,皆迷信北邙為風水寶地,多葬於邙山下,故民間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上少閒土,說是洛陽人舊墓”、“北邙無臥牛之地”,成為我國最為集中浩大的墓葬區。隨著清末以來的盜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於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張鍅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規模蒐集,幾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為我們國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國寶。
墓志銘是一塊刻滿文字的正方形青石,這塊薄薄的石片記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經歷、配偶子嗣、卒葬時地,然後埋在死者墳墓裡邊。一個人漫長而輝煌的一生,一個人姜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濃縮成一塊透明的膠片,展示在這裡。曾經指點過江山的人,曾經使歷史發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經搖筆生珠的文人,曾經身首異處的武士,或吃齋念佛的和尚,或雲遊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種形式,走進了時光的隧道,千唐志齋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藏品概況
千唐志齋所藏唐人墓誌自初唐的武德貞觀年起,到後唐的天復、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自相國太尉至刺史太守,處士名流,宮娥才女,百姓雜家,無所不包。這些墓誌記載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是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佐證,既可以視為一部石刻唐書,又可以稱得上唐人檔案館;同時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書法藝術的資料寶庫,故又素有“唐代書法演變史”、“唐散文大觀”之稱。
收藏
這些志石都是張鍅從全國各地,主要是洛陽一帶蒐集而來的。洛陽為十三朝古都,是人文薈萃之地。城北邙山,東西綿延百餘公里,雄渾遙遠,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歷代達官貴人,富戶巨賈,皆迷信邙山為風水寶地,甚至遠在江南塞北的人,臨終還囑其後人,不遠千里,還葬北邙。所以民間流傳有“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見王建《北邙行》)。
也正是這些富豪的墓葬,誘致了盜墓之風的盛行,盜墓者重於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則乏人問津,多散失民間。清末修隴海鐵路取線邙山腳下,掘出的志石被棄置於民間田舍。張鍅看到後,廣為搜求,闢地建齋,妥為保存,因其事先曾與于右任達成協定,魏志歸於而唐志屬張,遂使千唐志齋成為全國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
意義
千唐志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則天的改元、安祿山的僭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有位極人臣的相國太尉,封疆裂土的皇帝貴戚,雄踞一方的藩鎮大吏,職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職微的尉墨參曹;也有悠遊園林的處士名流,昧悟參禪的寺觀洞主,以及被深鎖內宮、淒涼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貫的宮娥彩女。這些墓誌記載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會活動,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書看待,這些文字為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起著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作用。
說千唐志齋是一部石刻唐書,是這些志石上記載了唐代三百年間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大量史實,這些史實的詳細情況已被歷史的風煙所湮沒,僅有的史籍僅述其大概,對於歷史的記述,史書是豎向的,粗略的,而墓志銘對這些事實的記述則是橫向的、詳細的。這些唐人穿越千餘年時光的隧道,再現於我們面前,使我們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與我們智慧的祖先對話,使我們以史為鑑,感悟過去,啟迪未來。所以說,千唐志齋又是一部百科全書,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一下對唐代農民起義的記述,這方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崔玄籍墓誌記載了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睦州(今浙江建德)女英雄陳碩真為首的反對酷吏、豪強壓迫的農民起義;這方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裴鎬墓誌則記載了當年在永嘉郡(今浙江溫州)發生的“海盜”起義事件;這方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嗣曹王
李皋墓誌與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陳皆墓誌都記載了他們參與鎮壓
袁晁起義的情況,這些記載都為史籍提供了難得的佐證,對我們了解唐中期以後農民起義活動的範圍、規模以及被鎮壓的情況大有裨助。在五號室崔玄籍墓誌左上方的這方墓誌主人為
高玄,高玄為遼東三韓人(即南韓人),其祖父曾為平壤刺史,後其隨泉南生來唐,併入仕,卒葬洛陽北邙,這方墓誌對於了解唐代的外交及用人制度非常有趣,各位不妨仔細一看。
從這些藏志中,還可以看到唐代官府對鹽、茶、酒實行專賣和均田制日益解體的情況。如位於八號室的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孫公義墓誌中,記載了會昌年間睦州一帶經濟蕭條、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的景象,以及孫公義針對時弊、力倡農耕、推行新稅制,減輕農民負擔,促進當地農業發展的措施。另外,位於三號室的聖歷二年(公元699年)的王德表墓誌、位於五號室的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裴同墓誌、位於三號室的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和守陽墓誌、位於三號天井的錦州刺史
趙潔墓誌都分別記述了唐王朝與我國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同地方政權之間存在的矛盾與糾紛,也記載了大量彼此友好往來的事實。再如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張尊師墓誌,開元六年(公元718年)侯敬忠墓誌中還可以看到唐代佛、道兩教廣泛流行及彼此相此消長的鬥爭情況。如果讀者有心了解唐代士族門閥勢力的興衰,姓氏的淵源、地名的變更、以及自然、交通的情況,也不難從這些墓誌中略窺端倪。綜上所述,千唐志齋藏志對我們了解有唐一代三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均有其重要的價值。
對書法有興趣的朋友從這些琳琅滿目的志石上可以盡情享受唐人精美的書法藝術給我們帶來的美感,由此更可以看到我們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但是,由於歷史的久遠和時光的流逝,有許多美好的藝術不復再現了,後人對這些流逝的東西不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比如書法藝術,我們僅僅只能看到大部分大家佳構,但許多發展過程中的東西看不到了。今天,這些唐代墓志銘的書法藝術使我們耳目一新,“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種傳之後世的書法藝術都是集前人之大成者,這裡展示的書法藝術使我們看到了唐代書藝演變之全過程,她不僅可以打破許多人們對唐代書法的認知習慣,還可以提出許多新的命題,讓我們來認識唐人書法、唐代文化。此外,在專貯書法繪畫石刻的第十五號窯洞內,還可以見到宋
米芾所書對聯,明清之際神筆
王鐸所書的大幅中軸,清代
王弘撰、
劉墉、
陳鴻壽、
邵瑛、韓東籬等人所書的屏扇、對聯,以及近人
章炳麟、
李根源、
靳志、
戴傳賢所書的對聯、單條石刻等。在十一號窯室內還嵌有明代
董其昌所書《典論論文》長卷,還有由蔣中正撰文、
賀耀組隸書和國民黨眾多高級官員和社會賢達具名為張鍅母親慶祝七十壽辰的長篇壽序石刻。其他如元趙孟書丹的宣武將軍珊竹公神道碑等也彌足珍貴。
至於繪畫方面,雖為數不多,但皆為稀有佳構。第十一室嵌有漢代線刻佛教故事,第十五室嵌有漢武帝夢景浮雕,有揚州八怪之一
鄭板橋所作風、雨、陰、晴竹姿四幅屏扇和名曰“醒”的單條竹畫石刻,第三天井西壁所嵌清代
光緒皇帝引見官王純謙指畫蘭草等,無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所作“風雨陰晴”竹畫,幽篁疏影,形神皆妙,我們站在石刻前,仿佛感受到鳳尾森森,疏影橫斜的拂面清爽,頓然領受到名家聖手的無窮魅力。
匾額楹聯
“蟄廬”的匾額及“聽香讀畫之室”的楹聯均為康有為游陝過豫宿鐵門時題寫,而室櫥橫額則為金石家羅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館館長的關百益所題;千唐志齋門廊聯為清翰林學士宋伯魯書寫,相對東廊門植聯為張人傑所書。這些題字莫不神采飛揚,風格卓異,與齋內藏志書藝交相輝映,引人入勝。
近況
千唐志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不斷修葺整理,吸引了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政要名流以及書法愛好者慕名來游,它不僅成了海外遊人尋根覓宗的“千年秘笈”,也是史學家們研究唐史的一條“通幽曲徑”。新近搬遷到千唐志齋的北魏石窟也引起了國內外的注目。
文化氣息
走進千唐志齋,你會立即被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長的歷史在這裡被時光的黃土所掩埋,沉積為一部無聲的巨著,又展現在我們面前。審視這顆玲瓏剔透的琥珀,恍惚耳聞目睹大唐廝殺拚鬥的刀光劍影和笙歌弦舞的靡亂浮華。祖先們智慧的光芒,渾濁的淚眼和低沉的嘆息,使你一下走進歷史的深處,被突如其來的感悟所驚心動魄!當你不由自主地去撫摸那冰冷而無言的志石時,也許你的心會驀然一驚,因為你真切的觸到了唐人跳動的脈搏。
這裡是一座夢園。當你從歷史的幽徑中走出,漫步在幽篁疏影、鳥語花香的碎石路上時,你也許會產生如入禪境的感覺,這裡濃厚的文化意蘊賦予了園林無盡的魅力。如若你走近與竹林相對的百年石屋,你會看到它的蒼老和正面的八個大字“誰非過客,花是主人。”輕輕一誦,冷峻而淒涼,過客與花朵,嗖嗖劍氣與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過,回頭再看那滿壁劍氣與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過。回頭再看那滿壁志石與花木蟲影,你會突然領悟到佛一般的慈善而安詳。
隨著時代的發展,千唐志齋將以其豐富的歷史資料和珍貴的書法藝術,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發揮其巨大作用。
參觀信息
門票:免費。
時間:8:30——17:00,逢周一和除夕閉館。
發票方式:為確保參觀文物安全和參觀質量,本館每天接待參觀人數限額為500人,星期天、節假日限額為1000人。觀眾憑本人有效證件在博物館遊客服務中心排隊領取參觀票,領票時間為開放日的上午8:30——11:30,下午13:30—16:30,一人一票,只限當天參觀一次,過期作廢。
公交:在洛陽站或
谷水坐洛陽-新安縣長途汽車(1.5小時)到新安縣,也可坐洛陽-義馬 澠池
三門峽的長途車到溝頭,轉乘新安縣-鐵門的2路公車終點站鐵門廣場(40分鐘)或洛陽至千唐志齋客車終點站千唐志齋下車即到。
自駕:洛陽-新安縣-溝頭村-鐵門村,沿310國道向西,在溝頭村向南到鐵門村即到。
里程:洛陽-新安縣25Km,新安縣-溝頭12Km,溝頭-鐵門3Km。
作品賞析
蟄廬之戀
靜水
知道蟄廬的名號已經若干年了,卻一直無緣與它親近。也許冥冥之中,我在等待一次心緣的契合,抑或一次美麗的邂逅。
終於走進蟄廬,原本躁動的心,此刻卻驀然澄靜下來。耳邊,只有風過樹梢的天籟之音。
青灰色的磚瓦、幽深的窯院、藤蔓纏繞的老屋,初冬的陽光氤氳著這座古樸典雅的百年老園,撲面而來的是篆刻在高高窯院牆上那兩個遒勁滄桑的楷書大字:蟄廬。
蟄廬,是康有為在鐵門古鎮為張鍅將軍的花園題寫的匾額,另一位民國大家章太炎為這座園子的藏碑室題寫了“千唐志齋”四個大字。書房正面和院子兩側的楹聯更是讓人頓悟禪意:“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坯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松柏有本性,園林無俗情”。
蟄廬正中的院落里,兩株青梅依舊是蓬蓬勃勃的綠,枝葉繁茂,恍然有暗香盈起,“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這些古人吟詠青梅的詩句,忽然如水般漫過了我的心田。
漫步千唐志齋,看著一塊塊墨玉般的青石上,刻著密密麻麻的墓誌,鑲嵌在牆壁上,端莊大方,又嫻靜優雅,仿佛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與天地對話,令人嘆為觀止。狄仁傑撰寫的《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銘》、趙孟公式書寫的《宜武將軍達魯花赤珊竹公神道碑》、米芾所書行草對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尤其是鄭板橋畫並題詠的風、雨、陰、晴竹枝四扇屏,栩栩如生,搖曳多姿,讓人久久品味,不忍離去。
張鍅,這位戎馬倥傯的將軍,竟能在軍閥混戰的年代裡,將這些石碑從河洛大地上一件件收集而來,建起了這座凝聚大唐風雲的石刻博物館,讓後人能夠走進大唐王朝,與唐人對話,真是何其了得!
在他的書房正面門楣上,他親自書寫了八個大字:誰非過客,花是主人。極富哲理,充滿禪意,發人深省。將軍是否看透了所謂的政治,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因此才毅然率部起義。可惜,將軍沒有看到今日之中國……
是啊,功名利祿如浮雲,繁華總被風吹散。世事洞明,難得糊塗,人生不過幾十載。縱使智者如張鍅,也需捻指拈花笑。草木榮枯,自然更迭,來來去去,你我皆是匆匆過客。榮辱成敗,愛恨情仇,在蓋棺定論之時,都輕如鴻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