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石塔

千佛石塔

千佛古塔珍藏於山西省朔城市朔城區崇福寺的彌陀殿內,建於北朝天安元年(466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石塔造形優美,雕工精細,是一件曠世傑作。因歷史原因,塔剎和塔身被分隔在海峽兩岸,塔剎在彌陀殿,塔身現存台灣歷史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千佛石塔
  • 地理位置朔城區崇福寺
  • 通高:3米左右
  • 建於:北朝天安元年(466年)
佛塔介紹,幾遭厄運,

佛塔介紹

朔城區崇福寺的彌陀殿內,原珍藏著一座反映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千佛石塔
據塔底題記載,北朝天安元年(466年),獻文帝拓跋弘的小臣曹天度傾全家資產雕造。該塔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塔身平面呈方形,九級實心樓閣式,通高約3米左右,石料製成。石塔造形優美,雕工精細,與大同雲岡石窟第2窟、第2窟、第8窟的塔極為相似,如出一人之手。
石塔原置於不規則的磚砌須彌座上。須彌座依塔身平面呈方形,為後人珍藏石塔臨時砌築,四邊長約1.4米,高約90厘米,磚的尺寸較大。石塔下部方形石座較高,正面浮雕兩尊供養比丘,兩側蓮花吼獅,其他供養人像,方座承托上部塔身,塔身和方座上共雕大小不同的小佛坐像一千四百餘尊。各層轉角處凌空倚柱呈方形,中間雕較大的佛龕。龕內置坐像,坐像頭頂半圓形龕楣。龕左右起“梟混”曲線,左右上部小佛圍抱,全然一個佛的世界。造像及藝術風格與雲岡石窟塔柱惟妙惟肖。各層四隅上部翹出塔檐,翼角微翹,椽望、連檐、石頂等俱全,完全仿木結構雕制.塔剎下部雕成剎基柱,穩置於最上層頂端,平面呈方形,總高約50厘米。剎基柱上承剎身,四隅各有一個佛龕,龕內浮雕兩尊小佛坐像。轉角立柱雕一人像。龕下各以寶裝蓮花為結,上部翹出房檐,承以雉堞狀的山花蕉葉,山花中間夾雕小佛坐像。房檐頂端呈覆缽,上有相輪九重,寶珠作結。塔造型優美,雕刻精細,挺拔秀麗,端莊大方,實為一件珍品。在塔剎上辟龕造像,更是前所未見,充分顯現出北魏時期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石塔立面形象精湛美麗。各層高度逐漸低矮,塔身寬度層層遞減,使塔的輪廓微微內收、挺拔俊秀,呈四角錐體狀,為中國重樓建築與印度塔身構造巧妙結合的產物。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對於研究北朝時期我國佛教、造塔以及雕刻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幾遭厄運

這件曠世傑作,幾遭厄運。侵華日寇占領朔縣後,曾被日軍竊走,在運往日本途中,塔剎被我國愛國志士捨身隱藏,免遭失落。後幾經周折才重回彌陀殿。但塔身被擄往日本,一度陳列在東京帝室博物館。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塔身一度交還給中國,後被取消運往台灣,現存台灣歷史博物館。一件珍貴文物分隔在海峽兩岸,半個世紀不能重圓,實在令人痛惜。但我們相信,隨著中華民族的逐漸富強,塔身和塔剎用不了多長時間,終究會重歸一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