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流程
千兩茶屬於黑茶類別,其包裝呈圓柱形,緊壓而成。整個工藝流程,系手工操作,大都在家庭作坊生產。精深加工千兩茶所採用的原料是黑毛茶,以黑毛茶三級為主,拼入部分二級下堆。黑茶的採摘,在穀雨前後細茶採摘過後,茶農又忙春耕,一時採摘不過來,一些未採摘的茶芽,在夏初暖陽下蓬勃生長,等忙過春耕,再上山採摘,嫩枝蔓延幾寸長了。有工夫的就一葉一葉摘下,沒有工夫的就連枝帶葉採摘,通稱“老茶”,只能用於製作黑茶。
製作工具
安化千兩茶製作屬手工操作,實行土法生產。使用的工具有鋸子、剖刀、刮刀、茶杈、濕布、灶爐、篩子、風車、蔑簍、抽屜、木棒、壓槓、扎蔑等。其製作分兩個階段進行,首先製作黑毛茶,經過殺青、揉捻、渥堆、復揉、烘焙等5道工序,然後進行千兩茶精深加工,黑毛茶經過篩分、拼配,再採用軟化、裝簍、踩壓、扎箍、鎖口、冷卻、乾燥等工序,日曬夜露55天,遂成成品。
安化千兩茶的主要特徵是手工技藝精深,選茶準、烘茶乾、裝茶滿、踩茶緊……等等這些流程,一環緊扣一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以質優取勝。其重要價值在於科技含量很高,從而獲得相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特點
第一,踩制千兩茶的原料是做工純正的二三級安化黑毛茶。茶樹長於陽崖陰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脈延綿,雲霧繚繞,擁有非常適宜於茶葉生長的自然氣候條件。境內廣布的雲台山大葉是中國有名的優良茶樹品種之一,葉片柔軟肥厚,可塑性大,極利於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資江兩岸的山體往往覆蓋著厚厚一層由板頁岩風化而來的土壤,這種土壤對植物生長最為有益。在此基礎上,採摘成熟度較高的鮮葉,用獨特的工藝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千兩茶特殊的品質內涵。
第二,千兩茶的加工工藝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奇特性,它的包裝和加工同時完成,包裝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具。它用篾片捆壓,篾片在捆壓緊縮的過程中逐漸縮小,至最後形成定型的竹簍。甚至用篾都有講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韌性彈性俱佳方可。千兩茶的茶胎用經過特殊處理的蓼葉包裹,能保持其獨特的茶香和色澤。蓼葉以外襯以棕葉,可防水防潮,保護品質。
第三,千兩茶壓制工藝獨特,可以說是集數百年黑茶加工工藝之大成。粗製形成黑毛茶,有殺青、揉捻、渥堆、烘乾等多道工序。精製過程更具技術含量,蒸、裝、勒、踩、涼置,水分的高低、溫度濕度的控制,都有極其精確的物理化學指標。其中有一項處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獨有的高香。歷史上最早用於茶馬互市和以茶制邊的四川茶和漢中茶都是黑茶,但加工工藝相對粗糙。即使現在的普洱,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運用湖南黑茶粗製加工里的渥堆技術,形成區別於傳統產品生普的所謂“熟普”。
功能成分
千兩茶的功能性成分是茶複合多糖類化合物、兒茶素和氧化產物黃烷醇類氧化基合物,能促進血液循環、控制動脈硬化、幫助消化、防治糖尿病、平衡血脂血栓。這些特殊功能,是其它茶類不可替代的安化的黑茶,分散茶、緊壓茶兩大類。散茶類中有引茶、天尖、貢尖、生尖等多種;緊壓茶類中有花捲、花磚、茯磚、黑磚茶等。見於文獻記載的《明會典·茶課》說:“弘治三年(1490),令今後進貢番僧該嘗食茶…… 不許於湖廣等處收買私茶,違者盡數入官”。番僧,指西藏喇嘛。他們常組成上百人的朝拜團至京師禮服朝貢。回藏時,繞道湖廣收買私茶。這種私茶就是黑茶,而湖廣黑茶又主產於安化一帶。安化黑茶滋味濃厚醇和,而且產量多,價格又便宜,在吸引西藏僧人繞道來收購的同時,還吸引了陝西、山西等地的茶商爭來安化收購,以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形成弛禁之爭。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御史李楠以湖南茶葉行銷西北妨礙茶法馬政為由,請朝廷禁運。另一御史徐僑則提出相反的意見說:“漢川(漢中和四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銷,無妨漢中。漢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於酥酪為宜”。認為安化黑茶對西北遊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萬曆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批准頒布《黑茶章程》,安化黑茶正式定為銷往西北的官茶。
歷史
清代道光元年(1821)製作的百兩茶,就是千兩茶的前身,以此為起點計算,至今已有186年的歷史。正宗千兩茶產生時間晚於百兩茶40多年,足足走過了140年。從時代劃分看,經歷了中國封建帝制社會(清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華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其間,歷經坎坷,有興有衰,興衰與共,世間滄桑見證了它的變遷過程。這種源遠流長的歷史,意寓著博大深厚的茶文化。
相傳,同治年間,晉商與邊江劉氏踩茶師合作探索,改百兩花捲茶為千兩茶。後來在安化,只有邊江村的劉姓家族掌握“千兩茶”製作技術。
1952年,在上級的指示下,白沙溪茶廠推廣“千兩茶”技術,以造福社會,劉家後人進廠帶徒傳藝,無私奉獻。
李華堂作為茶廠重點培養對象,師從劉連保學習千兩茶技藝。
1953年,白沙溪茶廠開始千兩茶生產,一共組建兩個千兩茶生產組,李華堂作為生產組首任組長,負責千兩茶的生產。
因花捲茶的製作工序加工技能強、難度大、工效低。1958年後,湖南省白沙溪茶廠以機械生產花磚茶取代了花捲茶。市場上以花磚茶替代了花捲茶,千兩茶因此停產。
1983年,惟恐花捲茶加工生產技術失傳,湖南省白沙溪茶廠找到
李華堂,請他領軍帶領一批青年職工參與製作千兩茶。由於時隔太久,“千兩茶”篾簍幾近失傳,費盡周折,從初夏至深秋歷時四個余月,終於製作出了300餘千兩茶。
這次生產,對於已經中斷了26年的千兩茶製作意義重大,李華堂帶領白沙溪茶廠職工經歷了一次技術練兵,令千兩茶製作技藝得以傳承。 此後千兩茶的製作又中斷了14年。
1997年,白沙溪茶廠再次恢復千兩茶生產。
民俗
千兩茶源於梅山腹地,這裡的民俗淳樸而獨特。千兩茶一旦面世,就緊緊地與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結合在一起。制茶、飲茶蔚然成風,一直延續至今。當時,土著居民“不求大碗吃肉,唯求小碗喝茶”,尤其愛喝本地特產千兩茶,達到淡泊清新、甜中略苦的茶生活境界。喝前,用鐵鋸將千兩茶切片,然後用茶刀將切片再切細,放於茶具中,最後加熱開水沏泡。可見,千兩茶茶俗是安化最具特徵的民俗。
工藝
製作千兩茶,使用簡陋的工具,進行手工操作,算得上土法上馬。其外觀也並不華美,幾近土氣土色。然而,它的製作工藝很講究。選茶準、烘茶乾、裝茶滿、踩茶緊……等等這些流程,一環緊扣一環,以質優取勝。只要細細研究,就能發現千兩茶工藝的博大精深。
傳承
毋庸諱言,千兩茶製作工藝中確實藏有奧秘。產生一段時期來,從不向外泄露半點機宜。而在內部,總是一代接著一代地傳承下去。數十年後,正宗傳人才向外傳授技術。新中國成立後,千兩茶工藝從廣度上打破了禁錮,開放式地傳播,使之發揚光大。
效益
古往今來,千兩茶以其自身的優勢和無法替代的作用,贏得了可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按現行市場價,去年產品每支銷價為3000元左右,利潤率高。特別是,國際社會稱譽安化千兩茶為“世界茶王”(出自台灣茶學專家曾至賢《方圓之緣——深探緊壓茶世界》一書)。國內外一批專家學者一致認定千兩茶:“世界只有中國有,中國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益陽有,益陽只有安化有”。安化千兩茶在各級行政區域裡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得以充分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