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城遺址

千乘城始於戰國,因齊景公有馬千駟常豬於此而得名。千乘城遺址有三。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1983年版)載:“西漢時置千乘郡,又置千乘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乘城遺址
  • 面積:12萬平方米
  • 曾為千乘縣
  • 出土文物:戰國晚期豆柄。
其一在元河鄉孫家集東南,面積12萬平方米,曾為千乘縣治。東沿緊靠高城至玉皇堂公路,北隔杜姚溝與盧家村相對。杜姚溝穿越遺址東北角。挖溝斷層發現文化層距地表約15米,厚0.5-1米。遺址西部偶有宋元瓦礫發現。據傳這裡有皇曆應,當為明代或稍前,村落遺址與千乘城為迭壓關係,1973年曾在遺址出土過戰國晚期豆柄。
其二遺址,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記和實地考察,約在舊鎮樊家村西南0.5公里處,古深水北岸,西漢置千乘郡於此。公元前29年(漢成帝建始四年)秋,河決館陶,千乘水深3丈,大壞官廳廬舍,自此城漸廢。
其三千乘城遺址位於高青縣唐坊鎮盧家村南2500米處,杜姚溝南側,遺址南北400米,東西300米。因齊景公有馬千駟、常獵於此而得名。《齊記》載:“千乘城在齊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距二十餘里,其一城縣治,一城太守治。此二城即千乘縣和千乘郡治。”東漢永平三年(60年),千乘郡改稱千乘國,翌年復為千乘郡。三國魏時置千乘縣,西晉時省千乘縣。南北朝時復置千乘郡,並移治廣饒。 今遺址為春秋至南北朝時期千乘城,文化層埋藏在3米以下,地表為可耕地。1973年曾在遺址出土過戰國晚期豆柄;1978年,被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