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千佛山街道東起歷山路,西臨泉城廣場,北接黑虎泉,南到旅遊路。轄區面積4.9平方公里。
人口
人口6.6萬人。
行政區劃
駐區單位65家,6個居委會,2個家委會。
風景名勝
轄區內有千佛山公園、黑虎泉泉群、司里街等。
千佛山公園
占地166公頃,為
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是濟南市區最大的山嶽公園。千佛山海拔258米,古稱靡笄山、歷山,傳說上古虞舜帝曾耕田於歷山下,故又稱舜耕山。關於千佛山之名的來歷,一說隋開皇年間,此地佛教盛行,岩石鐫佛,遍布山崖,故改稱千佛山,沿襲至今。佛像石雕集中在興國禪寺後千佛崖上,最早為隋代的60餘尊石佛。千佛崖下有極樂洞、黔婁洞和龍泉洞,其中極樂洞中16尊佛像最高達3米。千佛山景色綺麗,蒼秀涵幽,每年重陽節山會更是人海如潮。千佛山上名勝古蹟頗多,有唐槐亭、齊煙九點、雲徑禪關、興國禪寺、歷山院、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千佛崖、洞天福地坊、對華亭、“第一大弭化”石刻、舜皇祠、文昌閣、一覽亭、碑文詩刻等。登山有東西兩路,盤路各300級左右。興國禪寺與千佛崖。興國禪寺位於千佛山半山腰,是千佛山的主要建築。唐貞觀年間建造,占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青瓦紅柱,花窗欞扉,殿宇亭廊,結構興國禪寺錯落,院內植物有銀杏、紅楓、翠柏、椿樹等。香菸縹緲,萬綠蔥蔥,如臨仙境。元末戰亂,寺院因“兵焚廢馳”。明成化四年(1468年),德王府內官蘇賢到千佛山遊覽,遂捐錢建造佛殿、僧房,塑釋迦牟尼、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千手佛等。興國禪寺後“千佛崖”造像,是隋開皇年間所鐫刻,共有9個石窟,最早為開皇七年(587年)建造,包括彌勒陀像、菩薩像等。其中貞觀年間造像至今尚能看出全貌和痕跡的有130多尊,有的凝神而立,有的合掌而坐,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以上是我國少有的年代較久的佛像造像群。
“佛山三洞”
龍泉洞在“興國禪寺”院內,水深三米,面積約20平方米,正中有一小泉,壁上鐫有10餘尊佛像。因山風吹來,洞口發出巨聲猶如龍吼,故取名“龍泉洞”。此洞水清見底,冷氣森森,夜深人靜時,可聽到水滴擊石,如同珠落玉盤,更加襯托寺院的幽靜。龍泉洞東側為“極樂洞”,洞室正面石壁上矗立著3個高大的石佛,中間是阿彌陀佛盤膝而坐,高約3米,身後飾有佛光,左有觀世音,右有大勢至,合稱為“西方三聖”。洞為隋開皇十年(590年)鑿成。三聖周圍刻有佛像85尊,雕刻細緻,體態豐腴,神態各異。極樂洞東側為“黔婁洞”,洞深數丈,人工開鑿,壁上長滿青苔,面積20餘平方米,高2米餘。洞內濕溫,水珠下滴,叮咚有聲。洞口石刻記載了黔婁生平。黔婁是戰國時期齊人,傳他在此鑿石為洞,隱居其中,著《黔婁子》,宣傳道家主張,拒齊威王以重金相請。東晉陶淵明在《詠貧士》一詩中贊曰: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
洞天福地坊
位於黔婁洞東側,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為石塊按卯榫扣成。形式是二柱一樓式,飛檐起脊,脊兩端飾有花紋,兩端雕有“正吻”。檐的四角有風鈴各一枚,檐上雕有瓦壠,檐下有四朵斗拱承托,拱下的額枋兩端呈捲雲狀。上面的浮雕是二龍戲珠,在此上方刻有流雲紋飾,洞口匾額的“洞天福地”為山東(安徽歙縣人)江蘭所題。坊南側是懸崖峭壁,布滿藤蘿、青苔、各種花草,其間隱石佛多尊。距“洞天福地”10米的高台上有華亭,建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因北對“華不注”山而得名。憑欄遠眺,泉城盡收眼底。
歷山院等
歷山院、文昌閣、魯班祠、大舜祠、一覽亭
“歷山院”位於興國禪寺東門盤山道頂端東側,俗稱東廟,為道、佛、儒一體的雜院,長方形院落。院西門南側懸崖上為文昌閣,閣始建於清代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殿內原有文昌帝君塑像。每年仲春,多有文人前來祭拜。魯班祠、大舜祠位於歷山院內。“魯班祠”建於宋、元年間。魯班為春秋時期魯國人,被歷代木工尊為“祖師”,建廟祭祀。“舜祠”位於歷山院南隅。坐北朝南,四楹出廈,紅牆青瓦,花翎門扉,後為山崖,前有翠柏銀杏相映。據《水經注》記載:“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舜祠始建於北魏以前。祠內舜像為1983年10月按原樣重塑,30餘歲年紀,袞冕執圭,頭戴冕旒,雙目瞑閉,須髯垂胸,神情莊重,娥皇、女英二妃配於兩邊。“一覽亭”在歷山院內,坐北朝南,與文昌閣相對。始建於清代,為四面長亭。面積210平方米,飛檐起脊。主亭高6.9米,亭閣刺破樹障而挺立,北面基部探出崖外,有凌空之勢。東西各有一道曲廊相連,西接歷山門,東以旱地棧橋的形式與主亭相接,建築華麗精巧。依欄北望,可盡覽泉城景色,“齊煙九點”“黃河遠帆”“鵲華秋色”等勝景盡收眼底。一覽亭右前側3米見方的磚壘花池內,屹立著一株秀峭挺拔的合摟粗柏樹,枝虬乾挺,風采多姿。據記載此樹為宋人栽植,故稱“宋柏”。
唐槐亭
齊煙九點坊。“唐槐亭”位於上山盤路200米處。一株古槐與一棵樹竄洞而出新生幼槐樹連根而長,俗稱“母子抱槐”。傳說
唐朝初期大將秦瓊重陽節登山,曾在樹下拴馬,故又稱“秦瓊拴馬槐”。唐槐亭是1957年在古代“曾公祠”“王靈官廟”廢墟上所建。“齊煙九點坊”建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齊”指古齊國或齊州。“齊煙九點”是指濟南北部九座孤立的山峰。即臥牛山、華山、鵲山、標山、鳳凰山、馬鞍山、粟山、匡山、藥山。立此北望,此九座山峰象裊裊上升的九堆“烽煙”。
開元寺遺址
位於千佛山東南佛慧山(俗稱大佛頭)西麓。據《續修歷城縣誌》載,寺址石壁上遺有“大隋皇帝”字樣。唐開元年間此地建“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間重修。明初,因濟南城內的開元寺被官府占用,僧眾徙居於此,遂改稱“開元寺”。開元寺三面環山,松柏籠罩,藤蘿垂蔓,異常清幽。原有正殿5間,東西配殿各3間,宋代丁香數株。今僅存建築遺蹟和殿後山崖上鑿有的石室多間。
黑虎泉
黑虎泉泉群。位於舊城東南隅,南護城河東段。沿河兩岸,東起解放閣,向西長約700米的地段,共有泉池14處。依次為白石泉、瑪瑙泉、九女泉、黑虎泉、琵琶泉、南珍珠泉、任泉、豆芽泉、五蓮泉、一虎泉(繆家泉)、金虎泉、胤嗣泉、匯波泉、對波泉。其中黑虎泉、金虎泉、南珍珠泉,名列金代《名泉碑》。除九女泉和白石泉外,其它12泉均在轄區內。黑虎泉源出護城河南岸崖下深凹的洞穴中。洞內水潭深二米,清澈見底,寒氣襲人。緊連水潭的泉池,呈長方形。泉池南壁並列3個石雕虎頭,泉水流過暗溝經虎口噴出,波瀾洶湧,水聲喧騰。池水溢出,瀉入護城河,形成瀑布。泉群一帶有假山、雕塑、泉水、廳堂、花木,景色宜人。
司里街
是位於黑虎泉南岸的濟南老街巷。“司理”為古代官名,是司理參軍的簡稱。
宋代時,這條街是司理參軍府衙門駐地。自明清白衣庵以後,官商看好此處,紛紛建房居住,逐漸形成街巷。被稱為“司理街”。時商賈雲集,街道兩邊建築,皆青石磚牆,黑漆門大院,彰顯著居住者的
地位與
尊貴。民間有俗稱“司里街上看上任的”。經過歷代改建,古建築已拆除乾淨,只有續建的幾座精緻小樓、葡萄架和密植的藤蘿,延續了老司里街
古雅、
幽靜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